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新红 《职业》2020,(8):101-102
新型学徒制最大的特点是“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这种机制能够有效解决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的问题。北仑职高向蓝钻美发招生30名企业员工作为新型学徒制学员,注册中等职业学校学籍。按照企业所需量身定制课程,建立校企双师育人的培养机制,学员修满规定的学分就能拿到“职业资格证”和“北仑职高毕业证”。实施三年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让企业员工圆继续学习梦,使企业员工素质有了质的飞越。  相似文献   

2.
范文静  刘振侠 《职业》2022,(1):52-54
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是壮大技能人才队伍、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在实施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创新培训手段、强化培训措施,帮助行业企业针对性解决典型岗位特色化技能人才培养难题,为行业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3.
郭洪波  宋士强  宋双 《职业》2022,(21):72-74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企业产品更新换代迅速,为满足企业对员工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能力需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高精尖”的技能人才,技工院校大多采用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济宁市工业技师学院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中将其优化为更有效的校企“双师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本文详细分析了“双师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就如何创新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班“双师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4.
缪建军  朱慧玲 《职业》2022,(7):21-23
企业新型学徒制是校企合作背景下,校企通过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企业员工综合技能素质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如皋市江海高级技工学校为例,从校企合作层面,通过校企融合、企校双师联合、工学结合等做法,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5.
李进 《职业》2016,(14)
本文针对当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推广中普遍存在着“职校热、企业冷”的现状,提出以中职院校为主体,在现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辅以必要的企业体验和实践,通过引入企业资深技术人员搭建校内企业学徒情境的等效仿真系统,重构现代学徒制教学系统。以企业主流应用技能项目对参训学生进行企业学徒的仿真训练,探析如何在校再现企业学徒培训过程,突破现代学徒制推广的瓶颈,并以此方法解决现代学徒制企业签约学徒培训等系列相关难题。  相似文献   

6.
杨生文 《职业》2015,(23):9-9
7月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意在调动企业培训的积极性。在技校招生萎缩的情况下,国家和企业都拿出钱来进行技能培训,无疑是给了技校另外一块蛋糕。对技校是利好消息。  相似文献   

7.
车希海 《职业》2016,(21):23-24
企业新型学徒制是一种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深化,有利于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环境与职业环境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师资建设与“多师型”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总结了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为企业新型学徒制研究与实施提供了一些可操作性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资讯     
《职业》2011,(29):18-18
研修 北京高级技能人才进大学参加研修培训日前,北京市2011年技师、高级技师研修培训开学典礼在北京工业大学举办,来自北京市40余家企业生产一线的108名技师、高级技师参加了为期8天的研修培训。据介绍,为提升首都技能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力度,北京市计划每年组织开展首都产业发展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的技师、高级技师研修培训,并在培训经费上予以保证。  相似文献   

9.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技能人才的缺失是阻碍企业发展、产业升级,影响地方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基于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时代内涵,以及企业新型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多角度地探究企业新型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策略与路径。通过开展企业实践建立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的课程体系、和优秀企业合作共同搭建教学平台、建设校企合作师资队伍、构建“线上+线下”新型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教学质量监控标准等方式,有效构建企业新型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有效构建学校专业体系,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职业》2011,(23):14-14
2011年福建企业紧缺工种技能培训近日在福建技师学院举行开班仪式,福建石化集团东南电化公司的首批320位员工将在这里进行为期3个月的全脱产培训。这是福建省启动“送培训进企业”活动以来,由福建技师学院组织的首期培训班。  相似文献   

11.
蒋虹 《职业》2022,(19):13-15
<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强调“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企业新型学徒制”是旨在引导帮助企业建立技能人才培养和储备的机制,以“企校双制、工学一体”为主要培养模式,是国家在职业培训领域实施的重大举措,是企业具备快速发展实力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坚固基石。一、我国学徒制的发展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家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2.
方永旭  许松 《职业》2016,(34):12-13
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是荆门市探索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是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新举措,荆门市人社局积极组织荆门技师学院与凯龙集团、湖北吉祥等企业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制的荆门模式,在推动稳岗就业、促进企业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那淼  郝金亭 《职业》2022,(18):56-58
本文对首都文化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做了调研分析,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概念界定,并以北京市新媒体技师学院为例,对文化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变迁进行了梳理,分析提出了首都文化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可推广模式。  相似文献   

14.
“十三五”期间,作为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深圳技师学院通过全日制教育和社会化培训两种途径,累计培养、培训技能人才52000人;学校创建“高端引领深度合作”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部分专业毕业生被知名企业提前一年预订;首创“新型学徒制”智力扶贫模式,入选2019年全国人社系统20个典型扶贫事例,受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表彰;学校累计培养贫困生约1500人,帮助上千个家庭脱贫;学校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累计获得2枚银牌、2枚铜牌、2个优胜奖……这一系列显著办学成效的背后,是深圳技师学院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质量就业、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扶贫攻坚等方面先行探索,为全国技工教育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宜勇 《职业》2016,(31):36-37
"新型学徒制"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形式.这既是一种制度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又是一种具体化的人才使用方式.而在"新型学徒制"试点过程中,职业院校面临着企业积极性不高、培训师傅能力参差不齐、学生实习岗位质量偏低、合法权益受侵害等问题.本文分别从建立企业培训师傅资格认证体系、发挥企业作用以及职业院校层面三方面对构建"新型学徒制"模式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以促进"新型学徒制"的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16.
抓好煤矿企业职工安全培训,提升矿井发展水平,这是企业适应社会发展,努力打造安全型、效益型矿井的必由之路。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煤矿企业为了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下工夫分析和研究本企业资源发展的形势和需求,建立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员工培训模式,多形式、针对性、创造性地开展员工培训工作,促进员工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确保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煤矿企业因其行业危险性高,工种繁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所以加强企业员工培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仪征技师学院秉承“服务企业、扎实推进、注重实效、持续创新”的理念,创新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工作,经过两年来的工作实践,形成了稳定的培训规模和较为全面的培训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8.
刘文龙 《职业》2015,(2):55
职工培训是煤矿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煤矿企业员工生产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利用网络教学授课形式,企业员工可以通过互联网参加多种培训课程,轻松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浏览。  相似文献   

19.
刘建博 《职业》2017,(10):86-87
本文通过企业员工培训的项目——机修钳工工种中培训课题内容及培训考核方式的分析,提出采用模块教学方式教学,并对机修钳工培训的运用方式、技能培训课题内容及考核方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20.
宋敏 《职业》2018,(25):46-48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于2015年7月共同签发人社厅发﹝2015﹞127号文件《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之后,全国各技工院校相继开始了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的试点。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推进,对技工院校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阐述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的实施,探讨如何构建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运行下的学员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