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存在动词是汉藏系语言动词系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子系统,它具有某些特殊的语义及语法特征。弄清存在动词的语义来源,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其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轨迹。一、“有”和jod汉语存在动词“有”的上古音属匣母之部,读作”①。上古汉语中“有”与“惟”音同,可借“惟”为之。王引之《给传释词》云:“薛综注《东京赋》曰:‘惟,有也。’《书·酒浩》曰:‘我闻惟日’,‘我闻亦惟曰’皆言我闻有此语也。《诗·六月》曰:‘比物四骊,闲之维则。’言闲之有法也。””惟”上古音属余母微部,读”据此,“有”当读作“,否则“有”和“惟…  相似文献   

2.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找寻汉服失落的美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轻箬 《民族论坛》2005,(11):38-40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这是爱国诗人屈原《涉江》起首的文字。屈原一向以高洁出尘著称,一生都在歌咏香草美人,而他竟然爱慕一件衣裳若此,可见这件衣也足以与天然香草、绝色美人相媲美了。这件衣裳便是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汉服。《左传》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我们华夏民族的名字就是从这华美的衣服而来。其实不仅仅是屈原,我们翻阅任何一本古典文集,里面关于华美衣冠的描述都可谓俯拾皆是。“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说的是与自然交融的和谐之美,“丝衣其晦,载弁俅俅”说的是盛大瑰丽…  相似文献   

3.
元朝和中国历史上的其他封建王朝一样,是封建统治阶级压迫和剥削各族人民的政权,它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是继续前代的,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片段。以往有些人看到元代有奴婢,而且数量很大,因而怀疑元代的社会性质。新中国成立后,认为元代是奴隶社会的人少了。 元代称奴婢为驱口,《心史》卷下《大义略述》:“被鬻男女曰驱口,即江南之奴婢。”《辍耕录》卷十七《奴婢》条:“今蒙古、色目人之臧获,男曰奴,女曰婢,总曰驱口。”  相似文献   

4.
荆楚国名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荆、楚两字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名号,在古代典籍和考古资料中,有时单称荆,有时单称楚,有时荆楚联用,有时荆、楚互用,不管怎样,两字有内在本质的一致性是可以肯定的。它们究竟是什么?古今学者曾作过不少探索。《吕氏春秋·有始览》说:“南方为荆州,楚也。”《诗·商颂·殷武》毛传:“荆楚,荆州之楚国也。”《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云:“荆者,楚也。其曰荆,州举之也。”《公羊传》和《礼记》郑玄笺都有类似的说法。这些似乎告诉我们,因为楚国位于荆州,故荆、楚同义。我们可以把这些记载归纳为“荆州楚国说”。杜预于《春秋·庄公十年》解曰:“荆,楚本号,后改为楚”,于僖公元年曰:“荆始改号曰楚”。此为  相似文献   

5.
华夏名义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通过对原始舞蹈的人类学分析 ,提出了人类族群建构始于原始舞蹈的理论。然后 ,依据这一理论 ,并通过对“华”、“夏”两字的文字学和文献学考证 ,说明“华”、“夏”两字最初都是舞蹈之名 ,表示饰羽之舞 ,中华民族最初的名称“华夏”正是由此演变而来 ;饰羽之舞演变为华夏民族的图腾———凤凰 ;此种舞蹈的羽毛饰物则演变为华夏民族的图腾柱———华表 ,“华”字初文的字形就象征华表之形  相似文献   

6.
白扬 《民族论坛》2004,(11):48-49
冬令进补:源远流长冬令进补是我国民间的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素问直解》曰:“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古人认为冬三月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要讲究“养藏之道”,也就是说,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养、积蓄的阶段。大自然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天,气候由寒转暖,万物萌生;夏天,阳光雨露充沛,万物繁茂;秋天,果实累累,是收获的季节;冬天,天寒地冻,万物休眠、闭藏。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应具有这种四季更替的规律。从四季说阴阳,则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养生也…  相似文献   

