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孙大章教授毕业于清华建筑系,毕业后就直接分在建筑科学研究院,长期从事建筑历史方面的研究,目前孙教授已经退休了,但仍接受反聘继续工作。 您认为研究建筑历史有什么样的意义? 在大学的建筑系里有一个课程叫建筑历史,专门给学生讲这方面的道理。即使说你要从事新建筑方面的工作,但是必须要理解老祖宗怎么传下来的,包括中国的建筑史、西方的建筑史等等,他们都是如何发展过来的,这样对你会有个启发。建筑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它总是处在不同的矛盾中,又在不断的克服矛盾的同时发展新的建筑形式,我们需要给学生建立一个这样的概…  相似文献   

2.
明长城是距今历史年限最近并且分布面积广阔的历史建筑,经过历史朝代更迭的差异文化熏陶和战争洗礼的大型军事防御建筑,明长城因为历史性和建筑的艺术性、文化性、研究价值性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纳入了国家的保护范围;明长城作为大型文化遗产建筑代表着明朝的军事预防基地,体现出我国历史军事防御系统文化体系的层级性和历史价值性。  相似文献   

3.
建筑文化遗产是在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普遍价值的建筑物,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传承价值,应结合时代发展进行合理保护。文章通过对瑞士多个地区城镇建筑文化的参观学习,总结瑞士建筑风貌及主要特点,研究瑞士建筑遗产保护工作的理念与方法,结合中国贵州省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发展现状,思考中国城镇建设与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和谐共存,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城镇建设过程中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极地建筑与人居环境研究起步于青藏高原藏羌民族建筑研究,经历青藏高原地域民族建筑研究的丰富和完善,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拓展成为青藏高原极地建筑与人居环境研究,正在逐步成为中国建筑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青藏高原极地建筑与人居环境研究中,历史维度的建筑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问题,现当代维度的规划设计理论与城乡建设问题,以及面向未来维度的青藏高原极地人居环境和绿色建筑问题,逐步成为其3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文章以青藏高原极地建筑与人居环境研究的概念探讨为基础,梳理青藏高原极地建筑与人居环境研究发展的历史进程,阐述其与建筑学、藏学等学科关系,总结青藏高原极地建筑与人居环境研究的学科价值和研究方向。意在探索以青藏高原地域民族建筑为典型对象,以青藏高原地域传统建筑理论体系现代化为目的,以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相结合的中国建筑研究的特色学科领域和典型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5.
王辰 《中国民族》2023,(4):76-77
<正>著名寺院桑耶寺建成已有1000余年,是西藏历史最悠久的重要佛教活动中心,也是保存至今的吐蕃时期最宏伟、最壮丽的建筑。作为西藏古老而独特的文化宝库,桑耶寺珍藏着吐蕃政权以来西藏各个时期的历史、宗教、建筑、壁画、雕塑等诸方面的遗产,集西藏古代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之大成,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桑耶寺位于西藏山南市扎囊县境内雅鲁藏布江北岸的桑耶镇,始建于公元8世纪中叶。桑耶,藏语意为“无边”“存想”。在此之前,西藏的佛寺主要用于供奉佛像、镇妖伏魔,并没有自己的僧团组织,  相似文献   

6.
从藏东康区住宅形式谈藏族住宅建筑艺术的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历史时轮的旋转,人类的住宅由原始的洞穴向现代的大厦演变。由于上下古今。纵横万里、沧桑巨变,使我们难以也不可能详细得知住宅建筑的沿革历史。尽管如此一方面由于我雪域藏民族地处四面高山环绕、与世相对隔绝的“世界屋脊”上,使今日得以传留下具有古风古貌的各类住宅建筑。二则,加上近日再显悠悠古风的考古建筑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古代住宅建筑艺术提供了珍贵材料。三则在先辈文人的古籍以及世代口耳相传的传说中又有有关藏族住宅建筑的信息。依之,凡博学而有志者就可对藏族住宅建筑艺术的沿革作深入的研究。本文只从今日藏东康…  相似文献   

7.
中国各民族的民居,以其匠心独运、意匠经营而成为建筑艺术的瑰宝,以其因地制宜、巧借风水而成为人民智慧的结晶,以其注重伦理、调和礼乐而成为民族文化的表现,以其递嬗迁变、盛衰兴败而成为社会历史的见证。它们背负历史的信息,挺立于原野之上,昂首苍穹,迎送多少寒暑,阅尽多少春秋,以满身沧桑进入我们的岁月,至今仍在庇护我们,使我们平凡的生活能够继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炊烟天天升起,鸡犬日日相闻。 民族建筑,也有人称之为风土建筑。它是原始建筑的继承和发展,人们可以从中看到纯粹的传统形态,在它的深处可以找到人类…  相似文献   

8.
张帆 《民族学刊》2020,11(4):111-116, 147-148
新发展理念作为我国新时代洞察社会现实问题和发展取向的方略,紧扣时代脉搏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回望中华五千年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长廊,传统民族特色民居建筑属于璀璨的明珠;她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底蕴和宝贵的营造技法,其魅力超越了时间、空间。传统民族特色民居建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世界人民的财富。当下因改革开放的负效应,西方建筑艺术造型文化的浸入,让我国各地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建筑艺术造型风貌文化正在消失,让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的现象不断呈现而且已开始向乡村延伸;研究继承、保护和创新发展民族特色建筑文化已成为历史使命。本文以环洱海东、西岸白族传统特色民居新旧更替不同模式为样本,通过比较研究后发现以传统特色为主导兼容创新的新旧更替模式,在推动继承、保护和创新发展民族特色建筑文化的同时,还具有激活其经济属性的最佳效应。  相似文献   

