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八旗汉军是清朝社会中游移于旗与民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本文主要探讨八旗汉军建制完成至乾隆皇帝令汉军出旗为民这一历史时期汉军的遭遇命运。汉军建制完成使得辽东汉人由明王朝统治下的边民变成为八旗体系中的旗人,乾隆时期允许汉军出旗为民又使得汉军获得了选择身份的自由。在清朝统治与八旗汉军身份变化的调控与制衡中,汉军来源于汉人以及清朝统治者始终与汉军保持着的疏离感使他们最终被政府所抛弃。汉军的出旗不仅有利于八旗制度和清代社会继续有序地发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清朝统治者对汉军旗人身份认同中既依靠、利用,但又疑虑、排斥的趋向也得到了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2.
说旗袍     
说旗袍高守信旗袍做为一种民族服装曾领清朝200多年风骚,且延续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种最能显示东方女性线条美的服装又有再度兴起之势,有人甚至断言;“旗袍最后必然会成为中国女性的国服。”旗袍最早源于清兵入关,问鼎北京之后,强制推...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服饰的等级与尊卑痕迹十分明显,服饰不仅是人类防寒避暑保护身体和美化装饰自己的简单用具,亦是社会上层君主统治下层庶民"礼治"的工具,也是华夏民族礼仪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在几千年的中华历史中,各朝代都有"以左为尊""男尊女卑""男左女右"的传统思想.文章从汉民族传统的右衽着装习俗,多角度阐述服装"右衽"为上的着装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4.
<正>传统戏曲和曲艺是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它们见证了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过程,蕴含着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时代价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祖国腹地的武陵民族走廊,历来是各民族流动频繁和文化交融之地。明清以来,大批汉、苗、侗等民族移民迁入鄂西南地区,周边地区的传统戏曲和曲艺随之传入,并与当地民族文化深度交融,因而具有鄂西南地区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恩施州现有南剧、堂戏、傩戏、灯戏、柳子戏等传统戏曲,还有扬琴、三棒鼓、竹琴、三才板等曲艺。  相似文献   

5.
从整个中华民族主流服饰的发展历程来看,清代服饰装饰形式之庞杂繁缛,堪称历代服饰之最。同时,清代也是一个传统服饰变革和创新的重要时期。清末民初的女装在传承和创新的基础上表现出来了明显的延承性、世俗性、交融性、现代性等多重性特征,而平民阶层女子的穿衣准则也在历史和现实的夹缝里辗转喘息,体现出了封建帝制向现代文明转型期间的别样风格。本文以清末民初北京地区的传统女装的穿衣准则和服饰整体样貌为研究对象,将平民阶层女子服装的着装特点和着装准则进行了成因探讨。  相似文献   

6.
<正>这些年来,包括服饰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全世界广泛关注和青睐。一方面,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有着“礼仪之邦、衣冠上国”的美誉,中华服饰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华服饰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展现出夺目的光彩。  相似文献   

7.
清代的八旗兵和余丁通常被称为“正身旗人”或“旗人”,是满族的主要成员。对旗兵和余丁的情况,过去流传着一些错误的看法,如:满族“全民皆兵”;旗兵“吃钱粮”,有旗地,脱离生产,奢侈腐化;入关以后,满族都是统治阶级,满族内部没有阶级斗争;等等。澄清这些误解,阐明旗兵与余丁的劳动生产和斗争,将对满族历史的研究有一定意义。本文谨在这方面提出一些看法,请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8.
明清易代之际,朝鲜李朝在武力威胁之下以清朝为宗主国,但其并不以清朝为中华正统而视之.对于蒙古人,李朝之恨甚于对于满人之恨,燕行录即充分体现出了对于蒙古人之极大鄙夷.归其原因:首先,在"满蒙联姻"中,李朝人视蒙古人为满清的"帮凶".其次,在信仰体系中,蒙古人藏传佛教信仰与李朝人儒教独尊之间存在冲突.再者,在华夷之辨观念中,向以"小中华"自居的李朝人视蒙古人为"夷"族.  相似文献   

