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繁花似锦,美美与共。5月,古都西安,象征和谐团结的石榴花满城绽放,中国—中亚峰会盛大举行,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又有了新故事。从长安出发,沿古丝绸之路穿越河西走廊,我们来到敦煌。曾经的丝路枢纽,见证历史风云,至今世人无不向往。这是“人类的敦煌”,世界四大古老文明在此汇聚交融、偕行共进。“古城新读”,在这里我们将读懂中华文化,读懂丝路精神。  相似文献   

2.
中亚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去绕不过去的枢纽地带。中亚又处于地缘政治的十字路口,目前美国、俄罗斯、欧盟和中国在中亚上演的三国四方"演义",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影响重大。对于中国来说,一是如何与俄罗斯在中亚地区实现务实深入合作,至关重要;二是如何与中亚地区的人民实现人心相通,亦至关重要;三是还应认识到,由于近30年伊斯兰极端势力的崛起,极端组织一个比一个极端,安全问题将是阻碍丝绸之路经济带通畅最现实的拦路虎。  相似文献   

3.
大石、黑衣大石、喀喇汗王朝考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石、黑衣大石、喀喇汗王朝考实钱伯泉十世纪后期,在西域出现了一个新的国家,宋朝的史籍多数称之为“大石”,有时也称之为“大食”。这个国家位于中西交通的枢纽,“丝绸之路”的中段,在我国和中亚的历史上占据过重要的地位,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它虽然与西亚的大食(...  相似文献   

4.
1993·中国丝绸之路与中亚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中国中亚文化研究会牵头,西北民族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社科联、新疆社会科学院、新疆阿勒泰行署联合举办的“1993·中国丝绸之路与中亚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3年8月5日—9日在新疆阿勒泰市隆重召开。 来自全国各地和法国、意大利、丹麦、瑞士等国的专家学者80余人参加了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向大会提交了74份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5.
中亚如今已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国对外知识视野与知识需求日益关注的区域.古代中国在“西域”认知层面的长期传统以及二战之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于“中亚”认知中占据主导的国际关系研究路径,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中国“中亚”认知的两种连续性;而在这两者之间,则存在着一种断裂性:即传统“西域”认知与二战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亚”论述之间的断裂.近代中国知识界对于“中亚”概念范畴的认知变迁摆脱了传统的西域视野,开始纳入地缘政治的视角,成为接续后来国际关系研究路径下的中亚主流认知的概念基础.因此,如何厘清和分析近代中国知识界对于“中亚”概念范畴的认知流变,就成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西域话语和当代中亚话语之间转变与衔接的重要环节.本文主要以近代报刊文章的相关叙述出发,对近代中国知识界就“中亚”概念范畴的认知流变过程进行了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6.
2015年10月19日,“一带一路”国家统计发展会议在陕西西安召开。“一带一路”意图与沿线国进一步加强政府统计交流与合作,努力为各国可持续发展提供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其目的将推动不同国家政府间的合作和交流,为互利共赢提供决策依据和支撑。实际上,这是一场现代意义上的“丝绸之路”。它借鉴了古代强大文明互利共赢的伟大历程,是当代世界发展的新探索和新机遇。在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因为在这个道路上曾经运输了古代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丝绸之路因此而得名。这条道路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含义成为了东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交流的象征。从文化艺术的角度来讲,“一带一路”给予了中国美术发展一个极好的契机和图景。本文在结合考察中国文明的特性基础以及中国在古代丝绸之路时期的美术发展上,意图探究“一带一路”政策下中国美术发展的机遇,以及学术界在这个方向上所可能的深入发展和实践。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虽然主张“摆脱丝绸之路”的呼声很高,但并未动摇有众多读者支持的丝绸之路的研究。去年出版的有关中亚史研究的单行本,许多书名中都有“丝绸之路”这几个字。其中榎一雄的《丝绸之路的历史》(研文出版)辑录了他过去发表的六篇论文和新作《敦煌与丝绸之路》,这次出版时作了些补正,具有国际水平。该书所收录的论文已作过介绍,此不赘述。值得注意的是该书长达  相似文献   

