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婚俗中存在着普遍的随嫁陪房现象。这些随嫁的陪房婢仆在婚姻中不仅充当了特殊的"陪嫁品",并且还在婚礼仪式上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从而构成我国古代婚俗礼仪中颇具特色的部分。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以人作为陪嫁品的习俗也是旧时代一种极不平等的婚姻陋俗。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婚姻中的随嫁陪房习俗,是在婚姻当事双方包括社会各阶层的合力推动下,最终演变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陋俗。在这种婚姻习俗中,有无随嫁婢仆不仅直接关系到出嫁女子本身的利益,它更是女方家族社会身份地位的象征。对于男方而言,年轻貌美的随嫁婢女,是男子潜在的性对象、妾的补充队伍。随嫁婢女的命运不是她们所能决定的,但成为主子姑娘的专用奴婢,凭着"陪房"的身份,却也并非全无所得。分析古代婚姻陪房习俗中的种种心理,我们或可称之为随嫁心态,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试析哭嫁歌     
一、东西南北都有哭嫁歌 我国56个民族中,婚姻习俗方面,许多民族都有哭嫁习俗与哭嫁歌。解放前,哭嫁习俗与哭嫁歌,乃是我国南北许多民族婚俗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正如云南芮增瑞同志在《论<哭嫁歌>》(《彝族文化》第202页,楚雄文化研究所编)一文中指出:“过去,我国许多地区和民族,姑娘出嫁都有‘哭嫁’的习俗,在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中,这种习俗尤为普遍。从内容上看,又是妇女对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进行控诉的怨歌。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50年代,一位叫桑迪的美国穷小子在纽约郊外与一名叫琼的姑娘结婚了,他们的所有财产只是妻子的3500美元陪嫁。很长一段时间,桑迪的薪水甚至无法同时支付牛奶费和购买婴儿尿布。后来,妻子把陪嫁钱拿出来,让桑迪在镇上开了一家生牛屠宰作坊,专卖牛肉。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间习俗中有几种“偷”,煞是有趣。 在我国汉民族中,姑娘小伙结婚典礼过程中就有一种“偷”,当新郎来到新娘家,准备娶姑娘离开时,往往新郎或新郎的同伴就需到厨房去“偷”。东西自然是一件很不起眼的筷子。筷子不仅有谐音“快快生子”,它还寓意新郎将新娘的心灵手巧偷去,以后治家无饥馑之虞。  相似文献   

6.
人体牺牲是将活人杀死向神灵献礼的一种祭祀方式,在早期社会,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祭祀习俗,是自然崇拜阶段的一种模拟巫术行为。从卜辞中可以看到,在殷商时期,存在大量的人祭现象。至春秋时期,某些诸侯国还有人祭现象的残余。作为民间的习俗,一直到北魏时,文献中尚有记载。在近代社会,某些少数民族中仍有个别人祭的残余。人体牺牲的观念在古老民族的心目中根深蒂固,愈是经济文化相对滞后的地区,这种风俗的残余也就愈明显。  相似文献   

7.
我国汉族普遍对毒蛇持禁忌态度。汉族毒蛇禁忌习俗源远流长。人们将蛇列为五毒之一,将毒蛇视为对人类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力量的代表。汉族许多习俗都与毒蛇禁忌有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习俗都属于毒蛇禁忌的范畴。正是在这种毒蛇禁忌习俗的基础之上,在某些特殊场合,汉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非图腾崇拜性质的崇蛇习俗。不过,汉族崇拜毒蛇仅仅限于利用毒蛇来避邪御凶。这种崇拜是由对毒蛇的禁忌转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8.
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蒙古族人民形成了自己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风俗习惯。本文就解放前青海蒙古族的婚姻习俗作一简要介绍。 青海蒙古族的配偶制度一般是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子不娶妾,同姓不通婚,姑表、姨表兄妹之间不通婚,并列为一种神圣的禁律。这种习俗可溯源到母系氏族制时期的氏族外婚制,姐妹女的子属于同一氏族,所以在禁婚之列。同时严格实行阶级内婚制,一般都要考虑门当户对,王公的姑娘不嫁平民,但王公富户若看中贫民家相貌出众的姑娘,则以微薄的彩礼,即可娶为妻。  相似文献   

