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元七世纪初,吐蕃兴起于今青藏高原。唐朝贞观初年,吐蕃著名赞普松赞干布统一苏毗、羊同后,定都逻些(今拉萨),建官制,立军制,定法律,使吐蕃迅速强盛起来。之后,吐蕃一方面向东发展,与唐朝发生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往西,与泥婆罗、天竺、勃律、迦湿弥罗、吐火罗等南亚和中亚诸国接触,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甚至一度攻占过上述诸国的一些地方。吐蕃与唐朝的交往,已有诸多著作论及;而吐蕃与南亚、中亚诸国的关系史,尚无专文论述。笔者试结合各种资料,对此作一略述,以请教于专家学者。 考虑到时间的顺序和地域划分,笔者拟分南亚、克什米尔和中亚三大区域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西藏建设南亚贸易通道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与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差距较大 ,重要原因是西藏的交通落后。这样不仅影响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同时也制约了我国西部地区扩大对南亚及环印度洋地区的开放和参与国际竞争 ,这也是西藏开拓南亚市场所需要解决的问题。青藏铁路的动工修建和预计于 2 0 0 7年建成 ,为西藏改变交通落后状况和建设南亚陆路贸易通道提供了必要条件 ;2 0 0 3年 6月中印边境贸易备忘录的签署和亚东商路的准备恢复开放 ,为建设南亚陆路贸易通道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牛燕军 《西藏研究》2021,(1):157-162
西藏南亚大通道建设的提出,是西藏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表现,为中国与南亚相关国家的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西藏南亚大通道建设沿线国家和地区民族复杂、宗教多元,也面临着诸多民族宗教领域问题的挑战。尼泊尔在西藏南亚大通道建设中的地位特殊,民族宗教因素影响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尼泊尔国内民族宗教因素的积极作用,助力西藏南亚大通道建设;另一方面,要有效应对和防范尼泊尔民族宗教问题给西藏南亚大通道建设在政治、经济和安全等领域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李帅 《中国民族》2023,(4):87-88
<正>西藏与中原地区之间虽然很早就有往来交流,但两地大规模、持续性和组织化的交流互动,直到7世纪吐蕃政权建立后才得以深入展开。这条由唐蕃双方共同经营、沟通唐朝都城长安(今西安)与吐蕃都城逻些(今拉萨)的官方道路系统,就是唐蕃古道。它的开创对历史影响之大,可谓唐代版的雪域高原“天路”。从文献记载和文物考古材料来看,唐蕃古道应该是由主线、辅线和众多支线组成的路网。它不仅是唐蕃之间的交通路线,也是沿途各区域的交流通道,  相似文献   

5.
公元631年,吐蕃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迎娶赤尊公主为妃。赤尊公主作为吐蕃佛教的早期传播者之一,在"蕃尼古道"上开通了佛教传播和文化交流的一条要道。她不仅将佛教从尼泊尔传入吐蕃,而且把尼泊尔佛教绘画艺术和建筑工巧传入雪域藏地,从而创建了藏传佛教艺术的殿堂,并丰富了吐蕃建筑工艺,为藏民族文化艺术注入了新的元素。  相似文献   

6.
吉隆文物古迹与蕃尼道上古代中尼文化交流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巍 《西藏研究》2000,(1):65-77
公元7世纪中叶,中西交通上出现了一条新的国际通道──吐蕃尼婆罗道(以下简称为“蕃尼道”)。该道从西藏拉萨越喜玛拉雅山入加德满都谷地,经尼婆罗首都而入印度。如同有学者曾经论述的那样:“这条道路的开辟是汉藏、藏尼联姻的结晶,它对于中尼聘使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的交流都起了很大的作用”。①1990年,笔者对这条古道自吉隆马拉山口至中尼边境界河一线作过考古调查,在沿线发现了一批重要的实物史料,对于廓清这条古道及其相关的古代中尼文化交流上的若干问题,提供了一些补充资料。一蕃尼道分为南北两段,其北段系经青海至拉…  相似文献   

