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美学的本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应该是美学的本根。从哲学和美学的发展来看,回到日常生活世界是大势所趋;新实践美学从来就认为,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审美关系是人类的社会实践达到一定自由程度的产物,审美关系首先是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之中生成的,也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它具体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个人与社会的协调统一,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大体上有三个向度:精英化、大众化、市井化。中国当前仍然处在日常生活全面审美化的起步阶段,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
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和图像技术的发展,在当代文化全球化的特定语境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审美文化现象——“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它正在模铸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日常生活审美化”存在着美学的二律背反:一方面美学化应该走出精英化和贵族化的窠臼而进入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美学化的通俗化和大众化又使之进入了麻痹化,视觉的花样把戏不断使得视觉形象本身的意义日益衰竭转向平面化。因此,我们必须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加以整体性观照,深刻反思这一文化现象背后蕴涵的消费社会的全部矛盾。  相似文献   

3.
“日常生活审美化”进入我国学术界,最初是作为一种文化研究方法,目的是新的历史时期,开拓文艺学与美学的研究范围。它是“审美文化”研究的一种理论延续。伴着哲学研究的理论转向,美学向现实生活转向与开放也成为一种必然。在此理论背景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提出,是对美学转向的理论概括与总结。它不仅仅是浅层面的物质审美化,更是一种精神性的审美化,是一种美学发展的趋势。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个提法,不仅指涉美学与艺术走向日常生活,而且重在强调日常生活审美化对日常生活的超越。这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当下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大众文化研究已提升到了美学的高度。大众文化的审美特性对现有美学理论提出了有力挑战,而现有美学理论是把大众文化的审美诉求排斥在外的。在融入大众文化的美学视域下,美学理论也面临着理论重构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打破了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使得审美活动与审美因素大举进入日常生活空间(如美容院、健身房、街心花园、购物中心、旅游胜地等).面对这种现象,美学与文艺学工作者应该突破审美活动的自律性观念,打破美学研究的传统对象,关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并寻找美学研究的新的生长点;同时,必须警惕日常生活审美化中存在的新的不平等现象,批判性分析新媒介人阶层的社会角色与意识形态,揭示审美化与大众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以及市场逻辑的合谋.  相似文献   

6.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在文艺学、美学界的讨论,使得文艺学、美学的研究开始关注当下的审美现实,传统的审美原则及价值立场遭遇了“重构”。“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西方后现代的理论话语,对我国美学建构的意义在于:技术理性时代虽然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审美的“主体性”内涵,但技术与美、艺术的结合却会形成一种新的技术美崇拜;消费社会的“生活伦理的审美化”使道德、审美向个人回归,向平凡的日常生活回归,但却会升华出新的神圣感;在消费主义时代“审美”会成为一种时尚的风潮,但是现代的“审美”必与传统结合才能真正显示出魅力。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中,德国后现代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的名字出现频率较高,他的理论被当作肯定或倡导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西方权威而受到高度重视.然而韦尔施对日常生活审美化所采取的态度是批判性的,他的理论不仅不能为中国美学当前严重的实用主义倾向提供任何证明,相反,我们看到了他对伦理学和认识论等纵深层次审美化的论证."审美化"概念涉及到韦尔施美学的审美中断、盲点文化、艺术的双重结构和重构美学等问题;作为比照,我们同时也看到了中西"后学"之间的真正差距.  相似文献   

8.
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学界的讨论方兴未艾,它所带来的审美泛化以一种压倒性的优势对传统美学进行质疑乃至颠覆,对当下女性身体审美必然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女性身体在当下被纳入日常生活审美的视野中,是以一个被重新建构的审美对象而出现的,或者说,当代女性身体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重染下,审美主体对女性身体的观照方式、审美习惯、审美心理、审美感受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当代女性身体审美陌生化的问题也就逐渐凸现出来并成为当今社会对女性身体的一种反传统规则的审美化趋向。本文无意在价值判断层面上再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跟风式的褒贬和唏嘘,而是将其与当代女性身体审美及其陌生化联系起来讨论,旨在找到讨论的可行性,梳理两者间的联系、意义及启示。  相似文献   