9.
哈萨克族传统婚姻习俗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萨克族婚姻习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特色。这种习俗既是婚姻习俗也是一种婚姻制度。传统的哈萨克婚姻习俗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周易>五十四之<归妹>卦是说古代嫁女不能由女方主动提亲、出嫁,这样不吉利;嫁女由待嫁女的妹妹陪嫁,是吉利的;嫁女也可由待嫁女的侍女陪嫁;嫁女错过时期延迟出嫁,也要遵循嫁女的时间准则与习俗;帝乙嫁女,嫁后正妻(君)的服饰可以不如小妻(娣)的服饰漂亮,这是吉利的;女子出嫁后没有生育,是不利的.但目前所见到的解译都有严重错误,应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1.
《周易》五十四之《归妹》卦是说古代嫁女不能由女方主动提亲、出嫁。这样不吉利;嫁女由待嫁女的妹妹陪嫁,是吉利的;嫁女也可由待嫁女的侍女陪嫁;嫁女错过时期延迟出嫁,也要遵循嫁女的时间准则与习俗;帝乙嫁女,嫁后正妻(君)的服饰可以不如小妻(娣)的服饰漂亮,这是吉利的;女子出嫁后没有生育,是不利的。但目前所见到的解译都有严重错误。应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文化中最重要的象征系统,一种语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心理意识,历史习俗传统和地域风貌特征等。习语是文化信息特别集中的固定词组和句子,是语言的精华。本文旨在从译品既要保留原作的丰采,也要符合中国读者口味的角度探讨英语习语翻译过程中的两种方法———归化和异化。  相似文献   

13.
清代中期太平县(襄汾县)有两家大财主。一个是师庄尉家,一个是南高刘家。师庄尉家住在古晋城内,得了战国晋侯的财富发了家,有良田千顷,商号百家。据说尉家姑娘出嫁,一步一个金砖。这师庄尉家富有不说,而且文风极盛,尉溥、尉涵不但仕途亨通,而且舞文弄墨广交天下文人,据传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就是尉家的常客。南高刘家更是富有,刘家在清代为官者就有20余人,房屋 1000余间,花园4处,川陕湖广商号200余座,据说“老佛爷”慈禧太后走西安还向刘家借了300车铁钱。 有一年刘家少爷要娶尉家的姑娘,尉家让媒公回话给刘家:“不带金银妆奁,陪嫁一石价值百万,刘家如有相配金石,才是天定良缘。”尉家的话让刘家大吃一惊,什么石头,这么值钱?后差人千方百计探得,原来尉家给姑娘陪嫁的是大书画家郑板桥亲笔石刻一方,上刻“布衣暖菜根香诗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婚姻习俗。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所有中国姑娘都梦想红色婚礼裙子和喜轿;所有西方女子都憧憬婚姻面纱和婚礼的钟声”。然而同一民族,在不同的地区,婚姻习俗也有所不同。甚至同一民族、同一地区,随着社会的进步,婚姻习俗也会发生变化。凉山州汉族婚俗也不例外。 凉山州属我国边远落后地区。因此,凉山州汉族婚俗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随着社会的进步,其婚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报纸副刊既是一种报学现象,也是一种文学现象,这种交叉使它获得了特殊的形态、特殊的性质,产生了特殊的社会作用,从而构成了我国报学和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16.
谈“狗”     
狗对主子无比忠实,这是最突出的狗性。而要考察这一狗性,人们一般把它放在三种环境——挨饿、丧家和为主子拚命中。如把《水浒》中的宋江也放在这三种环境中看一看,宋江这条封建统治阶级的走狗,实在有使其同类瘖然失色之“高超”。挨饿吧。宋江虽素有“凌云志”,却只博得个微不足道的郓城县小吏。对高俅这类饱狗们来说,可谓饿瘪肚皮了。可宋江对主子从“不曾行半点异心之事”,可谓忠诚致志了。  相似文献   

17.
驻防八旗受到当地文化习俗的影响是无疑的,如本民族语言的消失、风俗的演变等.在这种变迁过程中,驻防旗人也深深地融入当地社会.但他们保持了自身的族群认同,所有习俗的演变都隐隐显示出一种有选择的学习与变化;同时,他们也用自己的文化习俗深深地影响了当地社会.  相似文献   

18.
男左女右习俗及其社会内涵吕继祥在华夏大地,男左女右是一种悠久、普遍的习俗,而这种习俗又常常寓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本文试作探讨。一、男左女右的缘起左、右二字的《说文》云:左手也象形。开手也,象形。”手也,象形。左、右的本义非完全一样,即在分工上有些细小...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汉语中的譬喻修辞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体现汉文化特征方面的作用尤其突出。这种古老的修辞格里积淀着我们民族的独特的文化传统、思维模式和审美倾向。本论文从喻体的选择角度入手,抓住社会文化习俗、传统思维方式和独特审美倾向三方面阐述了譬喻修辞格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请“七姑娘”的民间信仰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目前在许多地方已难觅踪迹,但是,在湖北长阳地区的土家族请“七姑娘”习俗依然残存在人们的记忆里。从神性、神像、仪程等角度分析具有活性特征的请“七姑娘”习俗在土家族民俗链条中具有本质要素和地方情结,从中可见民间信仰叙事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