7.
苏利国 《西藏研究》2023,(5):88-96+162
学界目前对唐蕃古道上的重要馆驿“吐蕃别馆”之地理位置基本确定,但对其确切名称尚未深入探究。通过对比解读吕温不同版本出使吐蕃期间的诗文,辨析唐蕃古道赤岭西南道诸驿词汇之特点、考察唐使入蕃事件中关于“列驿”之记载,以及探讨吕温诗作之内在思理等,可以确定“吐蕃别馆”本名为“吐蕃列馆”,即唐蕃古道之“列驿”,而吕温诗文中的“吐蕃别馆”实为“吐蕃列馆”之讹误。  相似文献   

8.
祝铭 《中国民族》2023,(4):40-41
<正>1990年6月,由西藏自治区文管会与四川大学考古工作者组成的文物普查小分队在西藏吉隆县境内发现了一块题为《大唐天竺使出铭》的唐代初年摩崖石碑。这一重要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早期唐与吐蕃的关系、中印古代交通等问题提供了新的史料。这块石碑发现于吉隆县城以北约4.5公里外的阿瓦呷英山口,其北面为进入吉隆山地的古道入口,南面则可直通中尼边境重镇吉隆。石碑所在地海拔高度为4130米,是西藏境内现存海拔最高的一处碑刻。  相似文献   

9.
清代西藏先后与南亚的巴勒布、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发生阶段性的贸易关系,这种贸易关系所形成的贸易格局,及其之后的贸易变化,呈现出清政府所辖西南边疆的地域人群与南亚地区长期交往的历史图景。把中央王朝政府与边地的关系置于这种贸易格局变化的脉络里考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西藏与南亚贸易的主导权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中央政府治理西藏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0.
略谈西藏封建农奴制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封建农奴制是在吐蕃奴隶制的基础之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旧的社会制度中往往孕育着新的社会制度的某些萌芽,而在新的社会制度中也往往保留着旧的社会制度的某些残迹。公元8世纪中叶以后,吐蕃的疆域日益扩大,农牧业生产发展,商业交换增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吐蕃与周边各地区各民族尤其是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日益密切,吐蕃社会势必受到先进文化的影响。吐蕃占领唐朝河陇地区近百年之久,对当地的人民采取了  相似文献   

11.
李帅 《中国民族》2023,(4):92-93
<正>茶叶是一种传统饮品,也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早在先秦时期,种茶和食茶之俗就已在我国西南地区出现,而后不断扩展传播,并在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以茶马为对象的交换和贸易活动至少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出现,其涉及的民众非常广泛,其中就包括吐蕃、回鹘、突厥等古代民族。从茶马贸易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历史影响程度来看,尤以汉藏之间的茶马贸易最具代表性,而由此形成的相关道路系统,学界称其为“茶马古道”。  相似文献   

12.
在WTO主导的自由贸易谈判进展缓慢的情况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迅速发展,区域内部贸易比重不断上升.中国是南亚地区的重要邻国,但是与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的陆路经贸关系一直不够紧密,这不符合中国和SAARC的国家利益.因为贸易可以促进各国积累性生产要素的积累和非积累性生产要素的改变,优化经济区位,还可能引致相互投资.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文章提出利用尼泊尔打通与SAARC成员国陆路贸易通道,为中国-SAARC贸易自由化提供基础条件和示范平台.文章不仅从中尼两国经贸互惠的角度,而且着眼于南亚地缘战略的视角,分析了建设中尼陆路贸易通道的战略意义,并从交通、体制等方面进行了可行性论证,提出了可行的、符合实际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3.
赤列次仁 《中国藏学》2023,(3):10-19+209-210
从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粟以来,粟在史前西藏的传播便是一热门研究问题,但是目前基于植物考古的资料十分有限,除了为我们提供一些关键的节点之外,尚不足以对西藏地区内部的传播问题加以全面把握。文章在考古发现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挖掘出历史文献与语言学上的一些新证据。从文献资料反推显示,至迟在吐蕃时期,以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带为主的吐蕃腹地似乎是没有本地种植粟的。从语言学材料看,粟名在上古汉语、古今藏语、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现代语,甚至现代南亚语的发音均显示出高度的一致性,因而认为它很可能与史前汉藏语系和藏缅语族的人群及其语言扩散事件有关。结合这一区域考古发现与历史语言地理学上的相关性来看,西藏地区最早的粟或是藏缅语族的群体从黄河上游携带至藏东的横断山区,再顺着藏缅走廊传播至中南半岛北部;西藏腹地史前遗址考古发现的粟,推测除了从横断山区向西沿雅鲁藏布江一直扩散之外,也不排除从高原南部喜马拉雅山地低海拔地区北进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南亚民族学     
社会组织种姓和部落南亚社会是由一些巨大种姓集团构成的不同社会等级制度为其特征的。种姓集团是世袭的,通常按地区划分,有的种姓与特定的职业有关系,实行种姓内婚制。种姓集团中存在着优等和低等种姓的复杂关系,包括禁止与别的种姓在一起吃饭、喝酒。居于社会最底层的是贱民,或称为不可接触者;在印度,他们约占总人口数的15%,从事各种肮脏工作,例如扫地、养牛以及制革等。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前后西藏与拉达克的关系及划界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19世纪前拉达克是中国西藏的一部分拉达克(Ladwags),即今西藏阿里以西,以列城(Lch)为中心的地区.此地原为西藏阿里的一部分。公元7世纪初,吐蕃兴起于中国西南的西藏高原,其名王松赞干布逐渐统一了高原各部,建立了一个强盛的吐蕃政权。就在吐蕃政权正式建立前后,今拉达克地区即为吐蕃所征服,成为其组成部分之一。据敦煌发现的古藏文吐蕃历史文书记载,早在松赞干布父曩日松赞(gnam ri srong  相似文献   

