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西藏博物馆“雪域长歌——西藏历史与文化”展厅中,陈列着一件带有“王侯”两个汉字纹饰的织锦。这件汉字织锦是偶然被发现的。2005年,阿里地区噶尔县门士乡故如甲木寺僧人在门前的一座墓葬洞穴里收集到一些木棺碎片、丝织品、铜器等珍贵文物。2012年,相关部门又对这处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并在邻近地区发现3座古墓,合称为“故如甲木墓地”,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根据碳14年代测定,该墓地的年代为公元2-3世纪,即我国古代的汉晋时期。  相似文献   

2.
小昭寺始建于唐代,其寺名藏语称“甲达绕木契”、“惹谟伽神变寺”,甲达即指“汉人的”,绕木契意为大院子。还有将小昭寺称为“巴汉招庙”的,这些都是小昭寺较早的称谓。明末清初时,因蒙古人统治西藏,所以,在这一时期的史料中,对小昭寺的“昭”字又有写作召、招、诏等字的,这皆是蒙语,意为寺庙。  相似文献   

3.
图片新闻     
《西藏研究》2007,(3):F0002-F0002,F0003
墨竹工卡甲玛仁钦岗寺建于1182年,毁于1536年,出土于该遗址的古文献和嚓嚓对于研究藏族的文字、造纸、造像、印刷等史均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初以来,尼雅遗址除了出土大量的佉卢文简牍文书以外,还出土了一些汉文木简。截至目前,这里总共发现各种文书1191件,其中汉文文书约100件。这些木简无疑是研究新疆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表明了汉晋时期精绝、鄯善等西域地区也使用汉文字。1901年至1906年,英国人斯坦因在尼雅遗址内获得62枚汉文木简。  相似文献   

5.
正时隔三十余年,位于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重启挖掘,巴蜀文明的神秘面纱又轻轻揭开了一角。3月20日,三星堆遗址重大考古新发现揭晓:2019年底至2020年间,新发现6座"祭祀坑",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玉琮等重要文物500余件。三星堆是什么?那些前所未见的文物背后蕴藏着一段怎样的历史?三星堆的新发现,将在多大程度回答著名考古学家童恩正提出的问题: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否仅局限于黄河流域?  相似文献   

6.
玉玺的前身是陶玺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物部门最近在发掘商周遗址中,出土了两枚西周陶玺。经国家文物局鉴定,这是目前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古玺。该两玺均为泥质,呈黄褐色,似已烧结。印面均系椭圆形,印文至今无人识得,与目前所见卜辞文字和西周金文似非一系。印纽随...  相似文献   

7.
霍巍 《西藏研究》2002,(3):52-60
佛教传入吐蕃之后 ,佛教石窟寺艺术也随之在西藏高原兴起。开凿石窟、雕刻塑造佛像之风在当时的政治、宗教、文化、经济中心拉萨初开其端 ,被称之为“吐蕃第一窟”的拉萨药王山查那路甫石窟 ,便是其中的一处重要的早期石窟寺遗存。① 但由于田野考古工作的局限 ,长期以来 ,学术界对西藏高原这一佛教艺术重要的表现形式并未能够从文献与考古材料两方面加以认真的识别与研究 ,西藏一直被认为是佛教石窟寺艺术分布图上一个几乎是空白的地区。近年来 ,随着西藏西部以皮央、东嘎石窟遗址为代表的一批石窟遗址的考古发现 ,② 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  相似文献   

8.
良渚遗址是我国三大玉文化遗址之一,通过良渚遗址出土玉器进行统计学研究领域内还鲜有著作涉及。本文通过对良渚遗址群瑶山遗址的出土玉器进行统计学分析,深入剖析了瑶山遗址出土玉器不同类型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得出了瑶山遗址出土玉器的部分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肖鑫 《中国民族博览》2020,(5):210-212,218
良渚遗址是我国三大玉文化遗址之一,通过良渚遗址出土玉器进行统计学研究领域内还鲜有著作涉及。本文通过对良渚遗址群瑶山遗址的出土玉器进行统计学分析,深入剖析了瑶山遗址出土玉器不同类型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得出了瑶山遗址出土玉器的部分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怀化高坎垄新石器时代遗址族属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高坎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怀化地区通过正式发掘的唯一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出土一大批较完整的文化遗物,特别是出土了一批颇具地方特色的遗物,为研究本地区的历史和本地区的少数民族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本文就该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现象,结合古史传说,推测该遗址的族属问题。一高坎垄遗址位于怀化市以东约30公里的一个山谷盆地,东距沅水约10公里,西离沅水约30公里。1984年冬,湖南省博物馆和怀化地区文物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  相似文献   

11.
周宁 《中国民族》2023,(5):104-104
新疆博物馆历史展厅中,陈列着一件造型别致、色彩鲜艳的木器——唐代彩绘木亭模型。该木亭模型1972年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501号墓,高20.8厘米、宽24.4厘米,为随葬冥具。它由基座、梁、木柱、斗拱、护栏等构件拼合而成,平面呈正方形,中间有八根圆柱支撑,下方有方形底座,四面均有栏杆,其中三面开门;柱头衔接亭顶部分较复杂.  相似文献   

