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Jonathan D.Spence)从文化认知、文化比较的研究视域出发,对孔子进行了跨文化解读与传播。在史景迁"去偶像化"的观照方式下,孔子被解码、建构为具备鲜明个性特质的人文主义者及令人尊重的教育者形象。同时,史景迁致力于厘清西方一般认知中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诸多误读,并努力唤起西方受众对孔子当代意义的认同。  相似文献   

2.
西方对孔子的认知和形象建构是近代中西/中德文化互动感知的重点之一。除了西方学者基于研析儒学典籍对孔子形象的学术性建构,19世纪接踵来华的德意志人以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观察与书写,为德意志公众拓宽了认知孔子、儒学和中国的新视野。受书写者多重身份和利益向度的影响,他们在认同孔子“伟人形象”的同时,也从总体上将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置于西方文明之下。这种对孔子形象的社会性建构不仅反映了来华德意志人在华殖民主义、文明布道的行动目的,而且也是19世纪中西/中德权力关系的写照。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批判与超越的尝试--评胡国亨对西方文化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国亨认为 ,当今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 ,主要是由西方智性文化及其衍生的现代化造成的。通过对西方文化的批判及对孔子思想的重新诠释 ,胡国亨提出了“大孔子学说”,藉以纾缓人类的生存危机。本文认为 ,胡国亨对西方文化的跨学科、多视角批判是理性而深刻的 ,对我们全面认识与评价西方文化及现代化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 ,作为一种超越现代性困境的设想 ,“大孔子学说”却陷入了以纯意向为出发点的乌托邦之中。  相似文献   

4.
作为美国著名的史学家和汉学家,史景迁在《王氏之死》中遵循求变的原则,以自己的理解个性化地建构着中国的形象.然而作为一位西方学者,他在对中国形象的想象背后又隐藏着不变的西方固有的思想意识和文化心态.尽管如此,他为我们提供了看待自身的不同视角,也启示我们异质文化之间要相互审视和参看.  相似文献   

5.
美国历史学家史景迁(Jonathan D.Spence)的现代中国研究聚焦于中国向现代转化这一复杂艰难的历史过程,他以一种匮乏叙事逻辑将中国排除在"现代"范畴之外,并且将中国的历史与现状不断作类比联系,意在呈现中国历史的重复性节奏。这一做法与史景迁去历史化的"现代"概念界定息息相关。同时,由于史景迁的现代中国研究较一般学者有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具备较高的大众认知与接受度,他所建构的现代中国形象也因此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传播影响力。考察史氏现代中国研究在学界与非学术受众中的接受将我们推向了知识话语生产与大众意识形态间复杂关系的思考深处。  相似文献   

6.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作为东西方最伟大、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们的中庸思想都在其理论思想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他们都把中庸视为最高的德性,最好的处事方式和治国之道,他们三人的思想虽然在一些方面表现出惊人的相似,但由于所处的国家不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及社会制度中成长,所以他们的中庸思想也有截然不同的认知内涵。孔子的中庸思想以服从封建宗法统治为前提,旨在达到社会和谐,而亚里士多德以尊重个人意志自由为前提,旨在达到社会公正。通过对其中庸思想的影响意义作比较,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东西方不同政治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安乐哲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哲学家,其孔学研究另辟蹊径,独具创新视角。安乐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西方历史文化发展背景,从比较哲学角度阐释孔子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情境主义、“零售式类比”等研究方法,从而力求重新定位儒家思想文化。从安乐哲有关孔子形象、孔子思想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来总结其孔子研究特点,为儒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丁家立的汉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孔子的儒家思想上,因为孔子的哲学思想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其所信奉的新教的理性主义和现实主义。他比较了中国语言文字的优缺点,建议发展表音文字与普及白话文,并在中高等教育中使用英语教学。通过对开封犹太入的研究,他劝告西方传教士要警惕中国文化异乎寻常的同化力。从现实主义立场出发,他认为西方入应当对中国文化采取一定的妥协和宽容,把西方近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要素结合起来,使其在中国发展繁荣。  相似文献   

