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少康先生的新著<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是当下"龙学"研究的新成果.其对刘勰家世、生平、思想的考证非常严谨,对刘勰的"原道"、"虚静"、"言意"、"风骨"等学说的论述非常透辟.而对"文之枢纽"部分<正纬><辨骚>篇的解读、刘勰的文学观念和<文心雕龙>的体例、刘勰"唯务折衷"的方法论等问题的解释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的解读史亦是"青春版"<文心雕龙>的创造史.21世纪如何创造<文心雕龙>的青春版,是当今龙学乃至中国文论的使命.本文依次从青春徘徊、为文用心和雕龙有术三个层面重新解读刘勰及其文论,以求激活<文心雕龙>的当代之用.青年刘勰内化外来佛学以建构本土文论之体系,归本、体要以救治当世文坛风末气衰之时弊.<文心雕龙>用骈体论文,用比兴释名,用秀句宏义,美文与青春共在,理思与诗性同体.当今,创造<文心雕龙>之青春版,应能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活的话语方式,给当代中国文论带来"泰山遍雨,河润千里"的催生动力.  相似文献   

3.
<诸子>在<文心雕龙>五十篇中位列第十七篇,向来被当做二十篇文体论之一,只有范文澜先生提出<诸子>篇在<文心雕龙>整本书的结构系统中处于重要的位置,并把它与<宗经>并列,作为"文之枢纽"中的一员.本文从<诸子>篇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刘勰对诸子著作的态度入手来看待<诸子>篇在<文心雕龙>全书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4.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视为"文之枢纽".所谓"文之枢纽",即全书的总纲.对于总纲的理解直接关系到我们对<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的把握.我们认为<原道><征圣><宗经>可以看作是"文心"部分,分别从文体论、审美性和创作论方面体现了刘勰儒家经典文学化的观点;<正纬>和<辨骚>归为"雕龙",体现了文学经典的确立."文心"和"雕龙"它们共同构建了一种文学范式:儒家经典向文学经典的转化.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时序>篇是刘勰文学史观的专论,在他看来,不同时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学发展的兴衰有重要关系,而各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又与历代政治主流意识形态分不开,这就是"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枢中所动,环流无倦"的文学史观.刘勰将文学的兴衰发展最终归于政治因素,这种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学史观有其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剑"是阮籍<咏怀诗>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在诗中出现8次之多,它是阮籍英雄情结的象征,反映出在魏末政治高压下,阮籍仍然在苦闷中保持慷慨的底气,这是建安精神的延续.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说:"阮籍使气以命诗",这一具有气势的诗歌特点通过"剑"意象得以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风骨"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重要范畴,历来对它的解释可谓莫衷一是.通过对关于风骨的一些重要的说法进行梳理,在吸收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从风骨产生的哲学根基--气化哲学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中没有解释过"模拟",没有对拟代之作进行专门的讨论,更没有为此作独立成篇的专题讨论,但是刘勰的论述中与模拟密切联系的地方确实是很多的.整理<文心雕龙>的有关论述,探究其理论内蕴,无疑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文学的模拟传统和模拟在艺术创造活动中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按经验纬"是<文心雕龙·正纬>篇中刘勰"正纬"的原则和方法,根据儒家的经书来检验纬书,刘勰认为"其伪有四".然而,实际上,"验纬"是不能够"按经"的,因为两者的内容和性质截然不同.如果将纬书同经书分而论之,那么纬书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因此,尽管刘勰认为纬书是"乖道谬典"、"无益经典",但是仍然肯定了其"有助文章"的意义.从刘勰提出"按经验纬"到主张"酌乎纬",由此说明刘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辩证而客观的.  相似文献   

10.
杨清之 《江汉论坛》2008,(3):104-109
齐梁时代,骈文创作风盛,但还没有一种普遍遵守的写作规范.作为骈语高手的理论家,而且又怀有"正文救弊"、指导时人写作的明确目的和强烈使命感,刘勰<文心雕龙>"言为文之用心",其中,<丽辞>、<事类>、<情采>、<声律>等篇具体论述了裁对、隶事、敷藻以及调声等与骈文关系紧密的理论.尽管其言并不是专就骈文而发,但事实上其于骈文理论的创建之功是不可否认的,它对后世骈文理论的影响也是不可否认的,可谓之"骈文论家之祖".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体大思精,相当全面地探讨了文学创作与批评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艺术方法,每一篇都自成一格,文章取其<才略>篇,从中探讨刘勰的作家批评论.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作家的"才""气""性"三方面探讨主观因素对创作的影响及因之确立的作家作品价值 '定位的标准与原则,张扬文学的主体性、多样性和独创性.第二部分对<才略>所涉及的影响创作的客观因素进行具体分析,使"才略"的视阈得以拓展;第三部分分析刘勰所持的批评作风和批评态度.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是作者刘勰"弥伦群言",广泛汲取了在其之前影响中国写作思想的几乎所有的思想资源,立足于创作实际,建构出的体系严密、思想完备、集大成式的文论著作.从作者的写作动机到立论的逻辑起点,从对基本写作思想的表达到对具体写作观点的陈述,<文心雕龙>都渗透着鲜明的民族精神,真实、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独特的写作观念和写作经验,为我们今天在新形势下建构现代的民族文论体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典性文本.  相似文献   

