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香山)昭庙石碑上答案一清二楚!——为什么班禅来时,乾隆皇帝要在热河建须弥福寺同时又要在北京香山建昭庙呢?目的有二:一是为了嘉奖班禅远道来给皇帝祝寿的诚意,二是为了显示我中华之兴黄教也。看看,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中华!兴藏传佛教,是为了我全中华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在科尔沁草原、嫩江流域的莫勒红昭,有一个占地1700平方米的蒙古王妃陵庙遗址。这个陵庙虽然不大,但它却是一个地上有庙、地下有墓的庄肃陵寝。而今陵墓无存,只有遗址所在了。 1.公主其人浅析。公土陵内墓葬人究竟是谁呢?这一直是未弄清的问题。《大赉县地舆通志》胜迹条载:“冢墓有公主陵一处,……系图什叶图蒙王红台吉敖巴妃,前清太祖之公主也。”据守陵人白福荣回忆说:“公主系顺治的妹妹。”  相似文献   

3.
微言     
《中国民族》2013,(1):46-47
@中国西部旅游:烤全羊是蒙古民族的餐中之尊。《达斡尔蒙古考》中载道:“餐品至尊,未有过于乌查(即烤全羊)者.蒙语烤全羊称“昭木”.  相似文献   

4.
小昭寺始建于唐代,其寺名藏语称“甲达绕木契”、“惹谟伽神变寺”,甲达即指“汉人的”,绕木契意为大院子。还有将小昭寺称为“巴汉招庙”的,这些都是小昭寺较早的称谓。明末清初时,因蒙古人统治西藏,所以,在这一时期的史料中,对小昭寺的“昭”字又有写作召、招、诏等字的,这皆是蒙语,意为寺庙。  相似文献   

5.
“扎龙”的由来包今才关于“扎龙”曾有几种传说,有的说,“是龙从天上扎下来而得名”,也有的说,“是满语扎兰官衔名”等等。对这些说法,笔者不敢苟同。据考,“扎龙”原是蒙古语“昭萨隆”(意为夏营地)的音转。提起“昭萨隆”的由来,这和蒙古人素有养马的习惯是密...  相似文献   

6.
公元十三世纪初蒙、藏上层在今甘肃武威促成的“凉州会谈”的成功,使蒙、藏民族共同为中华民族大统一的形成做出了杰出历史贡献,是中华民族版图形成的一个重要历史进程。“在中华民族的统一、融合、发展史上,竖起了一座为世人所瞩目的民族团结之碑、和平统一之碑。”“凉州会谈”最重要、最伟大、也最为深远影响的历史意义就在于:在蒙古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完成中国空前大统一的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罗卜藏丹津事件后,为了削弱和硕特蒙古的势力,强化清朝中央对青海蒙藏民族的控制,清朝在政治上实行了蒙藏分治和“扶番抑蒙”的政策,其结果是经历雍正、乾隆、嘉庆到道光元年,青海蒙古族不仅人口锐减、牧地日缩,且民众流离失所,生活极度贫困;而藏族则人口与牲畜数量剧增,蒙藏两族从清初期的“蒙强藏弱”变为“藏强蒙弱”.为了拓宽生存空间,自嘉庆朝开始,居住在黄河以南的藏族各部就不断向黄河以北迁徙.这既冲击着清朝划定的“北蒙南番”的居住格局,也使蒙藏地区社会局势动荡不宁.那彦成基于当时情势,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经济封锁政策以保证青海蒙藏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青海藏族服饰文化编者按:“青海是祖国一个十分可爱的地方”。长期以来,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兄弟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勤奋开拓。创造出灿烂的民族文化。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五彩纷呈的青海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我刊决定从本期起,新设“民族民俗文化之苑”栏目,...  相似文献   

9.
<正>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的玛多县,素有“黄河之源、千湖之县”的美称,聚居着汉、藏、回、土、满、撒拉、蒙古等多民族。自2016年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以来,玛多县始终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把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形成了民族和睦、社会和谐、宗教和顺、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0.
《南诏德化碑》赞南诏阁罗凤:“诏弱冠之年,已负英断。”《旧唐书·南蛮传》:“南诏蛮,本乌蛮之别种也,姓蒙氏。蛮谓王为诏。”明洪武年间钱古训奉命出使缅甸,途经今云南德宏傣族地区,回来写了一本《百夷传》,说傣族称当时的麓川平缅宣慰使司土官思伦发”曰昭,犹中国称君主也”。至今,傣语仍称王族为昭。“昭”,汉文书写固异于“诏’,含义也不尽相同,但二者均是汉译写字,译之者仅取其音相近之字标写而已,并未拘泥于字形本身的同一,犹如印度,古人既译写作“身毒”,也写作“狷笃”、“乾笃”、“乾竺”及“天竺”等。傣“昭”与南“诏”译体同一,史载昭然,今语昭然,因此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学术界适时地引出了一个论题:唐中晚期称雄于中国西南一偶的方国南诏,是泰掸人主建的国家。是耶非耶,迄今乌云已经拨开,研究已近结论;南诏国主不是泰人掸人,而是古代氐羌的传人。然而,南诏“谓王为诏”,泰掸人“谓王族为昭”,二者间是否存在着因袭关系,仍未见有论者略为深涉,不能不说是件憾事。  相似文献   

11.
<正>雍正皇帝颁赐七世达赖喇嘛的金印为纯金铸造,尺寸为11.35厘米×11.35厘米×10.3厘米,云头纹钮,印文为汉、藏、满、蒙古4种文字,刻有“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拉呾喇达赖喇嘛之印”字样,现藏于西藏博物馆。历史上,清朝廷曾先后封授五世、七世、八世达赖喇嘛金印,但目前仅有这枚金印存世,因而弥足珍贵,是中央政府封授达赖系统、有效行使主权的代表性物证。“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拉呾喇达赖喇嘛”这一封号最早是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喇嘛的。  相似文献   

