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鲁寺是西藏佛教后宏期修建的后藏著名的古老寺院,位于日喀则县东南约三十公里的甲措区。在古代,当日喀则(桑珠孜)这个后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尚未形成之前,夏鲁地方乃是年楚河下游河谷地带的商业要冲,因而亦名“丛堆”,也译为“春堆”,是藏语商市的意思。相传是吐蕃十大商市之一。夏鲁寺创建于公元11世纪。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乌东赞实行灭佛政策,佛教遭受严重打击以后,停止了公开活动,标志着西藏佛教前宏期的结束。但是,这并不意味佛法的彻  相似文献   

2.
<正>罗布林卡,藏语意为“宝贝园林”,坐落于西藏拉萨西郊,距离布达拉宫约2公里,占地36公顷,有大小房间400余套(间)。这里曾是达赖喇嘛的夏宫,每年夏季到来之时,树木葱郁、繁花锦簇,一座座精美的宫殿散落在园林中,颇有曲径通幽之美。作为一座集政治活动、宗教法事、休憩游乐功能于一体的园林建筑,自七世达赖喇嘛建造之后,罗布林卡便是历辈达赖喇嘛亲政前学习经法的地方。亲政后,每年藏历三月十八日经皇帝批准,达赖喇嘛可从布达拉宫移居至此居住,  相似文献   

3.
龚婷  吴济池 《民族学刊》2023,(10):88-93+156
文化共享理念是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背景下建立起来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儿女在长期共同生活、共同奋斗和共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精神气质、情感态度等。“共有”来自于认同,“共享”是认同发展的结果。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立在共有文化根脉基础上,经历了从自在到自觉的发展历程。作家是文化的书写者和传播者,阿来是来自四川阿坝、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书写民族文化的作家。阿来文学书写是民族文共享和融合的展现,也是阿来自身“文化身份”的寻根之旅。阿来文学书写具有文化融合孕育下的独特性与典型性。本文从文化共享与汉藏文化融合、阿来文化身份建构、阿来文学书写中所体现的文化融合及其书写的独特性价值四个方面展开,深入分析阿来在文学书写中的文化构成与文化共享。  相似文献   

4.
祝铭 《中国民族》2023,(4):86-87
<正>如今矗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是长庆三年(823年)唐朝和吐蕃为纪念长庆元年(821年)双方会盟成功而立的纪念碑。用汉藏两种文字镌刻的碑文,不仅是历史上汉藏友好的象征,对于唐蕃关系史乃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历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法国著名藏学家戴密微在其著作《吐蕃僧诤记》中,对此碑自清代以来被中外学界关注与硏究的学术史进行了梳理,盛誉其为“目前人们所知道的有关亚洲最重要的碑铭资料”。史载,唐蕃之间总计有不少于10次会盟。长庆会盟是唐蕃多次会盟中的最后一次、  相似文献   

5.
雀儿山峻,色曲水清,白雪晶莹,古树青葱,久负盛名的四川甘孜州的文化古城——德格印经院,就在这雪山深谷之中。德格印经院,以珍藏着丰富多采的藏文典籍的书版而名驰中外。这座典型的藏式平顶楼房座落在德格城东一千五百平方米的土地上,其中设在正楼上的藏版库就占二分  相似文献   

6.
汉藏语言系属研究的文化人类学方法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汉藏语言系属分类已经历了百余年的实践,分歧依然存在。究其原因,一是汉藏及周边区域的民族有着复杂多元的文化背景,汉藏区域农耕型民族从古至今一直处在接触和融合状态,与印欧区域畜牧型民族完全不同;二是汉藏语言古代文字文献远不如印欧语言的丰富和久远,客观条件制约了历史比较法的效用,仅以语言的结构研究难以奏效。为此,本文讨论了文化人类语言学在系属研究中的作用,以及汉藏语言系属研究在复杂条件的羁性下所产生的非谱系树观念,认为这一观念很可能成为未来汉藏语历史语言学的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7.
据藏文史籍记载,从七世纪中叶吐蕃王松赞干布时代开始,藏族就有了自己的文字,从而也就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具有这样悠久历史的古代文明,在我国五十五个兄弟民族中,除汉族之外确实是少见的。藏族的历史文化遗产非常丰富,藏文历史档案,就是这个古老民族最可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早在吐蕃王朝时期,西藏地方政府就有了保管档案文献的制度。七世纪中叶,松赞干布“渐慕华风。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中最稳定的因素是民族心理,民族心理的重要内容——民族认知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使得民族心理结构与组织的发展具有民族性与文化性.汉族与藏族的传统文化不同,使其表现出的民族认知不同.本文从白色认知的区别入手,探寻原因,以便更好地挖掘其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9.
通过现存《步辇图》、龙头三弦琴、璃兽葡萄镜等文物可看出唐与吐蕃地方政权之间的往来,以及唐、吐蕃的联姻对吐蕃经济文化的促进和吐蕃文化对内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借助于史籍,对我国著名藏传佛教寺院印书院的历史及其工艺作了简要考述.  相似文献   

