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红亮 《中国藏学》2023,(3):1-9+209
在全球史前考古学中,青藏高原无疑是一个有趣的研究单元,“青藏高原史前考古”也成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研究领域。近十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参与其中,青藏高原史前考古取得惊人进展。文章依据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对拓殖青藏高原、续旧石器时代的狩猎采集者、青藏高原东部的粟作猎人、早期金属时代的定居点和墓葬等重大问题做了简要评述,并提出:人类进入青藏高原的时间不晚于距今16万年前,而且可能通过不止一条路线;至少从距今10000—8000年前的全新世早期,青藏高原就被狩猎采集者长期占据;从距今3000年前开始,随着大麦和牦牛的驯化,人口流动性逐渐增加,牧业大规模扩展到高原边缘,青藏高原出现了长距离贸易网络、巨型定居点和社会分层。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西藏高原的史前考古学吸引了诸多学者的注意,在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意见也较为分歧,成为近年亚洲考古研究的热区.概括而言,目前争论焦点主要聚焦于以下三个问题:“人类何时拓殖青藏高原”?“人类何时永久定居青藏高原”与“青藏高原最早的农业证据”.本文尝试对最近的研究做出评论性回应.为了更好理解人类在青藏高原早期活动历史以及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在未来的研究中,笔者提倡谨慎或有限定地使用“青藏高原”这个地理概念,并重视考古遗存背景的重要性,且应当在这一区域投入更多、更细致的田野工作.  相似文献   

3.
霍巍 《中国民族》2023,(4):28-33
<正>伟大祖国的西南边疆,高耸的雪域高原为世人所瞩目,这就是被称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从地理区位上看,西藏是青藏高原的核心区域,位于其西南部。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500米至5000米之间,雄踞亚洲大陆。长期以来,青藏高原曾被视作人类生命的禁区,汉藏文献所记载的人类出现于高原上的历史比较晚近。  相似文献   

4.
驻马店驿城位于河南的南部,是一座新兴的发展城市,很久以前,这里便是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近年来对这里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进行调查、勘探及发掘,掌握了大量古人类活动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研究,将驿城古代人类活动的轨迹、区域、生存环境及文化面貌进行梳理、探讨。  相似文献   

5.
近日在网上冲浪,发现休斯顿得克萨斯州大学有个叫吉恩的人居然说他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人不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而是来源于非洲!又听说这世界上还存在一个“地球上人类起源于非洲”的理论。这个发现确实让我很惊奇,并认为这可能是一种无根之谈。但是,这却引发了我对“地球村”不断发生的种族仇杀的痛恨和厌恶。科索沃、中东、南亚、非洲,还有印尼……人类文明进程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却仍然战火不断,而且多为种族冲突。为什么?为何要仇杀?答案无一例外地都能归到这里:历史积怨。历史积怨也成为仇杀的理由,这是很奇怪的。既然老天…  相似文献   

6.
1974年底至1975年春,我们先后在拉萨市郊区和林芝地区发现了一系列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文化层,同时在林芝的尼洋河边台地上也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人类遗骨和墓葬。这些遗址和文化层的发现,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也对林芝盆地东西这一地区进行了科学考察和研究。他们发现了古湖相沉积物和尼洋  相似文献   

7.
驻马店驿城位于河南的南部,是一座新兴的发展城市,很久以前,这里便是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近年来对这里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进行调查、勘探及发掘,掌握了大量古人类活动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研究,将驿城古代人类活动的轨迹、区域、生存环境及文化面貌进行梳理、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8月11—12日,青藏高原环境与山水文化课题组主办,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所、青海民族大学联合承办的"青藏高原环境与山水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青海西宁隆重召开。来自北京、青海、云南、甘肃、四川、西藏等地各高校及科研机构、地方民宗委、藏语委等部门的7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开幕式上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邓本太就青藏高原远古时期的隆起到与人类生存互动的整个过程进行了论述,肯定了高原先民在这一过程中凝练、积累出来的具有科学意义的生态观及人与自然的和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极地建筑与人居环境研究起步于青藏高原藏羌民族建筑研究,经历青藏高原地域民族建筑研究的丰富和完善,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拓展成为青藏高原极地建筑与人居环境研究,正在逐步成为中国建筑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青藏高原极地建筑与人居环境研究中,历史维度的建筑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问题,现当代维度的规划设计理论与城乡建设问题,以及面向未来维度的青藏高原极地人居环境和绿色建筑问题,逐步成为其3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文章以青藏高原极地建筑与人居环境研究的概念探讨为基础,梳理青藏高原极地建筑与人居环境研究发展的历史进程,阐述其与建筑学、藏学等学科关系,总结青藏高原极地建筑与人居环境研究的学科价值和研究方向。意在探索以青藏高原地域民族建筑为典型对象,以青藏高原地域传统建筑理论体系现代化为目的,以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相结合的中国建筑研究的特色学科领域和典型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0.
现代广西的壮族主要分布在湘桂铁路以西,但在古代,铁路以东也是壮族祖先的居住地,所以,桂林、梧州、玉林、钦州等地区的许多地名,迄今仍然保留着许多壮族地名的特点,表明壮族的先民们曾在这里生活过。在壮族及其祖先的居地内,远在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在这里生存、繁衍。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必然在其内部和同外部进行交流、来往;因此,交通问题自古以来就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人们要进行交往,又要凭借某种工具,依循一定的路线。那未,在历史上,壮族的先民依循什么路线、凭借什么工具进行  相似文献   

