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伊迪斯·华顿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女权主义作家,她的中篇小说《夏》呈现了对女性社会地位以及传统父权制度的思考。本文以文学伦理学的伦理身份对男女主人公夏绿蒂和罗约尔共同经历的父女、男女、夫妻三种伦理关系以及女主人公在伦理身份变换中的自我构建与坍塌进行分析,并挖掘出隐藏在女主人公背后伦理身份与自我之间的悖论。  相似文献   

2.
爱尔兰当代杰出剧作家玛丽娜·卡尔创作的《梅》《鲍西娅·考夫兰》及《猫原边……》悲剧三部曲中,压抑闭塞的生存空间致使处于身份困境的爱尔兰女性伦理意识混沌,弑婴、婚外情、家庭暴力、乱伦等社会个体伦理选择失范场景频繁上演,最终引发伦理悲剧。剧作聚焦被边缘化的爱尔兰女性身处的社会生存伦理困境,痛斥了“房中天使”的他者身份对于女性所造成的深度戕害,并通过鞭挞人性之恶,疾呼社会大众提升自我伦理修养,规范自身伦理修为。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解析这三部剧作,有助于读者洞悉深嵌于剧本字里行间的伦理道德教诲意义,激励受众积极构建健康和谐的亲子及婚恋关系伦理生态。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李隆基和杨玉环的形象,以马嵬坡事变为分界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实质上是诗人的“自我”在文学幻想中按照分身的方式进行的多重投射。话语主体李隆基的形象,既蕴含着诗人的社会价值观念,又有诗人自我宿命的感伤;而杨玉环,则是糅合了“美人幻梦”原型和诗人自身情殇的对象而形成的一个女性“符号”,是拥有话语权的男性在集体无意识下对女性的另一种塑造和改编。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是在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基础上,经历了女性自我性别认同与超越性别的成长过程。在漫长的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体制中,女性一直是历史的缺失者与被动的参与者,承受着男权制这种传统的钳制。女性自我的性别意识,为以男性为主体的社会价值观与责任感所占有、掩盖,被封建的文化伦理所异化,女性与女性文学长期被湮没,少数民族女性话语以写作的形式更为弱化。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多年狭隘的创作模式和第一次大的转型的内在动因是女性意识的蒙昧与觉醒,女性作家文化身份与主体位置出现了从边缘向中心的滑动与漂移。梳理和思考少数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生成与发展,对更好地把握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福克纳立足于美国南方,执着探索人类心灵的内在冲突这一永恒的主题。一方面,他痛斥南方人性的丧失,批判南方人逃避自我的生存状态,哀痛南方淑女的放纵堕落,同情南方种族主义下身份迷失的混血儿;另一方面,他又极力复苏人类的种种美德,充分肯定南方人敢于面对自我的勇气,醉心于南方女性的坚强与博爱,钦佩具有坚定人格的混血儿。从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出发,试图管窥福克纳主要作品中的伦理关系和伦理现象,从而剖析福克纳的伦理道德观,进一步揭示福克纳对美国南方伦理道德的关怀。  相似文献   

6.
从文学伦理学的视野重新解读文学名著,不仅有利于全面认识文学与伦理学的关系,而且为深入阐释作品的主题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视角,以“为父复仇”这条伦理主线所营造的文本伦理语境为环境,通过分析戏剧中哈姆雷特伦理身份的转换所产生的伦理效应来阐释作品的伦理特征。  相似文献   

7.
米亚·科托的小说《母狮的忏悔》是一部为莫桑比克社会边缘女性发声的小说。科托在小说中以诗意的语言描述了库鲁马尼村子中不可调和的人兽冲突,表达其关于人性与动物性的思考,继而通过展演具有多元伦理身份的女性遭遇的生存伦理困境,批判父权制对女性的剥削与压迫。结合小说创作的历史语境,以“文学伦理学”为切入视角,探究马里阿玛是如何突...  相似文献   

