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黄帝正妃嫘祖是有史籍记载的中华“人文女祖”,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杰出的女性代表。嫘祖教民植桑养蚕、缫丝制衣,始创的蚕丝文明成为古老灿烂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蚕丝所织造的丝绸成为古代东西方交流互鉴的“文明使者”,对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一、嫘祖传说演变的两大阶段有关嫘祖的古史传说可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先秦到南北朝,嫘祖只是以黄帝之妃的身份出现,尚未与养蚕缫丝相结合;第二个阶段是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开始,嫘祖在作为黄帝之元妃的同时,也被尊奉为蚕神和养蚕缫丝的先祖、创始者。  相似文献   

2.
文明对话:中国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对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华涛 《回族研究》2002,(4):38-43
2001年是联合国确定的“文明对话年”,许多与文明对话有关的活动在世界各地展开。但2001年却以9·11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而结束。“文明对话”到底对当代世界有什么意义?“文明对话”到底在当代有没有展开的可能?到底应该同意“文明的冲突”还是支持“文明对话”?“文明对话”在中国有没有必要?为了研讨和回答这些问题,南京大学与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于2002年8月8日至10日在南京举行了“文明对话学术研讨会”。南京在中国历史上的明末清初,曾经是一些穆斯林学者开始“以儒诠经”学术活动的地方,他们在学习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用汉语构建了中国回回民族的伊斯兰文化体系。这个历史近年来受到国内外一批学者包括括伊斯兰教学者的关注,认为这一历史不仅对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史、中国思想史和世界伊斯兰教史有很大意义,而且对当代文明对  相似文献   

3.
舒瑜 《民族学刊》2021,12(12):89-98, 133
以“灵”作为理解山之存在价值的关键,僧侣、乡民和士人有关“灵”的观念与实践共同构筑鸡足“灵”山的多个面向。“灵”的不同观念来自不同的宇宙观传统,这些不同的传统在鸡足山交错互动,既可以看到不同文明之间的横向关联,又可以看到文明内部大小传统在纵向上的互动转化。文明的共生是通过在差异中建立联系、在冲突中寻求对话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刘智哲学思想是伊斯兰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交汇融合的结晶。刘智从充实和完善伊斯兰教哲学、使之适应中国社会现实的需要出发,以自身“学通四教”的文化心理素质为优势,从宇宙观、认识论、人学理论等方面全方位地改造和吸纳“理学”的概念、术语、思维方式和思辩成果,形成了极富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真宰造化一切”的宇宙观,“即物识主”、“率性修道”的认主修养说,“清心尽性”、“归根复命”的性命论,成功地实现了由经典伊斯兰教向中国伊斯兰的创造性转换,建构了中国伊斯兰哲学体系,丰富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5.
赫哲人传统的宇宙观和天文观张嘉宾赫哲人世世代代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以渔猎为生。在其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原始古朴,带有浓厚渔猎文化特色的传统的宇宙观和天文观。鉴于本文要探讨的是赫哲人传统的宇宙观和天文观,因而本文所指的“赫哲人”...  相似文献   

6.
<正>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艺术形式——中国书法。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深厚文化内涵的中国书法,不仅仅是一种线条艺术和造型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民族人文思想的载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日本的“书道”和韩国的“书艺”也都源自中国书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书法也是全人类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7.
北京伊斯兰教何时形成,虽然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但却一致认为北京自元代以来就已经是全国伊斯兰教的中心;是世界各国各地区观察了解中国伊斯兰教的窗口了。伊斯兰不仅是一种宗教,而且是一种文化。伊斯兰教在北京地区传播与发展的漫长岁月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京伊斯兰与清真寺文化。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伊斯兰教既是一种信仰体系,又是一种社会力量,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杨晓薇 《民族学刊》2022,13(2):11-18, 134
以“礼”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无论是作为社会实在还是话语形式,始终与“俗”相辅相成,代表了传统中国社会与文化普遍性及其特殊性。某种程度上,它们之间在社会实存中存在似是而非的相似性,在话语形式上导致模棱两可的话语体系,两者间的张力也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多层次性。礼俗互动的研究范式旨在探讨文化多元性、多层次性的社会机制,并在多样化的社会差异中找寻中国社会及其文化的同一性。白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自古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亦是儒释道融合的民间典型之一,分有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把白族礼俗互动的文化特质放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来讨论,目的在于从中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同一性,也意在追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起点。从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诉求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舞是凝聚传统文化审美意象的舞蹈样式,泱泱华夏民族自远古走来,历经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锻造出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国古典舞作为一支多彩绚丽的文明之花,始终在文化自信与自强的浪潮中迎风绽放。不同的学术思想,不同的训练体系以及不同的代表作品,不仅形成了重彩纷呈的诸多流派,也为当下中国古典舞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各兄弟民族在其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民族节日文化既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体现民族文化的一部活辞典。民族节日文化作为一个文化体系,有其独特的内在结构、文化特征和社会功用。它反映、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同时又处于一个文化动态变迁——文化现代化的流程之中。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的价值“都是直接地或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①;一切文化要素“都是活动着发生作用,而且是有效的”;因此“文化历程是具有一定法则的,这个法则是含在文化要素的功能中”,因此“人类学的重要工作在于…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族》2010,(8):27-27
位于中国东北部大兴安岭、中俄蒙三国交界处的呼伦贝尔广袤草原堪称世界上最美的草原。它不仅面积大(25万平方公里),而且非常“立体”——高山、湖泊、河流、草地、丘陵等齐聚在此;同时还是一个巨大的动植物基因宝库——数以万计的物种在此生息延续;这里更是丰富的人文历史博物馆——多民族繁衍聚集,是游牧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狩猎文化的根祖地之一,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地,是感受人类历史的时空隧道……总之,呼伦贝尔大草原是领略自然和文明的最佳去处。  相似文献   

