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华 《民族论坛》2014,(1):19-21
邵阳市为湘中丘陵山地,盛产茶叶,人们嗜茶成习。邵阳喝茶习俗,以少数民族地区最具特色。虽然在外人眼中,茶仅是提气强神的饮品,而邵阳的油茶却巧妙地将饮品与食品有机融合,使其成为饮食文化中的一项精品;外地生产茶叶全靠人力劳作,邵阳虫茶却邀山野动物加盟,与人类共同打造世之绝品。所以,神州盛传邵阳"人美地美茶更美""广州红荔杭州塔,宝庆虫茶佳天下"之说。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茶、饮食茶最早的国家,据《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后(前10世纪),西南巴蜀小国曾以所产茶叶作为方物进贡。到了汉代,市场上有了茶叶买卖。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王褒撰《僮约》时就有了蜀中已有茶叶销售的记载。①当时饮茶已逐渐成为一些地方群众的习惯;社会上已把茶叶作为珍品用以孝敬老人、祭祀祖先、保健治病、馈赠待客之礼物。古代,茶又被称为“木贾”。《尔雅释木篇》说:“木贾,苦荼也”。(荼为茶的古体字)。在南方,茶又叫做“茗”,把茶叶称为“香茗”、“灵茗”,由于人们对茶叶的喜爱,茶又被美称为“甘露”。唐…  相似文献   

3.
<正>1000多年前,巴陵东北部的临湘就形成了山民"靠茶为生,种茶为业"的茶乡格局。由于产茶多,茶叶纳税多,且有龙窖山芽茶进贡,公元936年朝廷就割巴陵东北部单独设立与县同级的王朝场(公元994年改称王朝县,两年后更名为临湘县),以便入户输纳出茶、茶叶纳税、经营茶事,开创了朝廷直管茶叶专业县和以茶立县的先河。  相似文献   

4.
李帅 《中国民族》2023,(4):92-93
<正>茶叶是一种传统饮品,也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早在先秦时期,种茶和食茶之俗就已在我国西南地区出现,而后不断扩展传播,并在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以茶马为对象的交换和贸易活动至少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出现,其涉及的民众非常广泛,其中就包括吐蕃、回鹘、突厥等古代民族。从茶马贸易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历史影响程度来看,尤以汉藏之间的茶马贸易最具代表性,而由此形成的相关道路系统,学界称其为“茶马古道”。  相似文献   

5.
《民族大家庭》2023,(3):13-14
<正>湖北是全国茶叶大省,是“茶祖”神农、“茶圣”陆羽的故乡,“湖北青砖茶”“宜红”“恩施玉露”“采花毛尖”等品牌茶叶久负盛名。湖北以茶为媒,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架起民族团结进步“连心桥”。  相似文献   

6.
<正>关于茶叶,最早的文字记载应该是《神农本草经》中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这里的“荼”是茶的古体字。“荼”是苦菜的意思,这个字诠释了远古人们对茶叶的基本认识和茶叶的保健医疗功效,也从侧面对《神农本草经》中的故  相似文献   

7.
茶是藏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西藏民间谚语说:“加查惹!加夏惹!加锁惹!”(藏语: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对于以糌粑、酥油、牛羊肉为主食的藏族同胞来说,茶可以帮助消化,清热解腻,真是“不可一日无茶”。但是西藏过去并不产茶。藏族同胞饮用的茶,一直是靠内地供应。历史上的“茶马互市”,正是反映了这种供求关系。茶叶何时传入西藏?据史书《西藏政教史鉴·附录》记载:“……茶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土也。”其实,很可能早在文成公主进藏之前,藏族人民已经开始饮茶,文成公主正是为了满足藏族人民的需要,所以才带了茶叶进藏。文成公主不仅带去了茶叶,还带去了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曲茶”。这说明,自古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缺不了“茶”。今天我们就更缺不了“茶”,它是推动西部大开发、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绿色经济强省的天然契合点。 茶业是永恒的产业 茶叶的发现,茶业的开发,茶文化的创造,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如果说神农氏是农业的发明者,同时也就是茶业的发明者。茶和中华民族的生存是分不开的,茶业在神州大地上的发展已经有五千多年历史了。 唐代陆羽写《茶经》,开宗之句是“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相似文献   

9.
一、茶叶何时传入西藏《尔雅·释木篇》中说:“槚、苦荼(茶)也。《释文》茶,(艹名)之类。《注》树小如栀子,多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艹名)。”由此可知,中原大地人们饮茶在秦汉以前就已开始了,距今已有4000多年。至于茶叶传入西藏的时间,据葡萄牙传教士在公元1852年所著的《中国西藏旅行记》中所说:“茶叶在公元前就已传入西  相似文献   

10.
临湘市系全国十大产茶县之一,聂市镇系全国十大产茶乡镇之一,而且茶质优良,其绿茶从上世纪50年代初至1976年一直是毛泽东等共和国领袖所饮之茶。在国家计划调控下,从1952年起,临湘只生产绿茶,其老茶叶则全部调至湖北羊楼洞和湖南益阳压制黑茶砖。  相似文献   