8.
兰州九月,秋高气爽,全国各地的四十余名学者,聚会于皋兰山下,中国中亚文化研究协会1988年学术讨论会于9月20日在西北民族学院正式开幕.中亚学是一门国际性学科,是国外东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我国关于中亚的历史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的《穆天子传》和《山海经》诸书,从《史记·大宛列传》到历代正史中的《西域传》,以至众多的游记、行纪,构成了中亚学研究的汉文献资料系列,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注意.而我国中亚学的研究,始于晚清(十九世纪初)“西北学”的兴起.但总的说来,一个多世纪的中亚学研究尚处于拓荒阶段,不免于零星,片断,深度、广度均显不足.直到近年来,特别是1979年中国中亚文化研究协会成立以后,我国的中亚学研究才有了长足发展.它与日渐活跃的敦煌吐鲁番学研究,丝绸之路与中外关系史研究,边疆史地研究,突厥学、藏学、蒙古学以及西北少数民族的研究同步前进,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一系  相似文献   

9.
才贝 《中国藏学》2023,(4):20-29+210-211
中国西藏境内的冈底斯山,作为丝绸之路上的跨境圣地,历史上就是中国与南亚、中亚文明交流、民间贸易的重要区域和通道。文章通过跨文化视角梳理了汉藏及南亚相关文献对于冈底斯山的多重表述,阐述文化内涵的差异及文化价值的普遍性,强调了冈底斯作为中国“神圣遗产”的定位,补充学界对于这一研究主题的不足。冈底斯在汉藏文献中都有相关记载,体现了汉藏文化交流的面向,反映同一景观的不同文化认同,共同点在于雪山的神圣性特征。苯教早期圣地志文本强调了冈底斯作为创世神的一面,衍生出一套本土概念词汇,这在其他文明中是缺乏的,可视为冈底斯信仰中国化的精粹表述。其次,通过冈底斯在南亚相关文本中的不同形象阐释,揭示文化内涵的差异及我国传统文化与南亚诸国文化间交流互鉴。最后回到“文化遗产”的视角,指出冈底斯山作为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代表,具有全人类共享的价值观,对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认同的产生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而提出保护和传承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从探险家看重振丝绸之路文/邹南广袤的中亚细亚在千年以前曾经有全球唯一最繁忙的贸易流贯穿全境,沟通太平洋西岸的中国与地中海东岸国家的交流,其作用和地位远远凌驾于今日欧洲阿姆斯特丹与北美纽约之间的航线之上。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丝绸之路被戈壁和黄沙埋入历史...  相似文献   

11.
经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党委批准,自治区民政部门注册登记,新疆国际阿尔泰学研究会最近在新疆阿勒泰市宣告成立。成立大会与“1993中国丝绸之路和中亚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和法国、意大利、丹麦、瑞土等国的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缺列吾汗、新疆社科联副主席努尔别克及阿勒泰地区领导陈建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回回民族向以善经商闻名,回回民族到先民中,就有许多来自阿拉伯、波斯以及中亚各国的商人,他们不仅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使者,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使者。14世纪中叶后,回回商人因蒙古贵族衰微而丧失政治、经济特权,其传统商业有的被迫收缩,有的被迫停止。但与广大回回人有切身关系的商务如屠宰、皮毛、饮食等行业,则又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涌现,  相似文献   

13.
回回民族简称回族。早在 1941年延安解放社出版的《回回民族问题》一书中就指出 :“中国的回回 ,原来是元时波斯等地的回回人迁移到中国来的。”这个结论无疑基本上是正确的。据李松茂教授《回族研究史四十年》介绍 ,《回回民族问题》一书 ,是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 ,由毛主席批示“中央书记处原则通过”的《回回民族问题提纲》编写 ,并经中央宣传部审查同意出版发行的。回回一词曾泛指中亚、西亚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 ,并不是说凡中亚、西亚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都是回族。研究回族的历史 ,往往和丝绸之路联系起来。远在唐宋时期 ,即有不少…  相似文献   