8.
关怀伦理视野下的环境伦理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互动问题,是当今学术界关注和探讨的重大热点问题.环境伦理是人类对其自身与自然关系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环境伦理的核心是要学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关怀伦理学在反对以人类为中心和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结构中也对环境伦理投入了较多的关注.所以.女性与环境发展息息相关的观点开始受到重视,女性与自然被逐渐紧密地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9.
中西文学妓女形象的文化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妓女同样以神巫文化为起源,后逐渐被男性社会剥离了神性外衣,商品化为国家财富的来源。为改变非人的境遇,中西文学中的妓女,走着不同文化的自我救赎道路,展现出不同的伦理追求和审美情趣,反映出男权社会对女性制度化的摧残,暴露出社会伦理制度极具欺骗性的虚伪本质。  相似文献   

10.
宋代士大夫自我意识的高涨,尤以政局稳定、文化承平的北宋中后期为最。折射在诗歌中,即是诗中突出的自我意识。在宋诗代表人物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笔下,诗中之“我”都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其中自我意识最强者当推苏轼。苏轼在诗歌世界中的自我构建所彰显出的自我意识之强,超乎当时后世的诸多诗人,是宋代士大夫的典型代表。苏轼自我意识高扬的突出表现,就是在他的诗歌文本中有大量标识自我身份的自称。诗歌自称是诗人“自我”在诗歌中的审美投射,在苏轼诗中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诗歌自称与现实社会身份一致的情况下,苏轼作为性格丰富的地方官长和幽绝之地的幽囚之人所彰显的自我意识;二是苏轼诗歌自称与现实社会身份不一致的情况下,诗人对理想“自我”的构建、追寻、回归与超越。宋代以号自称的文化潮流,表现出士大夫以第三人称的“他者”视野完成自我的检视,从而追求社会的认同。与欧阳修、惠洪、杨万里、陆游等其他士大夫相比,苏轼在自我检视中有着深刻的反省意识,这在宋代士大夫身上是十分罕见的。  相似文献   

11.
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方法,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相关术语充分挖掘美国印第安裔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的小说《一个兼职印第安人绝对真实的日记》的伦理价值,系统论述小说体现的伦理思想:重点解读了14岁的印第安少年阿诺德在贫穷和绝望中无望挣扎的社会以及家庭伦理环境;梳理了小说中少年们的伦理困惑,在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的博弈中逐渐成熟;分析了阿诺德在家园与梦想的两难困境中的伦理选择;最终阿诺德确定了自己伦理身份,实现印第安种族身份与白人主流文化身份的融合统一。  相似文献   

12.
谭恩美的小说《奇幻山谷》聚焦于欧亚裔混血女孩薇奥莱的生存困境与自我成长经历。本文以伦理身份理论为基础,探析文本中人物薇奥莱的伦理身份构建,从而分析社会边缘群体为摆脱伦理身份困境、积极重构自我认同与族裔共同体等所做出的努力。谭恩美以宏观的眼光看待多元文化的冲突和对立,将实现家园和谐作为自己的文学理想,在文学创作中积极建构伦理共同体来消弭种族、性别、阶级间的不平等,展现其对人类发展伦理道德问题的深刻关怀与深邃思考。  相似文献   

13.
以翟永明、唐亚平、伊蕾等诗人的诗歌为代表的“第三代女性诗歌”,一方面以清醒的女性意识揭露了男性中心社会和男性话语霸权对女性在肉体与精神上的双重“施虐”,以对女性自身生命原真状态的揭示建构起妇女解放的新话语,另一方面又以对传统女性精神的返顾与留恋,显示着甘愿回到“传统女性”的倾向。她们的诗歌以对男性显性层面的反抗与隐性层面的依恋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悖反意蕴。  相似文献   

