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启航新时代,迈步新征程。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围绕学习领会、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相似文献   

2.
正上海,简称申或沪,是长三角地区繁华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总面积6340.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逾2380万。上海于宋代得名,元代建城,明清两代商品经济发达,有苏松税赋半天下之称,为远近闻名的东南名邑。改革开放以来,逐步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上海,肩负着面向世界、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重任,在全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新形势下,中央进一步要求上海成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现阶段,上海正致力于四  相似文献   

3.
沈丽 《中国民族》2014,(1):16-21
上海,简称“申”或“沪”,是“长三角”地区繁华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总面积6340.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逾2380万。  相似文献   

4.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共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决定性成果,彻底改变了贫困地区面貌,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厚植,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6.
<正>湖北省鹤峰县古称“容美”,系被雍正皇帝赞为“楚蜀诸土司(中)唯容美最为富强”的容美土司领地。清代文学家孔尚任的《桃花扇·本末》曰:“楚地之容美,在万山中,阻绝入境,即古桃源也。”孔尚任挚友顾彩的《容美纪游》称“人言此是桃源地,不信桃源如许奇”。2013年,鹤峰开启了旨在打造美丽鹤峰的“最美乡村“”最美家庭“”最美鹤峰人”的评选活动。10年间,共评出20个“最美乡村”、99个“最美家庭”、99位“最美鹤峰人”。10年来,已有4个“最美乡村”跻身“全国文明村”行列,8个“最美乡村”跃升为省级文明村镇;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完整准确全面把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为重点,用“江苏担当”谱写了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8.
近日,湖北省民宗委主任、党组书记柳望春在机关倡导尊重、包容、团结、合作、担当、进取的机关文化建设理念,用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提升全委干部职工的价值理念,推动竞进提质,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全省民族宗教工作。笔者认为,这是极富人性化的一种感召。机关文化12字,既有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又有与时俱进的鲜明外延;既是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又是催人奋进的动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连接国家与地方的文化纽带。通过对海南临高吴氏宗族文化实践及其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制进行阐释,认为吴氏宗族在祖先崇拜中对博学的尊崇,族谱修订仪式中基于学识的宗族地位和身份确立,宗族教育中基于道德伦理、礼俗互动的宗族惩戒和表彰,以及冼夫人信仰文化体系下“地方文化共同体”的建构,突出展现的是重教兴学、崇德、行善、互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在吴氏宗族文化体系中,宗族成员的祭祀仪式和宗族制度体现出对国家的心理认同、情感维系和互助、共治观念,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驱动力;从古代儒学观念嵌入下的民族交往,到冼夫人信仰体系下地方文化共同体建构,再到临高“村人”文化体系的形成,体现了中原文化和地方多元民族文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心理等各个领域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的外推动力。正是在内外合力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步形成并不断铸牢。  相似文献   

10.
<正>湖北省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学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湖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示范学校,湖北省民族文化进校园十佳示范校。近年来,该校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通过党建铸魂、文化浸润、实践锻炼等措施,深入推进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全球性灾难,新冠肺炎疫情还在世界上蔓延,疫情让世界付出了惨痛代价。面对疫情灾难,中华儿女不仅要团结起来,战胜疫情,也要进行民族自省,理性认识各类自然灾害、瘟疫等重大灾难推动中华民族成长的意义。毋庸讳言,灾难后的核心叙事、记忆构建、治理经验,成为民族学对"后疫情时代"反思的一个重点取向。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抗疫过程中所形成的伟大抗疫精神,是"后疫情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养分,应当充分挖掘其中的民族归属感、民族自豪感、民族凝聚力,以此为基础展开抗疫的核心叙事与集体记忆构建。同时,也要注意在"后疫情时代"防范疾病与污名化、网络负面心态、民族主义、种族主义等问题,使伟大抗疫精神发挥持久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吴桃 《民族学刊》2021,12(10):23-28, 118
民族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传播高地”和“坚强阵地”,打造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金课”是民族教育教学改革的显性呈现,是贯彻好和落实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推进民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培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金课”,以“科研+教学+田野”的叠加路径丰富课程内容,突破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局限,倒逼教学课程在内容和方式上不断创新和改革;践行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金课”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中华民族大团结“强筋壮骨”,彰显民族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特色和优势。民族高校丰厚的沃土涵育着56个民族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徜徉,擘画了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图景,成为推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典范窗口”,为全国高校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方面起到了典范引领和示范样板的标杆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生动形象地指明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高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尼加提·雪莲花志愿服务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4.
张姗 《民族学刊》2021,12(8):9-18, 121
作为中国最大的印支难民安置点,广西侨港镇成立至今已有四十余年的历史。在侨港镇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同时,当地归侨群体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深化提升,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形成并得以巩固铸牢。侨港镇的事实经验不仅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个案参考,也为其他归侨安置地区相关工作的实际开展提供了借鉴启发。  相似文献   