11.
<正>益阳茶,是马背驮出的传奇,是"茶马互市"中经久不衰的口碑,是"茶马古道"上不绝如缕的飘香,是洞庭湖畔与西北边陲割舍不断的民族情谊。生命之茶自古以来,益阳茶中尤以安化茶出名,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到今天,以县域命名并为世人所公认的茶仅有普洱茶、祁门茶、安化茶三种;在我国的茶叶教科书中,安化茶是作为一个专门的茶  相似文献   

12.
藏族和茶     
一藏族饮茶历史简介 (一)茶在吐蕃王朝前后的发展茶是人类的最佳饮料之一,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种植茶树,流行喝茶的国家就更多了。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发现并饮茶最早的国家.茶叶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相传在四千多年以前就开始饮茶了。生息在占我国土地六分之一的青藏高原上以藏族为主体,包括门巴族、土族、蒙族、祁连山北麓的裕固族、珞巴族等各族人民,早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据有文字记载,藏族的茶史已有1500年左右.藏族民间传说,在公元纪年以后,吐蕃居  相似文献   

13.
古丈茶叶由于制作精细,品质优良,巨不受环境污染,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为适应茶叶发展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推动占丈茶叶生产跨上更高的台阶,1996年以来,古丈县委、县政府按照“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山外找市场”思路,加大措施,着力推进茶叶产业化建设,全县茶叶种植面积发展到4.89万亩,茶叶经济效益开始稳步上升。据有关部门预计,1998年,全县产茶7000余担,实现产值770多万元,利税140多万元,分别比1996年增长450、460%和500%。一、加强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化建设的基础。为了进一步开发古丈茶叶…  相似文献   

14.
<正>万里茶道是17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蒙古、俄罗斯之间以茶叶大宗商品流通为主的贸易线路,是继丝绸之路后又一横跨亚欧大陆的国际商贸通道。位于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洋河畔的渔洋关古镇,在历史上是鄂西南、湘西北的茶叶集散地和宜红茶加工、运输、贸易中心,通过万里茶道与俄罗斯等欧洲大陆相连。2018年,渔洋关镇被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世界茶旅古镇”称号。  相似文献   

15.
茶马古道探黑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01年,中国台湾著名茶文化专家曾至贤出版了一部影响很大的茶书《方圆之缘——深探紧压茶世界》,对安化黑茶之"千两茶"推崇备至,称其为"世界茶王"。2005年2月14日,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对53年前产于安化白沙溪茶厂(原安化第二茶厂)的一篾篓重50公斤的天尖茶进行验证鉴评,专家评价48万元,轰动了茶叶界和收藏界。2008年,安化黑茶之"安化千两茶制作技艺"益阳茯  相似文献   

16.
黄杰 《民族论坛》2012,(2):44-44
湖南紫艺茶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3月11日,位于湖南省两大黑茶生产基地之一的桃源县茶庵铺镇,现已建成名优茶加工、黑毛茶粗制、精制、高档有机黑茶、边销茶压制4条生产线,集茶园培植、茶叶加工、科研开发于一体。公司所在的桃源县境内现有茶叶种植面积30万亩,  相似文献   

17.
1000多年前,巴陵东老部的临湘就形成了山民“靠茶为生,种茶为业”的茶乡格局。由于产茶多,茶叶纳税多,且有龙窖山芽茶进贡,公元936年朝廷就割巴陵东北部单独设立与县同级的王朝场(公元994年改称王朝县,两年后更名为临湘县),  相似文献   

18.
话茶     
茶,不仅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饮料,也为很多少数民族所喜爱。许多边疆少数民族视茶叶为生活必需品,有人说:“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目无茶。”各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饮茶方式。蒙古族的奶茶,是用砖茶熬成茶汁,然后加上鲜奶和盐制成的;有的地方还在奶茶中加—点小米。西北一带回族的盖碗茶,在茶里加放桂元、杏干和冰糖。藏族的酥油茶,是用砖茶熬成茶汁,再加酥油和盐制成。侗族的油茶,用菜油加茶叶、糯米同炒,待糯米焦糊后加入清水煎熬,冲茶时再加放米  相似文献   

19.
茶树原产我国。种茶、制茶又以四川为早。而雅安得天独厚,所产茶叶含多种重要生物化学物质,有调节高原藏胞生理代偿功能,对治疗缺氧、低血压有效。因此自文成公主入藏带去茶叶以来,世世代代就有人背马驮的茶叶商队不断跋涉于蜀藏之间丛山密林中了。藏胞喜欢喝茶,离不了茶。因而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饮”说法。厉代王朝便把专供边疆少数民族饮用的边茶当作羁縻他们的工具。新中国成立以来,雅安边茶不再是统治阶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大众旅游的发展,在茶叶的主产地,茶旅游特别是茶文化旅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梧州市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六堡茶的主产地,其发展茶旅游有巨大的优势,但是还是存在如茶旅一体化不充分、产业发展定位不明确、市场化程度不高、缺乏品牌等诸多问题。本文从梧州市发展茶旅游的实际出发,探究其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构建梧州市发展茶旅游的框架,以实现梧州市茶旅游的价值及长远发展,为茶叶主产地发展茶旅游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