9.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通过对《论语》中概念隐喻的分析,考察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其对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影响。《论语》中主要有四大概念隐喻,所体现的孔子的思想既有其先进性,又有其局限性。这些概念隐喻已植根于我们的文化与哲学之中。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化语境的“发现性语境”时期研究的分析,指出其典型表现为对“西方文化”的不可分析性认知和中国对“中西方文化关系”的非逻辑性认知:对“西方文化”的不可分析性认知,第一体现在对“多元的西方文化”的缺乏分析性认知;第二,体现在“文化背景”的不可分析性认知。对“中西方文化关系”非逻辑认知,第一体现在对本土性“文化立场”的错位认知;第二,体现在对西方文化中的“东方学”缺乏认知。并提出,“发现性语境”的“不可分析性与非逻辑性”特质,使中国当代文化语境的第一时期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呈解构与被解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两位文化巨人 两种文学传统──孔子与柏拉图的文艺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位文化巨人两种文学传统──孔子与柏拉图的文艺观何文祯孔子与柏拉图,这两位古代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巨人,不仅给后人留下许多探索社会人生和安邦治国的格言,显示其作为思想家、教育家深邃的思想和渊博的知识,同时对文艺也发表了不少精辟的见解,构成了他们关于文艺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梳理了近几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特别是孔子的儒学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之后,主要介绍了美国现代派诗人兼学者庞德对中国古代诗歌和儒学著作的翻译及其在他宏篇巨著《诗章》中的运用,看出庞德一方面把中国古代文化看成是他思想和艺术追求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他又把孔子的儒学看作拯救西方的一剂良药。庞德一生致力于把中国古代文化介绍到西方去,让中国古代文化在西方传播,使中国古代文化在西方大放光彩。  相似文献   

13.
唐君毅一生以弘扬中国文化和人文精神为己任,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之背景下,积极参与和推动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对话,阐述了孔子精神与西方文化精神之异同,对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儒学之精神价值进行了理性的诠释,从而彰显了孔子精神的历史地位和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语》是通达孔学、理解孔子必读的原典。《论语》中很多脍炙人口的教诲与西方文化中很多名人名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有时将二者并置一起,彼此大可水乳交融。为了努力帮助西方读者明白易懂地欣赏《论语》中所包含的孔子思想之精华,通过在翻译《论语》的某个篇段之后,加上“欣赏与评说”部分,用一种最为明晰的方法阐述孔子的思想,其中最为有效的一个手段便是,用西方文化中人们熟悉的思想为孔子的思想作脚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梳理了近几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特别是孔子的儒学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之后,主要介绍了美国现代派诗人兼学者庞德对中国古代诗歌和儒学著作的翻译及其在他宏篇巨著<诗章>中的运用,看出庞德一方面把中国古代文化看成是他思想和艺术追求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他又把孔子的儒学看作拯救西方的一剂良药.庞德一生致力于把中国古代文化介绍到西方去,让中国古代文化在西方传播,使中国古代文化在西方大放光彩.  相似文献   

16.
康有为的“孔子托古改制论”是对历史上“孔子改制论”的修改。运用这一理论,康有为不仅为其领导的维新运动找到理论依据,而且以之作为前提创立他的“儒教”理论,从而使这一论点带有反抗西方威胁的色彩。康有为还通过对“孔子改制”的大显论述,形成了对孔子的不向评价,从而为其大同学说的崛起创造条件,以较为含蓄的方式预告了文化新纪元的到来。  相似文献   

17.
1、孔子精神与基督精神这个题目很好,它所涉及的是中西文化精神的内核。虽然在中国,除了孔子精神还有对知识分子影响较大的庄禅精神,对国民性塑造起很大作用的黄老精神,然而对中国文化精神的作用都不如孔子精神来得大。在西方也不只基督精神,古希腊给西方贡献了科学精神、自由、民主和冒险精神,罗马给西方贡献了法制精  相似文献   

18.
从调查问卷入手,着重从物质文化方面、生物文化方面、心理文化方面和历史映射方面了解学生在英语习语汉译中对东西方文化认知的差异。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东西方文化认知上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孔见 《华人时刊》2005,(12):49-54
据报道,今年9月30日,在法国巴 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会 议作出决定,正式批准设立国际“孔子 教育奖”,主要奖励在教育、文化等方面 做出突出贡献的各国政要和专家。据了 解,这是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字在联合 国设立的奖项,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最高级别的国际奖项。国际“孔子教育 奖”每年9月初在巴黎颁奖,并以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法律文件公布。 在西方人心目中,孔子与希腊古代 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一样享有盛名。 德国柏林得月园的入口处,矗立着两米 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基座上刻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孔子名言。德 国人把孔子和康德共同尊为教育学的 奠基人。西方出版的“100个历史上最 有影响的人物”一书中,孔子排名第五。 美国人、英国人都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 想家之首。在亚洲,人们更是对孔子十 分尊敬。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修养与跨文化交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得主们在巴黎集会的宣言中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①。这是世界文化界对中国文化价值的高度肯定。而我们更应看到,文化界提醒西方社会“吸取孔子的智慧”,正好说明了“孔子的智慧”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