14.
《大象的眼泪》是一部以动物为主题的畅销小说,展示了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时代背景下,在马戏团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中的各种社会伦理和道德现象。从文学伦理学视角对该作品进行解读,有助于从本质上阐释该作品所包含的伦理特性,从而否定人类对动物实施的经济伦理观念,倡导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15.
数字身份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身份形态,与网络空间相伴而生。网络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泛在特征使数字身份呈现出云形态、微形态、超文本形态、可视化形态和碎片化形态,为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伦理风险。数字身份的不合理应用总体指向了认同、隐私、自由和正义等4个伦理议题:数字身份弱化了人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造成了“整合型隐私”保护困境及“隐私悖论”,遮蔽了主体的自由意志和社会遗忘能力,隐含了“数据偏差”和“算法逻辑”不正义等问题。随着互联网日益普及,传统身份逐步向数字身份转型,加强数字身份伦理风险治理成为重要的时代议题。在新发展阶段,应充分利用技术、法律、伦理的协作互动,实现数字身份伦理风险的协同治理,提升数字社会认同感,维护数字身份隐私权,克服数字身份的异化,消解算法逻辑的歧视性影响,使其更好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从技术治理层面来看,要加强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克服技术自身存在的负效应;从法律治理层面来看,应坚持权利与义务辩证统一的立法原则,为数字身份应用提供法律保障;从伦理治理层面来看,各个主体要加强自我约束,自觉成为数字身份治理的重要补充力量。  相似文献   

16.
作为第四任“爱尔兰诗人之椅”的荣誉持有者,诗人迈克·朗利在众多当代爱尔兰诗人中独树一帜。通过糅杂于诗歌中的各种民族文化情愫,朗利用细致深沉的笔触表达了对北爱尔兰宗派冲突的批判以及对和平的殷切向往。他一方面痛心于同胞间的冷漠、隔阂、杀戮,另一方面在自身诗歌写作中积极关注家园和时事,以文学参与当代北爱尔兰的民族文化重建,凸显了高度的文学伦理使命感。  相似文献   

17.
西尔维娅·普拉斯的创作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尔维娅·普拉斯素以“自白派”诗人闻名,但是她的其他的文学身份--小说家、日记作者亦不容忽视。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普拉斯视写作为书写生命的方式、自我宣泄的出口、建立自我身份的途径与向父权社会挑战的武器。普拉斯的文学创作受到了诸多作家的影响,她在彷徨、迷茫、畏惧与探索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诗歌和小说创作哲学,这在其日记中有一定的体现。普拉斯将其独特的创作哲学身体力行,使创作趋于完美,创立了一个普拉斯传奇,丰富了女性的书写历史,证明了天才的天赋与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18.
从文学伦理学和心理分析的角度,探索麦克白伦理身份转换所蕴含的伦理思想.功臣、叛臣、国王三种身份的变化,是麦克白"本我"、"自我"、"超我"不断调节和斗争的结果.作为功臣,他丰受着信任和荣誉,但是女巫预言的诱惑唤起他"本我"欲念.在欲望的驱使下,他破坏伦理秩序,沦为叛臣.麦克白作为一个臣子弑君篡权,颠覆自己的伦理身份,触犯了当时的伦理禁忌,最终咎由自取,造成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19.
“自然”、“地方”和“正义”等概念是正在勃兴的社会和环境正义运动的基石.与倡导“荒野伦理”的美国主流环保主义者相比,美国印第安裔诗人西蒙·奥提斯更关注位于自然与文化的中间地带的园地,并倡导一种“园地伦理”,展现出与前者截然不同的自然观.在此基础上,当代生态批评学者对“中间地带”的探讨将有助于人们思考在特定的地方生态、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状况的差异是如何产生的,从而推动社会与环境正义运动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从小说创作看美国性伦理与政治意识间互动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拉图把诗人赶出理想国,孔子将教化加之于文学;秦始皇焚书坑儒,《金瓶梅》几度遭禁;清朝文字狱大开杀戒,令人噤若寒蝉;《嘉莉妹妹》虽问世于20世纪,因“露骨的性描写”而被禁。这些都足以说明文学与社会政治紧密的相联与互生互动。通过对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100年跨度间美国几部小说的评述,探讨美国文学中演变的性伦理,旨在阐明性伦理价值观处于变化之中,文学与政治意识始终处于互动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