7.
史籍在记述南方古代民族之种类时,曾多提到俚人。《北史》卷九十五“论曰”:“南蛮”种类非一,其流曰蜒,曰獽、曰俚、曰僚,曰(?)。《隋书·南蛮传》重叙上述种人之后,指出其古“先”所谓百越是也。这一记载反映,俚人是我国南方古代民族中的重要部分,她曾经长期活跃于历史舞台,对我国南方社会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本文拟对六朝以来岭南俚人的有关问题,略述管见,以就教于各位同志。一、关于“里”、“俚”、“黎”称称岭南古代少数民族曰俚,始于吴万震的《南州异物志》,其载曰:“广州南有‘贼’  相似文献   

8.
松赞干布,《旧唐书》作“弃宗弄赞”,有时简称“弄赞”。《新唐书》作“弃宗弄赞”,“亦名弃苏农,亦号弗夜氏”。《卫藏通志》作“曲结松赞噶木布”;《中华佛教史》作“双赞思甘普”,或“双赞王”;《蒙古源流考》作“特勒德苏隆赞”,其余各书,或作“桑赞甘普”,“松尊冈波”,松赞冈布等。藏文松赞,端庄尊严之义,干布,深邃沈宏之义。曲结为依佛法而统治之王,即法王之义。吐蕃致唐国书,自称“曲结松赞干布”,唐人误认“曲结松赞”为名,而译作“弃宗弄赞”,以“干布”为尊号,译作“赞普”也。《蒙古源流考》所称“特勒德苏隆赞”的“特勒德”三字,藏文无对音可寻,疑为蒙古语“法王”之义。其余各字皆有对音可查。惟《旧唐书》以“冈布”为“赞普”则系误解。查《新唐书》,“其俗谓强雄曰赞,丈夫曰普,故号君长曰赞普”。其意与《新唐书》的解释同,与冈布意义有别。公元569年,丁丑,陈宣帝太建元年,松赞干布生于吐蕃旧都亚隆札对园之降巴木  相似文献   

9.
《隋书·炀帝纪》载:“大业五年,夏四月癸亥,出临津关、渡黄河至西平,陈兵讲武。五月乙亥,上大猎于投廷山,长围周亘二千里(按:“千”为“十”之误),庚辰入长宁谷,壬午度星岭,甲申宴群臣于金山之上,景戍(接:应为两戍),梁浩门……”。《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隋纪五载:“大业五年,夏四月癸亥,出临津关,渡黄河至西平,陈兵讲武,将出击吐谷浑。五月已亥,上大猎于拔廷山。长周亘二十里,庚辰入长宁各,度星岭,丙戍圣浩门川……”。两书记载略同,前者记有“宴群臣于金山之上”,多了“金山”一地。关于隋杨帝此次行军路线…  相似文献   

10.
诸葛亮《出师表》曰:“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说的是建兴三年春,诸葛亮南征时东路军渡泸之地——宁南县华弹乡。当年,诸葛亮眼见的“不毛”是怎样的景象?倒不必去考究。但我昔年所见,却领会了“不毛之地”的含义。华弹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山荒岭秃,气候炎热,人烟稀少。过去,每到冬春,狂风呼啸,尘沙滚滚,沙丘走移,一日数变,交通阻塞,田园淹没,素有“沙洲”之称。有这样一个笑话:说华弹盛产“沙仁”,每个重100多斤,一药商听到后,赶赴华弹,不仅没有采购到沙仁,他自己也成了“沙人”。笑话归笑话,  相似文献   

11.
<正>易道的随时变易,绝不是无意义的变来变去,而是以“生生”为其目的。《系辞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又说“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变化,日月之周流,四时之往来,阴阳之消息,都是在不断地创生事物、成就事物。也就是说,易道之变化是要不断地生成万物,使天地万物日新又新,这就是天地的“盛德”所在。《周易》是中国古代“推天道以明人事”的经典,以天、地、  相似文献   

