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机器感知以经验主义的分离感知观和理智主义的工具感知观为基础,具有单模态性、符号表征性和离身性,机器表达具有缝隙性、间接性和被动性,由此造成人机交互不灵敏和延迟等流畅性问题。在身体现象学、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视角下,探讨以机器的通感感知作为人机交互的基本感知模式,将感知—表达一体性和感知多模态性作为机器通感感知的设计理念,将具身模拟的趋同性、抑制性和整体性作为机器通感感知的功能基础,由此,感知—表达一体性赋予机器具身智能,感知的多模态性赋予机器具身感知,人机交互模拟促使机器生成自主意识。具身性和自主意识性的机器通感感知设计,将有助于促进人机顺畅交互,加速人工智能向通用人工智能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沉浸式传播日趋成为一种主流的传播态势。沉浸式传播凭借其对传播时空的有效重组,建构"环绕式"与"包裹式"传播场域,使得受众感官内外产生双向交互,激发具身的情感共振,从而使受众产生"感官共振"的沉浸体验。在此体验之中,沉浸式传播通过"回归"传统口语媒介叙事手法、"消解"虚拟与真实传播场域边界两种方式,使人作为传播主体被重新"询唤"。沉浸式传播为受众"肉身""精神"双向在场提供了交互空间,实现了"身体"与"交流"共存与泛在,其最终目的在于重新聚焦人作为传播主体的在场与回归。  相似文献   

3.
作为大众传播和准社会交往的一个重要形态,社交短视频构境的具身在场一直集中于表征和非表征的研究,而对具身在场的机理与机会缺乏应有的关注。文章聚焦社交短视频构境具身在场的产生机理,探讨社交短视频构境的具身在场状态,以及人的身体重新回归主体地位的过程。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文章进一步讨论了在场与交往、不出场与在场、可见与共见和主体性回归与具现式行为的结构性变化,研究发现社交短视频构境具身在场为人的感知自我以及悦纳自己创造了机会。  相似文献   

4.
基于认知主体选择的参数和变量信息以及研究文本、语料、视角的多元特性,目前意象图式还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根据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调查《本草纲目》药名词汇隐喻命名的方式,考察药名别名词汇与正名之间的映射路径,论文提出药名词汇隐喻命名的意象图式主要有:部分——整体图式、感官图式、空间图式、文化图式、事件图式、实用图式以及复合图式。  相似文献   

5.
审美潜意识是人类深层审美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人类文化结晶在社会实践中的内化和积淀。它的结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1.内在表象世界;2.审美图式(优美图式、崇高图式、滑稽图式、幽默图式、美的图式、丑的图式,形体图式、色彩图式,节奏图式、旋律图式……);3.审美意象。审美潜意识的"内在表象世界—各类审美图式—审美意象"结构形成了人类审美活动的规律性空间。  相似文献   

6.
文章研究了在隐喻转喻间相互作用的类型中意象图式的作用。探讨了三种意象图式(即容器图示、部分/整体图示、过量图示)在概念相互作用中特别是与转喻的关系方面的作用。表明意象图式有两个基本功能:构建一种存在于转喻映射中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语言表达的价值论价值。最后讨论了意象图式在隐喻转喻之间概念相互作用中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7.
融合新闻实践通过多媒体集成、数据可视化、移动H5、直播、短视频、社交自媒体等多向度突破创新,显现出与传统新闻报道显著不同的具身体验趋向。其特征表现为报道内容从真相披露到感知体验,生产重心从生产端转移到用户端,报道效果从理性说服到感知渗透等多个方面。显著差异的背后影射出传统新闻哲学在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观等方面的突破更新。  相似文献   

8.
探讨可供性具身认知内涵及其生态交互意蕴,对于理解数字空间艺术的审美活动本质与发展趋向具有导向作用,能促进创作者更好地把握数字空间艺术的表达方式。通过逻辑分析法与比较研究法得出结论,数字空间艺术的本质是多维感知的直观表现形式,是以生态交互关系为实现途径的审美活动,强调身体感知与内心情感相通的审美体验。数字空间艺术审美趋向是以审美知觉引发的身心契合体验为审美特征,通过虚拟空间对艺术与人的和谐整体事件的构建,最终通过唤醒人的自然性实现生态自我的审美关照。  相似文献   

9.
短语动词是英语学习的难点。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仅把短语动词作为习惯用法或固定搭配进行讲解,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死记硬背。在教学中,通过板书意象图式简图,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认知到短语动词构成的内在机制,并把具有相同意象图式的短语动词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系统的整体,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0.
乡村传统手工艺在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是当下乡村建设的焦点问题,创新设计思维为乡村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革新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分析了乡村手工艺传承与发展中所遇见的多重“创新设计门槛”以及“创新性”这一手工艺产业获取长足发展的主要源泉,并与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的创新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对乡村手工艺所处发展状态的总结及对其“人—物—事—场”创新设计要素的论述与文化内涵发掘,讨论在多方参与的条件下乡村手工艺创新设计多种机制的原理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一般认为,现代哲学与技术实践是分离的,这种未经反思的信念之所以为人接受,原因在于哲学总是作为技术实践的背景而存在。人们只有在技术难题无法通过技术手段克服时,才有可能去反思它背后的哲学假设。计算机与哲学的距离似乎是最遥远的,然而潜藏在计算机科学和技术深处的是传统的哲学信念———世界的可表征性和主客的二元分立。当科学家们想要弄清知识表征难题的根源时,传统的哲学信念才开始得到严肃反思和摒弃。海德格尔凭借他对传统哲学的深刻批判而进入到计算机领域中。在海德格尔式的设计进路中,最具代表性的工作是:存在主义设计、指示表征设计、具身交互设计。它们说明,哲学不只是技术实践的批判者和局外人,还可以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  相似文献   