12.
而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国产品牌逐步走上国际舞台。随着大众对文化的关注度的增加,中国的文化输出也随之逐渐升温,掀起了一股“国潮”热。其中“新国潮”文化流行的背后,是大众对中国经济实力提升引领的文化回归、文化自信的表现。“新国潮”文化的兴起不仅能激发众多消费者的共鸣,也能让原创品牌符号更具商业价值,从而达到文化输出的目的。用更加年轻化、国际化的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深一步推进。因此也出现了大批国产游戏的创作者与开发者,凭借着对中国文化的理解,通过各大平台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借助游戏形式传播。本研究期望通过结合传播手段等多角度理论,分析已有的国产国风类游戏中包含“新国潮”文化符号的应用,期望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国潮”元素在游戏中的未来发展给出相关分析及建议[1]。  相似文献   

13.
文明对话视野中的中国伊斯兰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对话”作为 2 1世纪的时代主题 ,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特别是宗教学界、哲学界、文化界的有识之士 ,立足本国本土和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 ,以“全球化”的视野 ,来探讨不同文明传统之间能够在相互对话中达到相互理解和共存 ,从而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在文明对话的多元视野中 ,中国伊斯兰文化在历史和现实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们应该珍视和梳理这一宝贵的文明传统遗产。  相似文献   

14.
论左右江区域文化──“粤西文化”研究之二莫金山(广西民族学院)从历史上看,一个民族或区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首先都与大江巨河的分布流向有关。广西地区也一样。这里山高石多,衍沃之地大多集中在江河两岸,因而其文明的产生发展也是与江河流域紧密相联的。关于这个...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人类学关于“文明”概念讨论的梳理,本文借鉴莫斯关于文明的定义,重新整理文明的内涵,认为文明作为一个大于社会与国家的概念,并非一个内部同质化的实体,而是有着多重中心、多重时间感与内部差异性的范围。引入这样的文明概念,不仅能开启一个长时段、大范围的研究视野,也有利于跳出仅局限于秩序与道德的讨论体系,延展到对处理秩序与混沌之关系的“宇宙统治”方式的探讨之上。在这一基础上,本文就西非与中国两类文明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尽管两种文明的宇宙统治方式表现形态不同,但都通过把不可见世界变为可见的这一方式,将混沌世界转化为秩序世界,以不断修复与提升宇宙秩序。  相似文献   

16.
<正>如果从中国出现最早的乐器算起,中国音乐经过了近万年历史发展进程。在“自创”和“吸纳”的过程中,中国音乐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其中,既拥有乐器、乐曲、演奏形式等音乐实践层面的丰富性,也创造了乐调理论、审美内涵、人文特性等音乐理论层面的独特性。这并非中国人的自夸,是世界上有关多元音乐认知的共识。然而,近一百年的中国音乐也曾在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交流碰撞中徘徊。因此,音乐领域中的“文化自信”依然需要进一步坚定。  相似文献   

17.
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历史传统构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甘肃藏区的拉卜楞,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结合部,农耕文明与牧业文明在此碰撞,多元文化在此交汇,长期以来,形成了很强的地域文化特征。“拉卜楞”是因为拉卜楞寺而闻名,这里事先有了寺院,后来才形成了寺院周围的聚落,其名称也源于拉卜楞寺。  相似文献   

18.
遇见新疆     
遇见新疆,你就是遇见了世界上最多的事情:这里是一片文明、宗教、种族的沧海桑田。这里曾经是中原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希腊文明、阿拉伯文明和草原文明的交汇之地;是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萨满教等宗教的交汇之地;这里欧洲人种群与亚洲人种群混血千年,是世界著名的人种博物馆;这里曾经流行过数十种文字……对巨大事物感兴趣的人,一般都不同凡响,比如汤因比。曾有人问他最喜欢住在哪里。他想了一下说:“10世纪的中国新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发表系列有关文化建设的讲话,构建当下及未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指导思想。当今,后工业化文明使中国进入信息革命的新时代,而“自媒体”自2002年诞生即颠覆了传统媒体传播方式。“刘三姐歌谣”是广西地方性文化符号,又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本文旨在探讨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刘三姐歌谣及其自媒体传播价值,从而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清真寺是伊斯兰建筑的首要样式,也是伊斯兰教的重要标志。清真寺的装饰艺术是伊斯兰文明的物化象征标志,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在其形式、内容、色彩上都表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伊斯兰文化自传入中国以来,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