16.
西藏开拓南亚市场的特殊意义与实施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为西藏开拓南亚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发展西藏边境贸易、开拓南亚市场既有利于西藏开发和对外开放 ,也有利于促进西藏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培育 ,还有利于富民兴边 ,改善周边国际关系 ,对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西藏边境贸易发展态势较好 ,但还需采取适当措施予以促进  相似文献   

17.
南亚语系     
操南亚语系语言的人数约为四千万,他们散居在东南亚和印度东部。这个语系包括约一百五十种语言,它们大都有相当数量的方言。高棉语、孟语和越南语是在文化上最重要的,也是历史最悠久的语言,其余都是农村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如果有文字的话,也是为时不长。作为东南亚所有语言的底层结构,这个语系是非常重要的。表面上看来,象越南语这样的单音节有声调的语言,和印度的蒙达语族这类多音节无声调的诸语言之间没有太多的共同点,但最近的研究证实了这个语系的底层的共同性。南亚语  相似文献   

18.
唐朝贞观初年,松赞干布统一高原诸部,定都逻些(今拉萨)之后,吐蕃王朝正式成立并且迅速地走向强大。公元7—9世纪,吐蕃一方面向东发展,与中原的唐王朝发生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则凭借征服象雄后的有利态势,以象雄旧地为基地,向西、向南发展其势力,先后与勃律、迦湿弥罗、吐火罗、于阗等中亚各地以及天竺、泥婆罗等南亚各  相似文献   

19.
一、西藏边贸概况西藏自治区位于祖国西南边陲,和六个国家及地区接壤,边境线总长近4000公里。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横卧在我国西藏与尼泊尔、不丹、锡金和印度北部地区之间,象一道难以逾越的天然长城.但是喜马拉雅山脉又有多达300条南北走向的近距离通道,将我国西藏和南亚各国沟通了起来,使闭塞的边陲又有可能成为开放的前沿。这些通道中268条为季节性通道,44条为常年性通道。1.源远流长的边贸历史西藏全区边境县有22个(内含国家一类口岸、县级办事处一个),边境乡gi个。边境双方居民普遍是跨境而居的同一民族,文化接近,生活习性…  相似文献   

20.
蕃尼古道是从我国西藏拉萨通往尼泊尔、印度和中亚的重要干线之一,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道自开通以来,一直是我国西藏和内地通往尼泊尔的干道,至清代形成了一张线路清晰、站点密布、主辅路交错的复杂路网。它不仅对西藏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也对元以来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治理、国家的统一和汉藏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中国与尼泊尔、印度和南亚诸国的交流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新时期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这条古道的进一步开发和建设,对于西藏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稳定,以及中国与南亚诸国的合作,必将产生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