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调要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这是继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三交后,又一次明确做了进一步的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把握住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大势,也为中华民族走向凝聚力更强、向心力更大的共同体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正>四川是多民族省份,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从这里经过,各民族在这片热土上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巴蜀文化,携手建设了锦绣多彩的“天府之国”。2022年7月,国家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的意见》,四川省迅速行动响应,结合实际谋划出台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夏(冬)令营主题交流、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手拉手、结对子”帮扶、“同运动·一家亲”、校园舞台剧展演、各族青年文艺工作者互访交流等活动,坚持把“融”的理念、增进共同性的导向贯穿各类各层级青少年交流活动全过程,掀起全省各地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的高潮,激发四川青少年用青春拥抱伟大时代,奏响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深情赞歌。  相似文献   

3.
4.
5.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突出了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地位,指出要让少数民族同胞更好融入城市。在2014年12月26日召开的湖北省委民族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李鸿忠发表讲话。讲话把城市民族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湖北民族工作的三大重点之一,强调要切实加强城市民族工作。各级各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把城市民族工作作为湖北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促进全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相似文献   

6.
陶砥 《民族学刊》2018,9(4):50-57, 112-115
新加坡在建国之初,移民人口众多且民族结构复杂,各民族分块居住且隔阂较深,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张力明显。但新加坡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综合措施,有效地协调了各单元民族之间的关系、各单元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逐渐探索出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模式,这一模式具有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为:一是政党统领、政府推进;二是存异求同、多元一体;三是明确底线、厉行法治;四是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五是经济为先、多维并举。对新加坡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模式进行考察与分析,能够为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提供借鉴,对新时代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亦有启发。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完整准确全面把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为重点,用“江苏担当”谱写了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8.
《民族大家庭》2023,(3):20-21
<正>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湖北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荆州市民宗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全省“三项计划”重点项目,全域开展“荆江石榴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专项行动,推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展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气象。  相似文献   

9.
黄冈市中等职业学校(集团)是湖北省对民族地区实施教育帮扶的职业学校,已连续9年面向青海省三江源地区招收民族中职班,现有少数民族学生101人.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要批示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拓展职业教育内容,有力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湖北以茶促“融”,架起了民族团结进步的连心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持以茶为媒,促进边疆茶销区与内地茶产区、中东部地区与民族地区产茶区之间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坚持以茶富民,加强民族地区茶产区“三茶统筹”高质量发展,助力各民族共同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以茶载文,推进中华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以茶润心,挖掘各民族创造中国茶的历史,有形有感有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以茶弘道,宣传中华文明“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的精神特质,推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现将《民族团结研究》杂志刊发的《湖北省以茶促“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文转载分享。  相似文献   

11.
<正>鄂西南地区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夏商时期属荆、梁二州之域,春秋时期大部分为巴子国地,战国后期大部分为楚巫郡地,秦灭巴后为黔中郡地。先秦时期,鄂西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序幕已经拉开,为各民族逐渐融入伟大祖国怀抱和中华民族大家庭奠定了历史基础,为当代本地区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历史根基。一、政治、军事领域巴与中原的政治、军事交往。夏朝时巴就与中原有较为密切的政治、军事交往。夏时“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  相似文献   

12.
国家政治建设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现代政治内涵。从政治哲学角度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一种三维政治存在,第一维是规范性交往交流交融,第二维是制度性交往交流交融,第三维是其他政治实践中的交往交流交融。三者具有形而上、形而中和形而下的内在逻辑关系,形成政治价值理念—政治制度—政治实践的逻辑闭环。规范性交往交流交融,表现为各民族要内化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之价值,远景表现为各民族要为未来的民族融合、人类大解放努力奋斗。制度性交往交流交融,以前述规范为前提,表现为各民族在基本政治制度框架内交往交流交融,这是各族人民当家作主、共建伟大祖国的正式制度过程。其他政治实践中的交往交流交融,表现为各族人民共同实现中华民族大解放,共同参与民族区域自治实践以及共建中华民族大家庭。  相似文献   

13.
<正>湖北省宣恩县位居万山之中,峰峰连接八百里。宣恩为云贵高原延伸部分,以武陵山脉为主体,因东门关脉岭横亘而分南北,同治二年《宣恩县志》载,清朝诗人贾思漠曾经留下“晴岚霭障耸尘寰,目极山光景物间;驻足欣观形胜地,楚天一色锁高关”的诗句,足见东门关脉岭的神奇壮美,而居住生活在南北两地的宣恩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更显美好而精彩。  相似文献   

14.
王猛  彭红 《中国民族》2023,(7):34-37
<正>清代学者朱彝尊曾经评价道:“书院之设,莫盛于元,设山长以主之,给廪饩以养之,几遍天下。”确实如此,前朝宋代理学家们开创营建的书院,在元代被作为文教推广、人心营构与乡土治理的重要手段受到朝廷格外重视。于是,在各种利好政策、制度的助推下,元代书院发展更为迅猛,逐渐成为南北各地文人雅士纷然云集、论学问道的重要场域。  相似文献   

15.
<正>进入新时代,贵州各族群众相互交往更加广泛、交流更加全面、交融更加深入。特别是近几年来,从“村BA”到“村超”,群众性体育活动和“村”字头体育赛事在贵州愈发兴盛并火爆出圈,其背后蕴藏着贵州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密码,也展现了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内生动力和实践路径。今年6月,我们赴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台江县、丹寨县,就当地不断拓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路径开展了调研。  相似文献   

16.
<正>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在这个进程中,文化认同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汉字和由汉字发展而来的中国书法居功至伟。自从有了甲骨文,也就是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朝中、后期起,中华先民就开始使用汉字。随后,这种文字被移植到青铜礼器、法器(金文)、石头(石鼓文)上,这时期的汉字被称为大篆。夏、商、周三代,大体上但凡使用这些文字的群体,被后人统称为华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秦地的小篆作为统一的字体,以国家的名义号令颁行,自此,汉字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使用。小篆结体优美,线条圆润流畅,由此,汉字开始从实用交流沟通工具向艺术表现层面演进。  相似文献   

17.
<正>秦汉至隋,鄂西南地区已纳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成为连接中原与西南、荆楚与巴蜀地区的重要通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得到初步发展。秦王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开启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这一时期,既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不断融合与凝聚,也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由此推动了鄂西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初步发展,这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均有体现。  相似文献   

18.
清代归化城、绥远城地区由于各民族的不断涌入,逐渐形成了多民族杂居共生的局面。归绥地区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经历接触、交流、重组和重塑,通过不断调整各自内在的结构以应对外来的影响,呈现出各民族间文化上交流互鉴,经济上相互依赖,生活上守望相助的局面。正是在这种交往交流交融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进一步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9.
“共同体”是一种以共同关系为纽带联结形成的关系性存在,体现为相关人群和睦相处、平等互助、凝聚彼此的内生情感关系,其核心构成要素是关系理性、价值共识和情感归属。交往交流交融的本质是推动各民族开展社会交往、文化交流和情感交融,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本质与“共同体”的核心构成要素具有内在的逻辑自洽关系,体现在:社会交往培植关系理性、文化交流增进价值共识、情感交融厚植情感归属。坚持从关系维度、价值维度和情感维度三个层面协调推进、有机统一,对于增进共同性、推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在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及其先民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交融互动,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国数千年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给当今中国和人类世界留下丰厚的遗产和启示。认真总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经验,对于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