12.
现代平面设计软件的问世,使设计从传统的手绘模式中解脱出来。但不管现代设计艺术发生了和过去传统设计艺术怎样的偏离,仍然统摄在艺术这一整体之中。设计的难点不在于用手.而在于用脑.艺术的想象力是设计的第一要素。在现代平面设计软件的教学中,可从丰富学生的感知材料和审美经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审美能力,提倡学生在游戏中偶得意象这几个方面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艺术想象力。  相似文献   

13.
认知科学中心智具身性主题的核心内涵有三个:认知是具身的活动,身体塑造认知,用身体思考。前两个内涵旨在探讨心智的身体经验起源以及与动物心智的连续性,但如果在所有水平上都强调心智以身体经验为基础则有失偏颇。实际上,具身认知进路仍然需要说明人类心智在哪些方面区别于动物心智,人类心智是如何在身体经验的感知运动水平上逐渐发展出一些高级的形态,那些高级形态是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称为离身的。用身体思考与延展认知概念虽然意欲弥补具身认知进路在高层次认知能力解释力上的不足,却混淆了认知与认知媒介、认知与认知发生背景的区别。因此,心智具身性的合理且有意义的出路或许应该是,在进化的视角中探索心智的起源和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4.
布克钦指出技术具有传统的和现代的两种意象,产生技术两种意象的根源在于技术的社会基质。因此,要实现迈向解放的技术、实现人的自由与自然的解放就需要超越技术的传统意象和现代意象,重建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并恢复生态感知。布克钦技术思想具有其自洽的理论进路与深刻的实践启示意义,但其在理论上落入了唯心主义,在行动上具有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家在弘扬传统文化上不断推出扶持政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已是山雨欲来。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深度理解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如何确立高校美术专业的角色定位?如何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就业之间做到最优融合?这都是亟待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通过交流和对话,增进政府职能部门和高校之间的信息交互,在非遗领域的管理者、研究者、教师之间碰撞出真知灼见是这次会谈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16.
技术伴随着人类社会共同进步,当下,由媒介相关技术支撑的媒介融合已进入下半场,推动"离身传播"向"具身传播"转换。作为一种向"具身传播"回归的阅读模式,沉浸式阅读在"心流""具身""内爆"等关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结合技术和阅读元素,整合认知和体验的关系,并基于此成型了自身概念;其价值则具体体现在"人机合一""主我客我交往""虚拟与现实交换"等方面;而沉浸式阅读必须同时"满足个性化定制需求""完善技术支持""构建内容框架",才有可能实现进一步的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17.
传统手工艺文化的赓续不绝,离不开传播。以快手、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媒介凭借其形象生动的呈现方式,将口传身授的传统手工艺转换成短视频,对传统手工艺文化进行可视化传播,让传统手工艺“看得见”也“摸得着”,扭转社会对传统手工艺的“刻板印象”,从而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能够重新认识和接受传统手工艺。文章梳理了“传统手工艺+短视频”文化传播发展脉络,并分析了短视频在传统手工艺文化传播中的创新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策略,以期让传统手工艺真正地“活起来”,在现代语境下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构式的组构具有层级性,一个复杂的构式是由若干个相对简单的构式整合而成的。人类通过对客观世界体验建立起来的意象图式,是句法结构生成的认知理据。量关系事件构式建立在量关系事件图式之上,熟语性量关系事件构式是概念整合作用的结果;量关系构式源于连接图式,体现出人类通过参照量来感知目的量的认知能力。单量构式激活了有界图式,量词和计量物是自主—依存关系,量词具有侧显定位作用。  相似文献   

19.
詹姆斯认为情绪反应是由身体引起的,这个理论从问世起就面临着质疑与批判。然而,如果把詹姆斯的情绪理论放到他的整个哲学框架中进行考察,即会发现情绪理论涉及詹姆斯对身体的独特思考,是通往詹姆斯身体哲学的道路。身体被詹姆斯设想为一个超越了心理—物理二元论的本源经验场,拥有和意识流/意识场相同的结构,具身的情绪是身体与周遭环境打交道的方式。詹姆斯同时认为伦理行为是一种高级的情绪性反应,他的具身情绪蕴含具身伦理的可能性,通过对其伦理行为的身体维度的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对伦理行为本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数字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除本身的计算意义外,还具有文化内涵。这种现象是用数字来理解和体验其他领域的种种观念,是联想、类比的结果,带有显著的隐喻性质。意象图式理论可用来探析英汉数字隐喻共性的认知理据,如部分-整体图式用以解释完美是数、整体是数,起点-路径-目标图式用以解释线性数量关系。意象图式对数字隐喻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