11.
民主改革前藏区土地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改革前藏区土地制度星全成亘古迄今,土地①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自人类先祖从古猿进化成人,尤其是随着两次社会大分工,人类(这里主要指农民)便与土地结下不解之缘。人们从土地上获取各种资料(包括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以满足生存及发展的基本需求。同时...  相似文献   

12.
藏族同胞适应高原低氧机理之谜被揭开世居高原的藏族同胞为何能长期保持强壮的体魄、较低的高原病患病率?“青藏高原人体低氧适应”课题研究发现,生活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世居藏族与其他移居民族人群的一个显著不同点是,世居藏族人胸廓及肺发育良好,有较大的肺活量...  相似文献   

13.
楚州文物集萃徐从德元谋人遗址在元谋县发现的人猿化石遗址已有上那蚌、竹棚梁子和蝴蝶梁子3处,它代表着人类进化的各个重要阶段,这里是我国人类童年的摇篮,是世界人类最早的发祥地。禄丰恐龙化石禄丰是世界恐龙保存数量最多最集中的化石宝库,是世界公认的恐龙之乡。...  相似文献   

14.
自9世纪特别是16世纪封建“政教合一”统治完备化至建国前这一相当长的时期内,青藏高原的产业发展始终处于徘徊甚至停滞状态。那么,其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何在呢?如何安排与调整产业空间布局以合理、充分地利用其资源,促使产业发展再度辉煌呢?回顾其产业发展的盛衰过程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迪。本文将着重对青藏高原的原始产业、传统产业与近现代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并试图找出一些对未来青藏高原产业发展具有参考价值的问题。本文所指的原始产业为生产工具十分简单的以原始采集和渔猎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活动,传统产业为运…  相似文献   

15.
藏族装饰图案及特性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是生活在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区的古老民族,早在几千年前,青藏高原就有了古人活动的遗迹,先后出土了数千件石器时代古人类的人体装饰品和生活用品,这些有着同各民族一样独立的语言、风俗与艺术,并具有强烈民族特征的物品,是这一民族对生活、宗教等方面的折射,也反映了古代先民的智慧与勤劳,同时也记录着藏族装饰图案艺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演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乌江下游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在那里流淌着一条古老的郁江河,她就是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彭水自治县位于武陵山与大娄山的交汇部处有丰富的盐、丹资源,气候温和,地沃物丰,为人类生存繁衍的理想之域。新石器时期,乌、郁两江沿岸就有人类活动。原始社会末期,诸多民族先民纷纷向这里聚集,共同开发这片沃土,创造了古代文明史。这些苗、土家等民族的先人,煮盐、  相似文献   

17.
走进那鲁米     
地质学家说:喀斯特的全景在贵州,贵州最具典型的喀斯特在毕节──这里的风情浓郁,这里的山川秀丽,这里有世界独一无二的溶洞漂流线,这里是人类回归大自然的风水宝地。那鲁米──一个雄奇苍浑的语言单元,被戴着绚丽的世纪光环,蕴涵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向世人发出深情的召唤。那鲁洞群的发现在毕节城区西北部岩溶发育地带,有一个彝家小山村。村里有条澄静如练的小河,河里出产透明的银鱼和珍稀的大鲩。清清的小河水九曲回还,流经伏流洞桥十余个,其间最大的一个溶洞叫那鲁洞。传说彝族先民曾在洞里邂逅美丽的小黑龙。在彝语里,那鲁即…  相似文献   

18.
一万年前海南已有人类据《光明日报》4月10日报道,一项最新考古发现及研究,把海南岛人类活动的历史推到了一万年以前。13枚人类牙齿的化石和大量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包括大型石质砍砸器、穿孔器、骨锥和骨铲等——的发掘,是这一考古结论最基本的依据。这些珍贵...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小民族的处境,探讨了小民族对社会科学及人类发展所起的作用,提出了两个论点:一是在人类探讨自身历史、探讨自身方式和探讨自身问题诸方面,小民族为社会科学做出了贡献;二是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小民族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部分,其破坏将导致人类发展的"特化".故此,唯将问题意识与人文关怀结合,社会科学才有出路.  相似文献   

20.
维西, 地处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带,位于滇西北横断山脉的深山峡谷之中,是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所辖的一个傈僳族自治县,也是我国惟一的傈僳族自治县。维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生息劳作。历史上,它的所属几经变化,到1931年正式有了维西县设置,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则是1985年建立的。傈僳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总人口近60 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4.48%。主要聚居于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两个自治地方,其余分布在丽江、迪庆、大理、保山、德宏、临沧、思茅、楚雄、昆明等地。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族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