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云 《中国民族》2023,(11):12-13
<正>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实践及其历史性成就》白皮书,系统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以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引领,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团结奋斗,各项事业取得的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以及积累的宝贵经验。西藏始终坚持增强“四个共同”思想,即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的精神,厚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藏是各民族共同开发的,西藏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相似文献   

2.
<正>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习近平总书记赞誉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广西民族工作系统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以民族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贡献八桂力量。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现代化的边疆实践,是新时代以来党推动边疆地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成功实践的系统论述和经验总结,具有共同性、开放性、可持续性等地域特征。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三个共同体”构成了边疆地区现代化实践的三重演进逻辑。研究表明,坚持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措施;坚持把统筹安全和发展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指导;坚持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新疆成功实践的主要表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边疆实践为世界各国解决边疆问题提供了一条可选择、可复制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4.
李慧宁 《中国民族》2023,(12):34-36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一生心系兵团的王震将军,曾经用一首荡气回肠的英雄诗,生动呈现了兵团的使命担当。从我国2000多年的屯垦戍边史来看,“屯垦兴,则西域兴;屯垦废,则西域乱”“屯田是千古之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设立开启了边疆治理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5.
从“两个共同”到“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理念深化,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目标衔接,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向“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融入勾勒了时代背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所以能够嵌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乃是因为其已经实现了属性“聚合”,集政策属性、制度属性与规范属性于一体,演化出独特的法治新功能。鉴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内含着立法现代化、司法现代化和执法现代化三个主要环节,面向未来,需要分别通过“技术在场”“方法在场”和“价值在场”三重变革,延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密切合作机制,在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坛主  白扬 《民族论坛》2008,(11):18-19
<正>红色的西红柿在空中飞来飞去,人们在宽敞的西红柿池里犹如身陷"枪林弹雨"之中——这是日前在广东东莞的新华南MALL生活城上演的一场万人"西红柿大战"。在当地第二届番茄节上,15吨经过软化的新鲜西红柿掀起了一场"精彩刺激"的西红柿大战,同时也引来人们议论纷纷。  相似文献   

7.
新年伊始,在全国民委主任会议期间,国家民委去年倡议发起的“兴边富民行动”成为各位代表热烈讨论的中心话题之一。就此,记者专访了上任不久的国家民委副主任牟本理。长期在甘肃工作的牟本理同志,是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出来的,对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有着很深的感?..  相似文献   

8.
马成明  崔莉 《民族学刊》2022,13(11):9-17, 142
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能否实现和保持健康发展在整个中国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中有着特殊地位,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业中有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重要性。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文章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位一体”视角展开论述,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平等团结、和谐稳定的政治前提,互补共生、共同发展的经济基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内核,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社会机制,绿水青山、美丽家园的生态屏障,这些相互联系的层面共同决定着民族地区的健康发展。民族地区与国家、各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均是局部与整体的有机关系,民族地区健康发展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为保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民族》2014,(7):6-7
6月14日,太原市山西省博物院内,市民正在参观少数民族传统面具和服饰展览。  相似文献   

11.
随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愈发凸显。作为散杂居地区,牡丹江市、黑河市积极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先后提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造性地提出了示范市创建工作的“九进”(六+N进)和“十进+”(七+N进)模式,其中,爱辉区政府、海林市民政局等作为“进机关”的典型代表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正视这些问题并寻求相应的解决对策,既有利于边疆民族地区民族工作中的高质量发展,也能为其他散杂居地区创建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2.
《民族论坛》2008,(4):18-18
2008年初南方轰轰烈烈的抗冰救灾已经过去,然而媒体却陆续曝光了某些省份捐款至今仍有不少没有到位的问题。政府摊派、企业作秀等等之类的指责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13.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并在中国政府网全文发布。这是兴边富民行动开展以来编制发布的第一个国家专项规划,是全面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促进边境地区加快发展,巩固祖国万里边疆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14年12月20日,中国边疆与跨国民族研究研讨会暨"中国边疆地区的边民离散与回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开题会对"中国边疆地区的边民离散与回归研究"项目的方案设计、规划和实施进行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的发展过程中,语言是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工具,一个国家的民族思想意识与价值观都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传达。英语作为一门应用最广泛的国际性语言,在我国的语言类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我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只是单纯地掌握一项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所学习的英语知识为我所用。但是目前在中国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哑巴英语的现象,又被称之为"中国文化失语症",该种情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不足导致的。针对目前我国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失语症"问题,本文提出了"内容依托式"的跨文化中国文化用英语教学模式。本文将主要围绕什么是跨文化视角下的"内容依托式"中国文化英语教学进行探讨分析,并对该种教学模式提出相应的教学意见,以期不断促进我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跨文化意识、知识以及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一)2010年,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周年。2010年,也是全世界在更加复杂的形势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年。此前,中国经济成功"保八",在全球率先走出危机冲击的阴影。其间,西部地区表现抢眼,在中国经济增长前十位中独占五席。仅仅十年,在那美丽遥远却曾经贫穷落后的西部,发生了什么?  相似文献   

17.
政治地理:边境的解读首先,我们需要弄清边境的涵义和界定,以及边境产生的背景。边境,属于国家领土中靠近边界的领土疆域。这个宽窄长短不定的地域,要么指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的地带,要么指一国疆域之内人文繁荣的地区与偏远及开发程度较低的地区之间的地带。所以,它首先是政治地理范畴,应界定为与国界、边界相连接的地域。广义的边境,由陆疆、海疆、空疆三个部分组成。当然边境还是一个地理概念,无论自然地理或者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与国界线的关系都十分密切,包涵了靠近国界所属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每个国家都有边境,但有些国家…  相似文献   

18.
《民族论坛》2012,(9):66-66
8月24-26日,全国政协常委、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副主任刘亦铭率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比较研究中心、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综合局、国务院研究室工交和贸易司等15部委负责人来到受降名域芷江,对“中国·芷江国际和平城”项目进行了为期3天的调研活动。刘亦铭一行听取了芷江县委、县政府关于“中国·芷江国际和平城”基本构想、芷江旅游产业发展、芷江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总体规划等情况汇报,并对芷江受降园、太和塔、飞虎队纪念馆、民族文化广场、风雨桥、天后宫等景点景区进行了实地参观考察,还对“中国·芷江国际和平城”项目进行了论证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民族论坛》2012,(17):66
<正>8月24-26日,全国政协常委、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副主任刘亦铭率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比较研究中心、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综合局、国务院研究室工交和贸易司等15部委负责人来到受降名城芷江,对"中国·芷江国际和平城"项目进行了为期3天的调研活动。刘亦铭一行听取了芷江县委、县政府关于"中国·芷江国际和平城"基本构想、芷江旅游产业发展、芷江城市建设总体  相似文献   

20.
我们对于中国西北边疆发展史进行研究分析时,不管是何种历史阶段都必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中国的所谓"中原文化常规模式(Chinese norm)"①及其与"边缘社会(marginal societies)"的互动和交流程度在于何种发展阶段。在此值得注意的是草原的游牧部落逐步引入到中原文化的社会模式而演变为其常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与"边疆"(centerand periphery)在各自文化模式中的张力平衡和调节程度;从上述这两个文化模式显露的混合社会(mixed societies)及其复合型结构。本文在此强调的是边缘社会内的某些群体可以同时属于两个文化圈,即置身于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之间,从没被赋予其文化身份的合法性,逐渐发展成游牧半农耕社会独有的生活方式。无论是何种历史朝代,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游牧社会与中原之间的关系是沿着中国的边疆互动格局的演变而变化,也是上述三方面问题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