9.
壮族及其先民创建的干栏式建筑和从中原传入的汉式硬山搁檩式建筑,是广西地区流行的两大民居建筑类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广西各少数民族不断学习和吸收汉族的建筑技术及其文化,建造硬山搁檩式房屋;汉族也学习和吸收了壮族的干栏式建筑工艺,建造了具有广西地方特点的硬山搁檩式建筑,形成了各民族建筑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交融,既丰富了我国建筑文化的内容,也促进了广西民族建筑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是哈尔滨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独一性。中华巴洛克建筑作为历史街区的核心内容,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是典型的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笔者从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细部、材质、色彩五个方面入手,对中华巴洛克建筑的艺术特征进行剖析,并通过对比展示其与原中国传统建筑以及巴洛克建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各族人民在建筑营造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能工巧匠,他们的营造实践经验与建筑成就为中国和全人类增添了物质和精神财富, 保存至今的民族特色建筑仍对我们现代建筑创作富有启迪,同时对其他相关学科也有研究价值。现在民族建筑实物和营造著作等文献史料体现了古代人们的营造活动和营造思想。充满智慧的民族建筑艺术形式,朴素而深广的建筑哲理,臻于完备的营造制度,种类多样的建筑装饰,独特的木作、瓦作、土作等营造技艺,分布广泛的各种建筑类型,以及古建筑遗址、遗迹等,都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和古老文化的遗产,至今仍放射着光彩。  相似文献   

12.
<正>基督教汉口荣光堂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黄石路,为哥特式风格建筑,历史悠久、古朴庄严,被评为“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近百年来,基督教汉口荣光堂不断演绎基督教始终坚持爱国爱教、健康传承,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的生动历史。该堂2002年被湖北省民宗委评为“五好宗教活动场所”;2004年被武汉市民宗委评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先进集体;  相似文献   

13.
藏传佛教作为佛教的一个重要支系,是佛教文化传入青藏高原后,适应高原文化生态的结果。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藏传佛教不但造就了大批的高僧、喇嘛,同时也修建了力数众多、富丽堂皇的寺院建筑。作为藏传佛教主要活动场所的寺院建筑,在其布局、建筑风格、结构等方面和佛教其它文系有很大的不同,这不仅具有历史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原因,而且与环境(即自然环境)亦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拟就山在藏传佛教寺院建筑中的作用作一探索。一山——西藏古代社会的活动中心西藏是世界上最高大、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平均海拔45…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延安时期陕北近代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简要分析该时期建筑遗产的类型、特征及其审美价值,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此阶段建筑活动鲜明的政治性、时代性和文化性,对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国家系列建筑营造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同时,基于对建筑遗产概念的理解,结合延安地区历史建筑及周边环境的设计与修复实践,探讨当前红色建筑文化遗产的艺术性保护策略,以期确保历史信息的原真性和整体性,开拓迎合当代审美、提升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保护思路。  相似文献   

15.
<正> 建筑学是研究、设计与建筑建筑物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建筑的技术、艺术、设计方法以及如何综合地运用建筑物,解决施工、材料、设备等方面的问题。社会的进步,人类智力的发达以及各项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完善,促使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产生一系列边缘学科,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本文就建筑民族学研究的对象、内容以及在我国开展建筑民族学研究的可能性谈一点看法。研究、探讨各民族、各个历史发展时期建筑与人类社会结构、生产、生活、心理等关系的科学,叫建筑民族学,又可称之为建筑人类学。建筑民族学既不独立于民族学,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史文化建筑是凝固的文化符号,也是中国历史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可以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文化要走上文化繁荣的发展道路,就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历史文化建筑作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符号,要更好地传承下去,就要采用符合时代发展的文化传承策略,对中国历史文化建筑起到保护作用,同时在中国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发展。本文针对当代中国历史文化建筑的传承与发展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7.
杨嘉铭先生所著的<西藏建筑的历史文化>一书,是关于西藏建筑文化的学术专著.该书第一次对藏族建筑作了明确的历史分期,并论述了藏族建筑的形制、建筑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使藏族建筑文化真正成为藏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本书的突出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华夏文明孕育在广阔的农村天地,在农村古老建筑里不光是悠久历史和灿烂中华文化的物质见证,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品。因为过往历史原因与社会变迁,这些曾经有着辉煌历史的建筑遭到了十分严重的破坏。当前,我国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实施大规模的精准扶贫、易地搬迁、新农村建设等惠民政策,给古老的中国农村带来了历史巨变,同时这些具有悠久历史见证的古建筑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相似文献   

19.
“历史文化名城”河北保定近日在进行旧城改造中,发现了三米多厚、具有千年历史的古代城市文化遗址。经初步考古发掘,在这一古文化层发现了古代房屋基址、夯土墙基、排水管道等建筑遗迹,出土了一批北宋时期的定窑系瓷器,有送子观音像、坐佛像、碗、盘等,还有明代的莲...  相似文献   

20.
秦耕 《中国民族博览》2023,(13):171-173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装饰艺术与雕刻工艺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审美价值。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凭借其精湛的技巧和丰富的象征意义,传统建筑中的装饰艺术与雕刻工艺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和幸福境界的向往。本文主要就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装饰艺术与雕刻工艺展开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