15.
16.
赵罗英 《民族研究》2020,(5):132-134
<正>2020年8月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民族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办,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合办的第六届民族研究青年论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理论与实践"在北京、陕西、云南顺利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内蒙古大学、新疆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17.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之纲指明我党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内涵。鉴于以往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中,缺乏对实践经验的深刻认识,逐渐与新时代民族工作新要求相脱节,因而在此基础上,本文引入常人学研究方法,以民族干部为研究对象,深入解剖民族干部的日常活动,从行动的权宜性、场景性、索引性和反身性及可说明性出发,说明民族干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启发作用,以此分析我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基本规律,并在“一般”和“特殊”的双向理解中,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方式。  相似文献   

18.
李立 《民族论坛》2013,(6):43-46
正2009年年底,湖南召开了首次全省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并出台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意见》。之后,2010年出台的《湖南省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纲要》中又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湖南将构建民族文化、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保护、大利用"的长效机制,整体规划建设湘西文化生态保护区。2012年,《中共湖南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发布。这一系列的举措表明了湖  相似文献   

19.
江苏、甘肃两省三县偰氏、完颜氏和赵氏三个宗族在历史和当下不断跨越他者边界,形成了跨民族、跨地域、跨时空的宗族共同体,宗族成员找到归属感,宗族内部具备关怀感,宗族组织具有使命感。在个人、家庭、家族、宗族社会结构序列中,宗族成为民间合法的最高层级组织。宗族共同体跨民族特性实际上隐含着一种在对"边界"的跨越和消解基础上建构一个更高层级的上位群体,从而由"我们"和"他们"转变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我们"之过程。这种不断拆除边界、吸收"他们"变为"我们"的过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缩影,秉持了中国人一直以来的"混元""连续统"思维模式,传承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思想和讲究"天、地、人"融合的"传统主义",小到个人修身养性,中到宗族关系处理,大到国家的发展,都有着培养一种更广泛的"我们"感的共同体思想基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着启示和助益。  相似文献   

20.
在明清不断加强对内在边疆治理的背景下,广西很多瑶壮族群被纳入王朝的户籍系统,通过编户入籍,瑶壮族群由“生蛮”转变为熟瑶、熟壮,并在赋役制度方面逐步与民户趋于一致。又因文教普及政策的推行,瑶壮族群风俗、习性随之改变;加之瑶壮族群中通过就学、应试,走传统中国社会通过科举晋升道路而被授予精英地位的人不断涌现,因而这些编入户籍、赋役与民趋同,且接受文教熏陶的瑶壮族群逐渐被视为“与民无异”。最后,通过人口统计和汇总制度,那些被官方视为“向化”的瑶壮族群被统计和汇总为民户的人口数据,由此实现了官方对瑶壮族群由“熟户”向“民户”转变的制度确认。概言之,瑶壮族群从“生蛮”到“民户”的演变过程就是瑶壮族群逐步与民户一体化的过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