12.
有清一代,中央政权对广大藏区的统治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扩大。清廷经过康雍乾三朝的不懈努力,通过驱逐准噶尔蒙古扰藏势力、平定西藏珠尔墨特那木札勒之乱和四川大小金川之乱、抗击廓尔喀侵藏等军事行动,以及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等政策措施,终于实现了对广大藏区直接而有效的治理,  相似文献   

13.
清代西迁新疆之察哈尔蒙古的史料与历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西迁新疆之察哈尔蒙古的史料与历史马大正察哈尔,《明史》称“插汉儿”,又作“插酋”、“插汉”,蒙古旧部落名。明嘉靖中,达延汗曾孙达赉逊库登汗,因不堪俺答汗侵扰,徙牧辽东边外,图们汗嗣位后,势力强盛,一度控制建州女真。林丹汗时察哈尔成为蒙古强部,屡与...  相似文献   

14.
■称谓在多语种史料中的记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和传承性。敦煌古藏文文献中的■指“王”“主人”“长官”和“兄长”。而后世藏文史料对■的记录相对稳定,语义的演变多指“释迦牟尼”或某一成就者。藏传佛教在16世纪后半叶再度传播到蒙古地区,自此■称谓从“主人”传入蒙古语,记作■uu。■uu在蒙古语中产生语义演变,兼指为“寺庙”“拉萨”或“西藏”。■uu又借入满汉文继而出现“joo”“昭”“召”“招”“招地”“西招”等音译称谓。  相似文献   

15.
柳森 《中国藏学》2013,(2):106-111
位于北京南苑地区的德寿寺,是乾隆帝与六世班禅在北京会晤的第一站。之前学界关于与六世班禅朝觐相关的寺庙研究,均集中于须弥福寿之庙、西黄寺、宗镜大昭之庙等,对于德寿寺的关注极少。本文利用相关档案史料、诗集、方志等,在考证德寿寺的建造时间、布局、碑文的基础上,拟对其与六世班禅的关系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一、蒙古先民之服饰及其与周边民族服饰之关系形成蒙古民族的核心部落是蒙古人——室韦人——达怛人(鞑靼人)。《旧唐书》称其为“蒙兀室韦”。在突厥、回鹘统治时期(公元7-9世纪),蒙兀室韦还在额尔古纳河(望建河)流域。这时期的蒙古部落主要活动在今大兴安岭地区的深山密林中,主要从事渔猎业和牲畜饲养业等,经济活动具有游动性和不稳定性,同时受其自然条件的限制,居住方式为“巢居”、“穴居”等。其服饰也同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及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紧密相关:以皮服为主。“夏则城居,冬逐水草,多略貂皮……男女悉衣白鹿皮襦祷”,“食肉衣皮……皆捕貂为业,冠以狐貂,衣以鱼皮”。  相似文献   

17.
周学军 《西藏研究》2000,(4):116-118
1913年 1月 11日 ,十三世达赖喇嘛的代表、俄籍布里亚特蒙古喇嘛阿旺·德尔智与外蒙古分裂集团签订了相互承认蒙古和西藏“独立”的《蒙藏条约》。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所王远大先生《近代俄国与中国西藏》一书对蒙古方面签字人职衔的译文是 :“1913年 1月 11日 (作者页注 :藏历水鼠年十二月四日 ,蒙历至尊二年十二月四日 ) ,《藏蒙协定》在库伦签字……蒙古方面在协定上签字的有副总理大臣兼外务大臣尼塔比利克图达喇嘛拉布敦、曼赖卡图尔白楚达木定苏伦。”① 据此汉译文 ,达喇嘛拉布敦的职衔是“副总理大臣兼外务大臣”。事实并非如此。 …  相似文献   

18.
记锡林浩特     
记锡林浩特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一场大火在一个喇嘛庙里烧了几天几夜,黄黄的经书烧成纸灰,灰在锡林浩特全城飘飞。被烧的庙就是贝子庙,是与百灵庙、协拉木纶庙、五当昭齐名的内蒙古四大庙宇,位于锡林浩特市市北的额尔德尼敖包山南麓。贝子庙第一块奠基石,就是锡林浩...  相似文献   

19.
在13世纪的南下军事扩展中,蒙古统治者提出了“先取西南诸蕃,后图天下”的战略思想,即绕道中原侧翼,进攻金、南宋。从成吉思汗时代开始,蒙古就不断对藏彝走廊地区用兵,最终以忽必烈穿越藏彝走廊远征大理而达到高峰。通过长达30余年的用兵,蒙古基本实现对藏彝走廊的军事征服,并有力地配合了蒙古对金、南宋的战争以及对卫藏地区的征服与统治。这一军事征服无论是对藏彝走廊本身的历史发展,还是对蒙(元)统一事业的完成以及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藏族是一个生息繁衍在青藏高原上的古老民族,也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与汉族交往较为频繁,关系比较密切的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汉藏两个民族曾经历过刀光剑影的战争年代和亲密和睦的亲情来往,随之发生的语言上的互相借用便成了有目共睹的历史事实。自“贞观八年秋,七月,甲申,吐蓄赞普弃宗弄赞遣使人贡,仍请婚。弃亲弄赞有勇略,四邻畏之,上谴使冯德还往慰抚之。”①“贞观十五年春,正月,……命礼部尚书,江夏王道宗持节送文成公主于吐著,赞普喜。”②,随着文成公主的人藏,藏语言首次借用汉语“公主”(藏文写作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