12.
岁末驱傩     
何谓驱傩 “傩”的本义是“行有节也”。如《诗经·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傩”。传曰:“傩,行有节度”。很显然,这与驱傩之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据《正字通》:“(?),同傩,为‘奈何’之合音”。《说文通训定声》:“傩,假借为(?)”。当“傩”与“(?)”通假时,“傩”的含义也就变为驱逐疫鬼之意了,《玉篇》:“(?),惊驱疫疠之鬼也”。《论语·乡人傩》集解:“傩,驱逐疫鬼也”。 驱傩的缘起 驱傩的记载最早见之于《周礼·夏官》:“方相氏……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驱傩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传统礼仪,其起因有如下诸说: 一种是《汉旧仪》说,颛顼氏有三子,生而亡,为疫鬼。一居江水为虎;一居若水,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自古推行以礼治国,被誉为"礼仪之邦"。《礼记》中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礼"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服装是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的重要呈现,是礼制的重要载体。《左传》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充分说明,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服制辅佐国家治理、引领礼仪风范。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4.
在回回一词的语源问题上,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都把回回看成是回纥(回鹘)一词的音转。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大抵外国之音,皆无正字。唐之回纥,即今之回回也。唐书回纥,一名回鹘。《元史》有畏兀儿部,畏即回,兀即鹘也。其曰回回者,亦回纥之转声也”。可见,回回为回纥之音转说早在明末清初便已经有了。刘智的《天方至圣实录》、洪钧的《元史译文证补》、屠寄的《蒙兀儿史记》,一直到今天的《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等著作,无不采用此说。 例如,洪钧在《元史译文证补》中指出:“唐书称回纥之先本匈奴,则似与今蒙古相  相似文献   

15.
<正>现代地理学意义上的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东至秦岭-大别山,全长约2500公里,是中国西部山系的主干。清末地理史学家丁谦所著《汉书·西域传地理考证》指出:“中国内地诸山,皆发脉于昆仑,昆仑东西行,今和阗南山是也。”昆仑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誉为“第一神山”,拥有万山之祖、龙脉之祖的神圣地位。文化典籍中的“昆仑”,内涵更为丰富。从《山海经·海内西经》“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等记载,到中外诸多学者的考证,可知“昆仑”蕴含“天”“皇天”之意,它不仅是神山所指,  相似文献   

16.
在印度出版的藏文《知识》月刊,1986年四、五期连载了夏格巴先生的一篇文章。该文是针对我那篇《评夏格巴<西藏政治史>中所谓“供施关系”的政治涵义》而写的。他的标题是:剔出曲解脓包之椎针。  相似文献   

17.
鼻饮有当代民族学实证范宏贵关于百越人鼻饮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贾捐之传》。该传在谈到儋耳、珠崖(今海南省)时说:“骆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太平寰宇记》卷166引《异物志》:“乌浒,南蛮之别名,巢居鼻饮,射翠取毛,割蚌求珠为业.”北齐魏...  相似文献   

18.
<正>“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仓……”伴随着一曲婉转悠扬的《乌苏里船歌》,我们来到黑龙江抚远市,近距离感受赫哲族鱼文化系统。抚远,在赫哲语中意为“金色的鱼滩”。因地处中国陆地最东端,抚远是最早把太阳迎进祖国的地方,素有“华夏东极”之美誉。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两大水系交汇于此,丰富的水域资源使这里成为鲟鳇鱼、大马哈鱼的家园,也哺育了以渔猎为生的当地各族群众。  相似文献   

19.
古代越人的纺织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越人,主要活动于我国南方的江浙、福建、两广、江西、台湾等地。从商周得西汉前期,越人的纺织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本文拟从史籍和出土文物,对此课题进行初步探索。 一 《尚书·禹贡》载:“扬州之贡,鸟夷卉服,厥棐织贝。”颜师古注曰:“卉服,絺葛之属。”刘敞曰:“予谓织贝特叙鸟夷之下,明鸟夷之棐也,缉(织)贝为布如厚缯,今亦  相似文献   

20.
骆和黎族,不少学者根据《史记》和《汉书》认为二者有族源关系,说黎族祖源于骆。本文持不同看法,认为《史记》所指的“骆”并不包括海南岛;《汉书·贾捐之传》以“骆越”称海南岛的珠崖之民是误称。骆越是泛称,不是一个族名,骆非黎族先民。兹略陈管见就教于专家。一、骆非珠崖之民骆,作为族称,最早见于《史记·南越尉佗传》。该书有“(佗)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蛮夷中间,其东,闽越千人众,号称王;其西,瓯、骆裸国,亦称王”。“太史公曰:‘瓯、骆相攻,南越动摇’。”此清楚地表明闽越、西瓯、骆,是各在不同地域,各自有王,各自为国三个,是和南越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