14.
中国同伊斯兰国家与地区发展经济贸易友好交往的新阶段沙源,田秣中国同伊斯兰国家与地区往来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年前的西汉时期,就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开始了友好交往,盛唐时期达到了极度繁荣阶段。唐代中期海上交通兴起,到宋、元、明代,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替代了...  相似文献   

15.
2014年6月底,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共同申请"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批准,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紧锣密鼓展开之际,申遗成功再一次把古代丝绸之路与现代丝绸之路串接起来,在历史怀想与未来憧憬中提升了人们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注度。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关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获得中亚各国的高度评价与一致赞同。2013年年底,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写入全会公报和中央文件,反映了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党中央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决心与意志。  相似文献   

16.
赵杰 《回族研究》2007,(2):5-13
本文利用笔者在中亚吉尔吉斯斯坦全国和哈萨克斯坦边境实地调查的第一手材料,追溯中亚回族形成的历史背景,之后重点梳理、提炼出他们的六大特性,即:1.中亚回族的文明礼貌;2.中亚回族的语言习得才能;3.中亚回族的耿直豪爽大方;4.中亚回族的勤奋进取;5.中亚回族的文化保护情结;6.中亚回族对中国的神往与真情。从中凸显中亚回族在异国他乡大民族夹缝中顽强生存、奋力发展而又心系中国的民族精神,说明同一民族构成天各一方的空间差异后所反映的不同的时间发展,从而强调从“庐山”之外看“庐山”的比较法对回族学研究的新启发。本文特为回民西迁130周年而作。  相似文献   

17.
中亚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突厥语族民族在这一区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回顾相关文化理论及对这一区域和族群文化的实证研究表明,人类文化的变迁是通过逐渐的"过渡段落"实现的,而中亚及突厥族群的文化进程为实现欧亚大陆的文明衔接与动态分布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哈萨克斯坦就是东西方陆路贸易的重要枢纽。进入21世纪,特别是随着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提出,哈萨克斯坦地缘政治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目前,中哈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合作非常良好,但也面临着一定的地缘政治风险,哈萨克斯坦国内政治和地缘政治的走向将影响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利益。  相似文献   

19.
中国和伊朗两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友谊。早在汉代(前206~公元25)中国的使者开通西域以后,中国历史文献里就有了古波斯“安息”的记载。后来,随着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开通和繁荣,中国和古代伊朗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多方面有了广泛的交流。公元7世纪以后,随着伊斯兰教的向东传播,大批波斯、中亚穆斯林旅行家、商人、士兵和官员来到中国,并与中国的汉族等当地民族通婚、定居,形成了中国穆斯林新的群体———回族穆斯林。回族成为伊斯兰文化在中国的主要承载者,在使用汉语的同时,保存了大量的波斯文、阿拉伯文词汇和文化典籍。中…  相似文献   

20.
卡约文化时期,北方草原之路支线已深入青海境内。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期,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赛琉古王国对促进欧、亚、非三大洲世界性交往做出过杰出贡献。前3世纪中期至前2世纪末,中亚希腊化国家巴克特里亚(大夏)可能已通过青海道与中国贸易往来。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初,罗马帝国、安息帝国与汉帝国的崛起促使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但汉政府"隔绝羌胡"的政策使青海道失去了国际通道的功能。公元3世纪初至7世纪初,由于萨珊波斯的经营与中国各政权的重视,联系中国与中亚、西亚的交通大道"丝绸之路"仍畅通无阻。4至6世纪,在吐谷浑的经营下,青海道成为中国南北与域外联系的最重要的国际通道。7世纪至9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吐蕃帝国与大唐帝国的崛起使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极度繁荣。这时在吐蕃的控制下,青海道在连接中国南北与西域、中亚乃至西亚的交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9世纪末至13世纪初期,由于大国崩溃、小国林立,丝路东西两段俱走向衰落。不过北宋时期,青海凭借地缘优势,仍为沟通西域与中原的重要的国际通道。13世纪初期至15世纪初,在丝绸之路一度复兴的背景下,青海道地位下降,但仍为中西往来的通道。15世纪以后,由于丝路东西段沿线均战乱不已,青海道随整个丝绸之路的衰落而衰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