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1 毫秒
1.
吴洁璇 《职业》2023,(8):41-43
技工院校课程思政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东省粤东技师学院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分析技工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痛点,并提出提高对技工院校实施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技工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体制机制建设、提高技工院校专业课教师综合素质三条针对性对策。  相似文献   

2.
施琦 《职业》2023,(10):24-26
当前,教育改革全面深入推进,技工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类型之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以往,技工院校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技工院校亟需积极转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在专业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将素质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通过立德树人、思政育人,将思政课程引入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专业课与思政课相辅相成,构建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新格局。以思政教育为依托,提高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良好思想品德和过硬专业技能的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3.
陈凤和  李丹琳 《职业》2023,(20):62-64
基于对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课程国际货运代理实务所开展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本文在提出了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总结了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路径以及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闫毅平  张晶 《职业》2023,(10):43-46
本文针对技工院校课程思政实践中存在的“三化”(别人化、简单化、教条化)现象,从课程思政内涵出发,剖析“三化”现象根源,并基于思政元素来源和价值引领要点,提出课程思政实践的四种类型,结合案例凝练从问题、策略到教育目标达成的逻辑主线,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系统工程,不断进行探索实践,以期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秦丹凤 《职业》2023,(17):35-37
课程思政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教育新理念,意在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各类课程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该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达到协同育人效果。本文基于《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2020最新版),分析技工院校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剖析目前技工院校英语课程思政的现状,从顶层设计角度,构建技工院校英语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指导技工院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促进英语学科更好地助力技工院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6.
李水晶  冯辰煊 《职业》2023,(11):54-56
本文围绕新时代技工院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从突出思政教育、突出基本功训练、突出因材施教、突出产教融合、突出能力提升5个方面阐述了教学实践的方式方法,通过新时代的技工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推动国家技工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永新 《职业》2023,(11):51-53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本文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遵循思政工作规律,结合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及教学实践,对提高思政课课堂效能,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主导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李晓琦  安军 《职业》2020,(12):76-77
本文就新时代背景下技工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进行了探析。技工院校推行"课程思政"意味着传统教育中由思政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转变为思政育人扩大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最终实现"思政课+专业课+综合素养课""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学校内部各部门的配合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吴一 《职业》2023,(3):44-46
本文基于新时代“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以河北省石家庄市高级技工学校幼教专业教学为例,针对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思想状况、行为模式特征,结合舞蹈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就“课程思政”理念有效融入舞蹈课教学全过程的方法路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李勇 《职业》2024,(7):52-54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秉承本校“崇德尚技、博学精工”校训,围绕技工院校学生特点,立足“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因材施教,从教师本身、课堂教学及教学方法等几方面进行将思政元素融入整个教学过程的实践探索,构建AUTOCAD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1.
闫丽  梁土珍 《职业》2022,(11):83-86
技工院校开展思政实践教育的目的,是让思政课堂教育的“种子”,在实践教育的“土壤”中开花结果。社团是技工院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学生社团通过开展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践活动可以辅助课堂教学,增强思政实践教育效果。本文以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逆向工程技术社团为例,介绍了该院通过思政实践教育与技术型社团教学的有效融合,引导学生强信念、正三观、树目标、勤奋斗,实现社团育人与育才双融合具体做法与成效。  相似文献   

12.
温莉春 《职业》2023,(15):20-22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工作机制是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成效的根本保障。本文以技工院校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思政探索研究为基础,以演示文稿的动画设置教学为例,介绍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的思路,并对课程思政实施情况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相似文献   

13.
黎晓晴 《职业》2023,(17):28-31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相互赋能、深度融合,建立技工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体系,具有独特优势。思政课教学通过信息驱动、技术赋能以及融合创新,有助于精准匹配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新要求,深度推进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数字时代立德树人新引擎。本文分析指出技工院校应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上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构建基于交互式平台的技工院校思政课全场景融合教学模式。应用和优化这一模式,要将技工教育与个性培养相统一,数字实践与价值塑造相对接,专业发展与协同联动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张源泉 《职业》2023,(24):68-70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我国“大思政”教育格局的形成指明了方向,将思政元素融入技工教育,对“三全育人”的技工院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如何有效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将价值引导与技能有机结合,是当前技工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以计算机专业课程为视角,探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计算机专业教育中的辩证关系以及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5.
潘瑞旺 《职业》2016,(20):38-39
针对技工院校重技能、轻德育的教育现状和学生自身素质现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技工院校应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有效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合力。本文以湖南建筑高级技工学校为例,从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的建设思路、教育任务和工作措施三方面,对技工院校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6.
张建锋 《职业》2023,(14):47-49
新时代,工匠精神赋予技工院校人才培养工作高质量发展新使命。本文以新时代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为逻辑起点,梳理和分析了当前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新时代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对策与路径。主要包括:耳濡目染,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创新课程思政教育;引导唤醒,激发学生工匠精神养成的内生力量;产教融合,搭建有效工学结合平台;锻造创新能力,培育德技双馨人才。  相似文献   

17.
张发平 《职业》2013,(26):152-152
车工实训是技工院校机械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随着职业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与创新,技工院校的车工实训课程也必须与时俱进,引入任务驱动法,从而真正实现技工教育的实践目标。  相似文献   

18.
张精  李涛 《职业》2023,(17):85-87
技工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立足于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教育。技工院校的学生除了完成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在“做中学、学中做”中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形成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扎实的操作功底。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技工院校的教学始终要围绕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的提升,瞄准地方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岗位,从而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本文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技工院校中的实施策略,以期促进技工院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黄荣美 《职业》2023,(11):22-25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主要探索融媒体背景下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教学理念更新、手段创新、话语革新”等改革问题,总结提炼出当前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应对策略,凸显技工院校思政课教学的职教底色,以期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时代适应性,突出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地位。  相似文献   

20.
李达欣 《职业》2023,(11):16-18
随着国家对技工教育的重视,技工院校进入快速发展期。课程体系建设是推动技工教育发展的强有力支撑,是提升技工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为例,通过对评价体系的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结合实践提出评价体系构建要遵循四个原则,构建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为目标的课程评价体系,实现“贯穿全过程的多维度评价”,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