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元代,为了巩固和加强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朝廷曾授予西藏主要僧俗首领以各种头衔、名号,并颁赐给西藏地方数量众多的印章。如今在西藏博物馆的展厅中,就陈列着一枚弥足珍贵的元代印章传世品——“统领释教大元国师之印”龙钮玉印。这枚印章,是中央政府直接管辖西藏地方的重要历史见证,实证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印为青玉质,质地细腻温润,印文为八思巴文所书“统领释教大元国师”。印面长12.4厘米、宽12.1厘米、高11.4厘米,重3.27千克。其上部为龙形钮,  相似文献   

2.
前西藏自治区文管会珍藏的蒙古汗国时期的“大朝国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虽然是复制品,但其仍属不可多见的国宝.通过多方对比、排查,该印的主人应当是推动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曾任国师,后升任元王朝首任帝师的著名藏族政治家、佛学大师,藏传佛教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八思巴.  相似文献   

3.
王辰  张丽 《中国民族》2023,(4):52-53
<正>明永乐五年(1407年),明成祖将白玉龙钮“如来大宝法王之印”、《普度明太祖长卷图》赐予西藏噶玛噶举派黑帽系五世活佛却贝桑布,并封其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简称“大宝法王”),命他“领天下释教”,并赐印、诰及金、银、袈裟、器皿等大量物品。由于封号中的“如来”二字,对应藏语译音为“得银协巴”,因此“得银协巴”便成为对五世活佛却贝桑布的常用称呼。这枚“如来大宝法王之印”边长12.8厘米、高8.3厘米,现藏于西藏博物馆。此印为白玉琢造,  相似文献   

4.
元朝时期,中央政府曾赐予西藏众多僧俗首领各种称号与代表其相应权利地位的各式印章。文章主要探讨保存于西藏博物馆的两枚"统领释教大元国师"青玉印。通过版本校勘与审音勘同,文章认为元廷赐给噶玛噶举黑帽第四世活佛若贝多吉的"■"印与赐给萨迦细脱拉章的贡嘎仁钦的"■"印以及拉康拉章曲吉坚赞贝桑波的"■"印,三者都应释读为"统领释教大元国师"印,从而对前辈学者的观点提出商榷,认为这两枚印章并不一定非八思巴与其弟亦怜真莫属,反而若贝多吉等3人更有可能。最后对"统领释教大元国师"与"大元国师"之间的异同及其地位等级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5.
<正>雍正皇帝颁赐七世达赖喇嘛的金印为纯金铸造,尺寸为11.35厘米×11.35厘米×10.3厘米,云头纹钮,印文为汉、藏、满、蒙古4种文字,刻有“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拉呾喇达赖喇嘛之印”字样,现藏于西藏博物馆。历史上,清朝廷曾先后封授五世、七世、八世达赖喇嘛金印,但目前仅有这枚金印存世,因而弥足珍贵,是中央政府封授达赖系统、有效行使主权的代表性物证。“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拉呾喇达赖喇嘛”这一封号最早是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喇嘛的。  相似文献   

6.
正2002年8月,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他拉哈镇哈拉海城址出土印章一枚,为元代的"元押"。印章为黄铜质,通高(纽残)1.1厘米,重量8.28克。印面呈长方形,长2.7厘米,宽2厘米,厚0.2厘米,阳铸八思巴文。印背无款识,印纽呈梯形,顶部  相似文献   

7.
印章情缘     
一枚朴素无华的印章,静静地躺在云南民族博物馆“社会形态·革命·发展”专题陈列大厅的玻璃展柜里。这枚印章系木质,长8.2厘米、宽5.8厘米、高2.9米,刊刻汉字篆书,印文阳文,其上雕刻有“华永宁边区夷务指挥”九字。 这枚印章没有滇王蛇钮金印的高贵品质和高超造诣,也没有封建帝王玉玺的亮丽雅致,甚至连一道极细的金边也没有来粉饰一下她的面容。就这样,她单薄无依地陈列在其它展品之中。可又有谁知道那些在战争年代留下的故事呢? 那是解放战争时期,远在川滇交界处华永宁(注:华坪县、永胜县、宁蒗三县设治局)三角地带…  相似文献   