9.
旗袍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特征,其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一种经典样式,蕴含了深厚的民族精神及文化内涵。中国旗袍凭借其独特的东方韵味势必会登上世界舞台,推动不同民族相互间的服饰文化交流互动,并在更为宽广的发展中砥砺前行,实现中国旗袍的繁荣发展。本文通过阐述中国民族服饰旗袍的演变,分析中国民族服饰旗袍的造型元素及其特点,对中国民族服饰旗袍的现代创新设计展开探讨,以期为促进中国民族服饰旗袍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传统源远流长,少数民族服饰与舞蹈更是存在着一种古老的、独特的联系。不同民族的舞蹈需要靠不同的舞蹈服饰衬托才能更好地呈现其舞蹈的风格,舞蹈作品才得以升华、更趋完美。可以说,民族舞蹈与民族舞蹈服饰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互交融的。本文通过对裕固族服饰与舞蹈相互作用的分析,进一步探讨其舞蹈服饰与舞蹈的艺术交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各民族传统服饰绚丽多彩,工艺独特,款式别致,然而由于重视和保护不够,失传和外流导致严重流失。在不久前举行的首届中国民族服装服饰研讨会上,专家呼吁:对中国少数民族服装的挖掘、保护、征集、整理工作已迫在眉睫。中国民族博物馆韦慧女土说,很多少数民族服装制作工艺已经失传了,像赫哲族的鱼皮服饰、蒙古族的固固冠剑袖服饰、藏族贵妇人镶多珠松石珍珠冠大襟袍式服饰等等,博物馆办展览都没有资料。同时,这些年来中国少数民族服装引起国外收藏者的兴趣,以民族服饰为对象的商业活动十分活跃,大量珍贵的传统民族服饰外流,仡…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传统源远流长,少数民族服饰与舞蹈更是存在着一种古老的、独特的联系.不同民族的舞蹈需要靠不同的舞蹈服饰衬托才能更好地呈现其舞蹈的风格,舞蹈作品才得以升华、更趋完美.可以说,民族舞蹈与民族舞蹈服饰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互交融的.本文通过对裕固族服饰与舞蹈相互作用的分析,进一步探讨其舞蹈服饰与舞蹈的艺术交融.  相似文献   

13.
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是哈尔滨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独一性。中华巴洛克建筑作为历史街区的核心内容,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是典型的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笔者从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细部、材质、色彩五个方面入手,对中华巴洛克建筑的艺术特征进行剖析,并通过对比展示其与原中国传统建筑以及巴洛克建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4.
保甲是清代地方州县以下的基层组织,充当清王朝统治人民的耳目和工具。旗人保甲也不例外。 但是还应看到,在清代初期,保甲制度作为中原内地传统的统治方法,曾限行于汉族住区,旗人“俱隶八旗”“别有所辖”,地方有司不得过问,享有特殊待遇。因此,旗人从不编保甲到编查保甲,又标志着八旗制度的某种变化,意味着清初以来“旗民分治”状况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谈青州旗兵在镇江战役中的爱国壮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青州旗兵在镇江战役中的爱国壮举孙长来山东青州扼中原至胶东之通路,南北控沂蒙到鲁北之走廊,自古为名城重镇,兵家险隘,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关注。清朝时期,在今青州城西北5华里处的北城(又名青州驻防满洲旗城)驻扎着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青州驻防满洲旗兵(简...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族》2010,(12):50-51
满族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在其两百多年的统治过程中,满族在自身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方面也经历了巨大变迁,这一点在满族服饰的变迁过程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尤其是清代满族女子的代表服装——旗袍,它由适应游牧民族生活习惯的设计,逐步发展变化,成为中华民族服饰的典型代表,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17.
王羿 《中国民族》2023,(1):48-49
<正>古往今来,各民族长期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服饰文化,其不仅具有多元化的风格,更有共同性的特征。各民族服饰的变迁,因历史、文化、自然等因素而纷繁复杂,并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彼此相因、交融互摄。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分析旗袍作为文化载体在社会结构转变中受到的影响,重点关注旗袍的发展演变与女性主义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旗袍的演变可以作为一个中国服装史发展的标志,不仅象征中国女性服饰的现代化和成衣化,同时旗袍的演变也与女性主义浪潮紧密相连。笔者在本文中也探探讨旗袍在当今社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本研究通过对旗袍行业的专家采访和对旗袍爱好者群体的采访中,发现旗袍未能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服装,可能与当今大众对女性主义的重新定义关系密切,同时也与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大规模变化有关。同时,本文章通过总结文献和第一手研究数据,并结合当前中国国情,对旗袍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正>吴地流光,水乡泼墨;苏天不夜,榴花如丹。作为全国首批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江苏省南通市以其“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的独特地理人文优势,成为博采中华历史文化之众长的一方重镇。56个民族成份齐全、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南通正在着力绘就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的生动画卷,演绎民族团结进步的“山海情”。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服饰的等级与尊卑痕迹十分明显,服饰不仅是人类防寒避暑保护身体和美化装饰自己的简单用具,亦是社会上层君主统治下层庶民"礼治"的工具,也是华夏民族礼仪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在几千年的中华历史中,各朝代都有"以左为尊""男尊女卑""男左女右"的传统思想。文章从汉民族传统的右衽着装习俗,多角度阐述服装"右衽"为上的着装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