13.
系统阐述中国古代文艺"神思"理论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但"神思"基本内涵的确立则在晋宋之际已为庐山僧团所完成,宗炳及其师慧远是其中的关键人物.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由于他们以佛教徒身份对"神"认识的深入,增强了对物象的"理感";另一方面则是通过造型艺术的实践,加强了对"象"的认识,又通过晋宋之际佛玄儒道的大融合,在艺术实践中体会出"神思"论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写作心理学论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的书名,清楚地表明了全书的性质与主旨."文心",即"为文之用心",就是写作时的整个心理活动."文心雕龙"的本意是将写作的心理活动用精美的文辞予以细密地论述.可以说,<文心雕龙>是一部以写作心理学为核心的文章学.<原道>等五篇论"文之枢纽",揭示了指导写作心理活动的总的原则.以下二十篇,通过对不同文体写作特点与历史的考察,进一步具体论证了以上原则的正确性.下篇从<风骨>至<总术>篇,是在上篇确立的原则下,将各种文体打通后,正面论述了一系列,临文写作时心理活动的特点、规则、方法与问题.后面<时序>至<知音>五篇,补充论述了一些与临文写作心理活动密切相关的几个重要问题,使得全书的结构更加完整、系统.  相似文献   

15.
郭明志 《北方论丛》2002,(3):126-127
刘勰在谈到<文心雕龙>命名的含义时说:"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说明"文心"是指探索作文的用心,指写文章时对心思的运用.刘勰在这里极其赞赏"心"字的内涵.陆机<文赋>也写道:"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他们都共同注意到"为文之用心"这个问题,这实际涉及到作家的创作心态问题.文学作品是作家心态借助语言而外化的一种形态,作家的情志、心态倾注在作品中,形成作品的丰富意蕴和不同风格,因此,探究"为文之用心",探讨作家的心态内涵,或者从"文心"的角度解读作品的意蕴,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和启迪,会开启一个新的研究境界.关四平博士的<中国古代文学丛论>(大连出版社,1999年出版)就是他近十年来细细寻绎"文心"之作.他的勤奋、用力,加之敏悟和精鉴,使他的探讨深刻、透辟,往往发人所未发,新意迭出,洋洋大观.  相似文献   

16.
潘岳(247-300),字安仁,祖籍荥阳中牟(今河南中牟),后徙居巩县.他是西晋太康年间著名的文学家,与当时著名文人张载、陆机、左思等齐名,文学史上并称"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潘岳的文采也在文学史上颇有名气,刘勰评价其作品曰:"安仁轻敏,故锋发而韵流."(<文心雕龙·体性篇>)因其文学成就斐然,钟嵘的<诗品>将潘岳列为上品十二人之一.尤其由潘岳所开创的"悼亡诗"一派,更是为中国文学史册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相似文献   

17.
<正> 对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之"道"的认识,关系到如何分析和评价刘勰的文艺哲学及其文论思想体系等重要问题.先前学术界或以为此"道"乃"客观规律或法则",或以为它本于"《易》道".但由于论证尚嫌不足,故有人另寻蹊径,或以为"道"的内涵为"以佛统儒,佛儒合一",或以为其乃道家之"道".更有人认为:刘勰"原道"及"徵圣"、"宗经"诸论,不过是刘勰为宣扬其文章学观点而打出的招牌而已!我们采取"不为苟同"、"不为苟异"而实事求是进行研究的态度,就《文心雕龙·原道》之"道"的所本或历史继承关系及其特性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一 "往者虽旧,余味目新,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久用而未先."(刘勰:<文心雕龙·宗经> 神州政学丛书,遴选华夏本土优秀政学著述,内容覆盖修身、明道、国富、牧民、家范、外交、法律、吏事等各方面,入山寻宝,旧籍新刊,期予中国文明探索现代政道、治道予当下启迪.  相似文献   

19.
《梁书》和《南史》的刘勰传都记载了刘勰与萧统有着重要的关系。刘勰进入仕途后,兼任萧统的东宫通事舍人。刘勰能任此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僧的关系。而萧统对刘勰的“深爱接之”,既由于萧统的“好文学”,又因为刘勰著有“深得文理”的《文心雕龙》。萧统的去世,又促使了刘勰晚年出家。最后,刘勰著述的《文心雕龙》对萧统编选《文选》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刘勰的《文心雕龙》和萧统的《文选》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深远的两部伟大著作。从文体学的意义上讲,它们为后世文学家和理论家的创作与欣赏提供了蓝本。二者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文艺思想:刘勰以文体评论为主,从理论的高度对文学样式进行总结;萧统以选文为主,以文代评。从《文心雕龙》和《文选》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勰与萧统有着不同的选文标准和文艺思想。本组专题三篇文章分别以三种文体为例,对比分析《文心雕龙》和《文选》文体观的异同。刘群栋从《文心雕龙》和《文选》对乐府诗的批评和选录入手,分析了二者乐府观的区别和联系;罗明月以《文心雕龙》中的"封禅"与《文选》中的"符命"这两种异名同称的文体为例,说明了刘勰与萧统在文艺思想上的个人差异性和时代趋同性;赵俊玲比较了刘勰与萧统在诔文观上存在的较大差异,并分析了二者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