8.
<正>“朵儿只唱”图记是一枚明代象牙图章,方形印面,配以狮钮,高6.1厘米、边长5.2厘米,原收藏于西藏罗布林卡,现收藏于西藏博物馆。“朵儿只唱”,藏语意为“金刚持”,又译作“多吉锵”。图章印背有汉文款识,左侧为“钦赐朵儿只唱图记”,右侧为“大明万历戊子年制”,即公元1588年制。据《明神宗实录》记载,万历十五年(1587年)十月,“番僧答赖准升‘朵儿只唱’名号,仍给敕命、图书”。“朵儿只唱”即为达赖的名号,是明朝廷颁赐给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1543-1588年)的。  相似文献   

9.
1991年3月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水电勘探基础工程处在南宁市邕江防洪堤进行钻探施工时,从20米深处的污泥中发现一枚宋代铜印。该铜印面长5.5厘米,宽5.1厘米,边高1.6厘米,直柄钮,通高4.5厘米,正面铸有篆体阳文“广南西路驻泊兵马都监铜记”十二字,除“兵”字受损外,铜印整体保存完好;背面右侧镌有“庆历七年”(1047年),左侧则镌“少府监铸”八字。宋代铜印在广西发现尚属首次,铸有“广南西路驻泊兵马都监铜记”及年号之印殊属珍贵。因此,该铜印的发现为研究宋代依智高起兵反宋前期广西的政治、军事机  相似文献   

10.
从“振武将军章”看西汉末年汉与北方民族的关系李桂芹一、关于“振武将军章”“振武将军章”于1961年秋,在黑龙江省肇东市昌武镇西大坑沿被发现。今保存于该市小城子乡丰强村于占江处。该印为铜质,呈正方形,边长2厘米,高2厘米,龟形钮。印文为阴刻汉书九叠策:...  相似文献   

11.
元朝在西藏所封的白兰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元史》《诸王表》的前言说:“元兴,宗室驸马,通称诸王,岁赐之颁,分地之入,所以尽夫展亲之义者,亦优且渥。然初制简朴,位号无称,惟视印章,以为轻重。厥后遂有国邑之名,而赐印之等犹前日也。”表中所记有元一代藏族封王者仅有一人,“白兰王。琐南藏卜,至治元年封,后出家,泰定四年还俗,复封。”(卷108,表第3) 《释老》中又记载:“泰定间,以帝师弟公哥亦思监将至,诏中书持羊酒郊劳;而其兄琐南藏卜遂尚公主,封白兰  相似文献   

12.
元代藏族名僧胆巴国师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元代活动于中央朝廷的藏族僧人中,除大元帝师八思巴之外,地位最高、声名最显赫、对元朝宫廷影响最大的当数生前受封为国师、去世后被追封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的胆巴。汉文史籍《元史》、《历代佛祖通载》中对他的事迹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相似文献   

13.
<正>藏于北京民族文化宫的十一世达赖喇嘛之金册,系1841年道光皇帝所赐,纯金铸造,封册每片长23厘米、宽10厘米、厚0.4厘米,共13片。相邻两片上、下边用铜锔缀连,可折可展,开阖如书帙。金册从左至右,依次为封面、满文、汉文、藏文、蒙古文书写的文字各3片。封面边刻二龙戏珠,面书“敕封第十一辈达赖喇嘛文册”。金册的汉文部分共333字,字依数分行,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启,册文按例首述皇帝权威,因达赖有功,应施以恩宠,进而给予封赏。  相似文献   