9.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提出使传统美学面对普遍的审美现象感到无能为力,韦尔施在审美泛化的基础上对传统美学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批判和反思,提出了"认识论审美化",抛弃了自康德以来的纯美学概念,转而复兴了鲍姆加登最初的感性学,以此力图达到对美学的重构。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语: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近来美学界的热门话题。随着社会在整体上由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向,审美化(aestheticization)取代了现代化(modernization)成为今天的主导现象。就美学领域而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个主要后果,是打破艺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边界。“为艺术而艺术”的现代主义精英艺术逐渐与商业行为结合起来,服务于社会的美的外观的塑造,艺术再一次成为社会生活的工具。与之相应,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以符号、图像为代表的虚拟生活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导致的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变革,不同理论家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有人热情欢呼,有人激烈批判,有人审慎分析。这里发表的三篇文章,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内涵、历史渊源、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促进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探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食利性与文艺学的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物质生产无限膨胀,"充溢"到审美领域以后形成的虚假审美现象,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背后是当代学者与资本家的联姻,因此,它是一种食利者的美学.但"日常生活审美化"同时以其开放性向中国当代文艺学提出问题,促使其克服自身困难求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日常生活审美化并非一个过时的论题,相关的问题仍然正在发生,相关的思考也一直在进行。重新解析这个论题,澄清存在的一些混乱是十分必要的。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话语存在着多重意味,名相似而实不同。学界都关注日常生活审美化,却忽视了对日常生活自身的二重性的分析,也就影响了对日常生活与审美的互动关系的正确理解。与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艺术与生活、实用与超功利、雅与俗的关系等也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近来在国内引起广泛讨论.但日常生活审美化并未像人们认为的那样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美学现实,它不过是大众文化产品以审美方式呈现在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新型媒介文化人制造的文化幻象;大众文化不仅没有消弭审美与日常生活、高雅与通俗的界限,相反,它销蚀或钝化了大众的审美鉴赏力,不利于审美心境的营造,同时文化的视觉转向为审美现代性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西方后现代消费社会中产生的话语景观,近年来一些中国学者为了解决文艺学学科建设所面临的困境而将其引入中国,但是,语境的错位注定了这只能是一次尴尬的话语移植。  相似文献   

15.
围绕“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美学现象,学术界形成了“泛化”论和“异化”论两种截然对立的立场。如若从美的本质和美的范围这两个方面来衡量,“异化”论比“泛化”论更显合情合理。之所以说更为合情,是因为“异化”论在对美的本质的认识上,体现出比“泛化”论更为执著的人文追求和更为浓厚的人文情怀;之所以更为合理,是因为“异化”论在对美的范围的理解上,比“泛化”论具有更多的学理性。  相似文献   

16.
社会美作为美的形态之一,作为中国美学的“特产”,曾经在中国美学界引发过激烈的讨论、研究与宣扬。然而,它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之后,却逐渐走向了停滞。不过,在进入新世纪之后,西方当代美学开始关注生活、社会和自然,开始将生活、艺术、社会、自然的界限抹平--它们开始提出所谓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肯定美学”、“景观美学”--而这些实际上和中国现当代的社会美有着相同的时代诉求和审美立场。同时,伴随着后现代主义的进展,后现代美学思想的影响,社会美开始走向一种建设性的审美征途之中。它开始倡导一种自由、多元、和谐的审美观念,而这些实际上就是一种广义的生态美学观。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的表象就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它在给人们带来视觉的审美享受、改变传统的日常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现代日常生活异化的现象。本文关注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城市日常生活与女性写作的审美取向变化,探寻女性在特定文化背景中独特的审美感受,以及在与现代日常生活的碰撞、融合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审美理想的找寻与迷失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认定"美来源于实践"是实践本体论美学逻辑上的必然,把美的来源"归之于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是生命本体论美学立场的言说,把美的来源"归之于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则属于存在本体论的话语。"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含义,在实践本体论美学、生命本体论美学和存在本体论美学的不同视域中有所不同。而科学技术发展所促成的人类生产能力的提高,具有作为基础性条件使人的存在的审美化得以日渐加深和拓展的潜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