11.
<正>大昭寺始建于公元7世纪中叶,在此后长达1300多年的时光里经历了兴建、废弃、维修、扩建和定型的过程,最终形成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1万多平方米的大型建筑群。1961年,大昭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大昭寺作为布达拉宫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予以高度评价:“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  相似文献   

12.
甘肃洮岷地区青苗会产生于清代初期,是负责洮岷地区湫神①祭祀活动的民间组织.根据会首参选条件的不同,洮岷地区青苗会内部的权利类型可以分为家族共治型、老人治理型、个人能力与经济主导型三种.在洮岷地区的青苗会组织中,神圣与世俗、精英与民间权力并存,权力类型较为多元,民间社会的文化等级性鲜明.  相似文献   

13.
杨锋 《中国民族》2023,(4):109-110
<正>藏王墓(也称“藏王陵”)是历代吐蕃赞普的陵墓,位于今西藏山南市琼结县境内,1961年被列为西藏自治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约在公元前2世纪,吐蕃政权的前身悉补野王国在雅砻河谷内诞生,聂赤为第一任赞普。当到了吐蕃第32代朗日松赞和第33代松赞干布时,历经700年的悉补野王国先后征服象雄、苏毗、附国、阿夏等高原诸邦,统一了高原。自吐蕃第29代赞普赤聂松赞起,诸王室成员陵墓基本营建在琼结。而之前的吐蕃“上丁二王”“六列王”“八德王”“五赞王”等共28位赞普的陵墓,由于缺乏考古和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4.
<正>在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广场的西南角、药王山南麓距地面约20余米处,依山开凿有一座石窟。看似不起眼,但它在西藏石窟史上却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堪称西藏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一座石窟,也是为数不多的一座塔庙窟。这座石窟窟口向东,平面略作长方形,深约6米,宽约5米,高约2.6米。窟内中部偏后的位置凿有连接窟顶的长方形平面中心柱,围绕这个中心柱形成宽约1米的礼拜道。早期寺院的中心是佛塔,  相似文献   

15.
大众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文化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兴起的文化现象,是社会工业化的产物.少数民族文化也要通过与大众文化融合的形式实现繁荣和发展.大众文化本身具有的通俗性、娱乐性、平民性也为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入提供了契机.提升大众文化的品位与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应该成为有机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6.
南山国家公园地处城步苗族自治县.该县隶属于湖南省邵阳市,是1956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国单列苗族自治县之一.城步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属中亚热带山地气候,位于雪峰山脉与南岭之首越城岭山脉交汇之处,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距湖南省会长沙市432千米,距邵阳市206千米,距桂林市210千米,距世界地质公园崀山风景名胜...  相似文献   

17.
<正>在2021年第三届中国考古大会上,西藏昌都卡若遗址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为33项入选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之一。卡若遗址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在中华远古文明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和特殊地位,是西藏历史上首次科学发掘的古代遗址,也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保存最完整、最系统,时代标志最明确,遗物和遗迹最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研究我国西南地区古人类迁徙及其与黄河流域文明联系、探寻西藏区域文化起源和发展之谜的可靠信息来源。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近代康区汉藏民族大规模交往交流交融为典型个案,对文化自觉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讨论。文章指出,在近代康区汉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存在两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其一,是文化无意识,主要表现为汉藏民族双方完全出于实用、方便和喜欢,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层面的习俗相互渗透与吸收。这主要着眼于生活的实际需要和方便,双方并无明确的文化意识。其二,是在意识到彼此存在差异的情况下,汉藏民族双方为拉近距离、消弭隔阂和增加亲近感,主动建构或创造了一系列双方共有、共享的文化,同时也存在为增加彼此的共同性而主动隐匿、削弱和淡化自身文化特征的情况。这些均是出于文化自觉的行为。文章认为,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文化自觉的作用和功效远远大于文化无意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文化自觉正是在不同民族接触交往中形成或创造共同文化与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现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有1亿多人,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中华各民族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光辉灿烂的文化,都是古代民族在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大环境中,经过长期的相互吸收、演化、发展而形成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华各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长河中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为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的统一,振兴中…  相似文献   

20.
随着壮族与客家交往的增多,两者之间的文化互动越来越普遍,在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均相互包容,甚至相互吸收。在壮族与客家杂居地区,两者已经出现了文化上的融合,而且这种融合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壮族的客家化与客家人的壮化同时并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