14.
王森先生谈及元朝帝师八思巴(1235—1280)时曾经说过:“八思巴著述三十八种,其中以元太子真金所说的《彰所知论》最为流行。”《彰所知论》的版本,可见的一般有藏文、汉文和蒙文。汉译本是《彰所知论》作者八思巴帝师之弟子沙罗巴(1259—1314)所译,收入汉文大藏经。凡二卷,共分五品:第一是器世界品,详述须弥山说,即四大洲等传统的佛教世界观;第二是情世界品,叙述地狱、饿鬼等六道说,转轮圣王之起源,印度佛教之兴隆,释迦尊者之世谱,进而叙述吐蕃、蒙古之王统世系与佛教传播之状况;第三是道法品,将修行次第分为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等五  相似文献   

15.
1997年10月13日,灌阳县西山瑶族乡盐塘村黄泥板瑶寨瑶胞梁嗣庆的妻子吴秀如,在怀孕7个月6天之后一胎产出“双龙双凤”。这在广西属首例,在全国属罕见。 瑶家四胞胎的诞生,得到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的关心。四胞胎出生第二天,母婴就被接到县妇保健站救护。考虑到县保健站条件有限,又及时送往桂林地区妇幼保健院护理。“四胞胎”老大重1250克,身高36厘米,老二、老三均重1200克,身高36厘米,老四重900克,身高34厘米,比正常的婴儿体重轻,个头小。为此,母子(女)在妇幼保健院一住就是4个月,市县民政…  相似文献   

16.
<正> 楚人起自中原,封于南域,其风俗与中原华夏诸国差异极大。中原乃仪之乡,而楚处蛮夷之间,蛮气氲氤,华夏诸侯素以蛮夷视之,“荆蛮”、“楚蛮”、“南蛮”的名称也由此而来;楚人一向也以“蛮夷”自称。楚子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武王三十五年(前  相似文献   

17.
吐鲁番出土文书是研究新疆乃至全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文献,其中的法制文书对于了解唐朝法律制度在西域的贯彻落实情况具有重大意义。1973年,吐鲁番阿斯塔那532号墓出土的《唐律疏议·名例律》残卷长45厘米、宽29厘米,共有文字41行,为《唐律疏议》卷六《名例律》疏议中的一部分。其中的第9、第10、第29和第31行均钤有朱印,印文为“西州都督府之印”。  相似文献   

18.
藏族圣僧人思巴(vphags—pa,1235~1280),①本名罗追坚赞(blogrosrgyas—mt-shan),在中国历史上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为13世纪西藏投人祖国怀抱,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再度统一作出过卓越贡献。八思巴的家世与吐着其他某些王族一样,家族自身的人都把自己的祖源归之于天神下凡,②这是许多原始宗教传说中常见的“神人合一”观念,对此不予详述。这里只就人思巴所诞生的款氏家族世系源流作一简短而明晰的描述。(一)款氏源流关于八思巴的出身,《元史·释老传》曰:“帝师八思巴者,吐着萨斯嘉人,族款氏也。”“释源法主”法洪《帝师…  相似文献   

19.
科尔沁,草原在哪里 一 每年,当人类要“征服”的大自然狂卷千万吨黄沙,袭击京津地区,遮蔽大半个中国,以致刮落到日本及东南亚诸国时,我便想起我的老家科尔沁沙地。它,便是这一场场沙尘暴的祸源之一,全国四大沙地中排行老大,老百姓称它为“八百里瀚海”。  相似文献   

20.
<正>出土于西藏昌都卡若遗址的朱墨彩绘双体陶罐因其悠久的历史、精美的制作工艺、独特的造型艺术,以及其作为西藏地方文化的早期代表而成为西藏博物馆馆标和镇馆之宝。朱墨彩绘双体陶罐为夹细砂黄陶,口径11.3厘米,底径8.4厘米,高19厘米,侈口呈喇叭状。其腹部为袋形双体,好像两只小兽相向而立。颈部和肩部的一对带孔器钮巧妙形象地表现了动物的耳朵和尾巴。双体的纹饰各不相同,一体以双勾三角折线纹为主,线外饰彩;另一体以双勾菱形纹为主,纹内外施彩;双肩各以剔刺装饰的双带纹作装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