12.
新近发现的两件宣德六年(1431)和正统十四年(1449)的法旨,由北京大隆善寺发往岷州大崇教寺,是目前最早的关于班丹扎释的藏文资料,在明朝驻京藏僧的资料中极为罕见。第一件涉及大崇教寺法脉传承,第二件事关寺院财产分配。这两件法旨对研究班丹扎释、大崇教寺乃至明代藏传佛教都具有重要价值,文章译释了法旨内容,并结合法旨内容初步考述了大崇教寺的创建时间和法脉传承。  相似文献   

13.
藏文文献浩如烟海,内容包罗万象,《佛历表》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藏族历史上,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不同类型的《佛历表》,都基本出自藏传佛教寺院高僧之手。它是研究藏传佛教尤其藏族历史的一种重要的工具书。如拉卜楞寺寺主第一世嘉木样&#183;俄昂宗哲,学识广博,精通佛典,其著作达十五部之多,其中的《佛历表》就是一部研究藏传佛教、藏族历史的重要著作,这为我们研究藏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然而,这本著作目前学术界鲜为人知,本文拟就对《佛历表》的命名、藏族历史上出现的各家《佛历表》的特点加以阐述,但重点对第一世嘉木样的《佛历表》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14.
《民族论坛》2004,(4):9-9
用。在傩祭之风盛行的商周时期,为了吓走鬼怪,主持傩祭的人就佩戴有四个眼睛的黄金面具。面具是傩戏表演中最重要的造型道具,也是傩戏区别于其他戏剧的重要特征。在傩戏表演中,每个面具都有固定的名称,代表扮演角色的身份,而每个面具大都有传说故事说明他的来历。在流传傩戏剧目最多的贵州,全堂傩戏至少要用到24个面具。而不同的傩戏戏班演出的剧目不同,所用的面具也不同。傩戏面具的造型或骠悍、凶猛,或威武、严厉,或正直、刚烈,或温柔、慈祥,千姿百态的面具代表了形形色色的人物。面具是原始宗教与图腾崇拜的产物,从人类最初对太阳、大地…  相似文献   

15.
情牵朗木寺     
终于到朗木寺了。你不是我,你自然不知道我对朗木寺的感情。我用不着你对我说郎木寺有天也许会老,老得失去今天他所吸引我的一切。但是我坚信倘若有一天我会了无牵挂,那么,我要选择孤独终老的地方一定是朗木寺。朗木寺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论风景,不及中甸;论趣味,不及朗德;论风情,不及泸沽湖。姐夫说他像个中世纪的村落。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如此地眷恋他,我想我是在知道朗木寺之前就爱上他的,因为我知道他同样是在知道我以前就爱上了我。初到朗木终于踏上了朗木的土地,晚上自然宿到八斤的旅棚里。妈妈在电话里听说我跟三个陌生男人睡一个房…  相似文献   

16.
江西省贵溪县渔塘乡仙岩崖墓群在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1979年秋经调查后得到确认;1976年秋冬又组织力量进行了清理。考古工作者先后清理了18座墓葬,共发现棺木39具,人骨架16具,出土各类随葬器物200余件。近年来,已陆续发表了一批研究文章,对崖墓的时代及墓主的族属、习俗、文化特征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确定崖墓时代的主要依据是出土的陶瓷器。这批器物有不少特征与上海金山戚家墩遗址下层文化几乎完全一样;在江苏、浙江春秋战国肘期遗址、墓葬中也可见到一批同  相似文献   

17.
舒彩前 《民族论坛》2012,(16):87-88
贵州省民族博物馆藏有一面额头雕刻有红色五角星的傩堂戏面具,该面具制作于"文革"时期,是土家族众多傩堂戏面具中的一面——"先锋小姐"。通过这面深深打有时代烙印和政治色彩的五角星傩堂戏面具,我们可以看出各种政治思潮对民族民间文化发展所带来的多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中国云南和老挝、越南的蓝靛瑶度戒面具进行描述和分析,着重探讨了花根父面具和花根父这个神灵,提出了花很父可能是蓝靛瑶氏族时代的图腾等观点。这是首篇探讨蓝靛度戒面具的文章。面具是世界性的古老文化现象,是一种具有特殊表意性质的象征符号,历史上曾被广泛使用于祭祀、丧葬、戏剧、舞蹈等领域,具有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雕刻、绘画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中国是世界上面具历史最悠久、流传最广泛的国家之一,汉族和众多少数民族都有面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面具文化。瑶族度戒面具虽然为众多面具文化研究者所知,但事实…  相似文献   

19.
魂瓶     
魂瓶魂辍,是古代墓葬中专用的随葬器物,多用于南方。据考古资料介绍,它是由五联罐演变成谷仓罐的,相当于现代的骨灰盒。1980年,在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紫气山南面,出土一对魂瓶。这两件魂瓶都有盖。盖儿的上半部,塑有古式亭阁,亭上刻琉璃瓦,瓦纹清晰可见。两...  相似文献   

20.
祝铭 《中国民族》2023,(4):98-99
<正>小恩达遗址位于西藏昌都市北边的昂曲东岸台地上,面积约8000平方米。1980年5月,当地群众在此搞农田建设时发现了此处遗址,后遭到严重破坏。1986年8月至9月,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在小恩达遗址进行调查和试掘工作,发掘了2个探方和1条探沟,发现3座较为完整的房屋遗迹、1处灰坑、5处窖穴和1座墓葬,出土大量打制石器、细石器、磨制石器、骨器和陶器,对该遗址的文化面貌有了初步了解与认识。小恩达遗址是西藏东部地区继卡若遗址之后,经田野调查和发掘的第二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