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自由与自觉是文学创作的"双翼".网络文学"双翼"失衡表现为自由失度与自觉缺乏,具体表现在创作自由失度、网络接受失度、创作主体文学自觉意识缺乏、功利化游戏化倾向明显、作品缺少生活体验和人文关怀、缺乏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等方面.加强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比较研究、建立网络文学批评标准、强化网络文学主体性是实现网络文学自由与自觉"双翼"失衡文学救赎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鸿都门学"的发生和曹氏政权的兴起,使当时的文化格局发生了两点重要变化:一、文化结构中,"经"为上"辞章"为下的局面发生了改变,"文学"受到重视,产生了与经学"同尊"的趋势:二、文人群落结构发生了重组,"辞章技艺"之士得以跻身政治上层,经学士人独揽政权的局面出现松动."文学自觉"在这个基础上得以发生,它是"文学"在其所属的文化系统内,摆脱附庸地位,得到社会广泛认同,成为广大文人普遍的创作行为的一个过程,考察支撑"文学"变化的"文人群落"的变迁,揭示促使"文人群落"变迁的具体的社会历史运动,是这一过程中的应有主义.某些文学因素的变化,如情感性的增强、文学样式的丰富、文学价值的确认、文学理论的发展等,只是"文学自觉"过程中所显现的表征,是阶段性变化成果,称之为"文学自觉"是不周延的.  相似文献   

3.
早期的文学翻译活动中,译述和意译风气盛行,虽然"信达雅"自提出后在晚清有较大影响,但实践者往往把"达"抑或"雅"放在首位,翻译主张和实践相脱节.伴随文学翻译中文学意识的自觉,"信"的标准被提出和实践,但译者往往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刻划.五四运动爆发后,特别是随着翻译文学价值不断得到认可,文学翻译标准被屡次提出.经过广泛的讨论和实践的检验,"信"的内涵得到拓展,"达"的地位得以确立,文学翻译总体呈现出由重形似向重神似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将鲁迅、苏童的"重述神话"文学创作置于世界文学的背景下,才能显示其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实践意义.在西方,"重述神话"是一种自觉而成熟的文学传统.而在中国,"重述神话"不能成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传统.鲁迅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补天》、《奔月》、《理水》,苏童创作了长篇小说《碧奴》,承递了西方文学中源远流长的"重述神话"的优秀传统,填补了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创作领域的空白,开辟了中国新文学创作一个崭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延安文学"大众化"以自觉的理论建构及其创作实践,成为了20世纪中国文学"大众化"思潮中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段,同时为当下文学"大众化"的创作带来了启示意义。延安文学"大众化"理论在战争文化规范下结合高度的政治意识形态逐步走向成熟;延安文学"大众化"实践以雅俗共赏的创作风貌建构起了具有中国本土文化气象和中国风格的文学形态;延安文学"大众化"的整体特征为:知识分子与大众的角色转换,精英话语与大众话语的历史转移,集体化创作,"民族化"追求以及政治功利主义色彩;同时相应地带来了局限性,如知识分子启蒙精神、审美理想、创作个性的失落,文学创作思想性胜于艺术性、通俗性胜于现代性、功用性胜于审美性的价值偏颇。  相似文献   

6.
在春秋时期人性觉醒和艺术觉醒滋养下,春秋文学开始自觉。六经对形式技巧和审美意识的自觉追求、六经的文体分类、在经学研究中形成的自觉的文学理论意识、春秋士大夫赋诗言志修饰辞令、孔子对文的重视及《左传》的"有意为文"均可作为春秋文学自觉的明证。"春秋文学自觉"是本是源,"汉代文学自觉"及"魏晋文学自觉"是末是流,是文学发展史上的规律性的"再醒觉"。探讨中国文学自觉应该从本源探讨起,这对弘扬中华民族悠久而优秀的文化传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写《在医院中》时,丁玲仍是以独立的作家身份和知识分子视角创作的,因而能真实地表现丁玲的莎菲式的主体"困惑"的情况与特点.这种"困惑"也是对"五四"文学精神的自觉认同与回归,是对崇尚科学与民主,追求人的解放的现代意识的一种张扬.  相似文献   

8.
"丽"是汉魏六朝文学观念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文学审美特性的重要体现."文章"于原初意义上具有源于"文"、"章"含义的含美特性,文学所追求的"丽"是对"文章"原初意义上含美特性的延扩与发挥,"丽"观念是伴随着文学的自觉而形成并臻于成熟的.汉代辞赋的"铺采扌离文"标志着"文章"观念之趋于明朗(自觉),标志着"丽"观念的初步形成.魏晋曹丕、陆机对文体及其体貌的辨析标志着"丽"观念的深入.南北朝时期,以刘勰及其集大成之作<文心雕龙>为代表,对文学形式美有了全面深刻的探讨,标志着"丽"观念在文学自觉中臻于成熟.  相似文献   

9.
为了深入探讨中国文学自觉起于何时这个具有理论、实践双重意义的命题,通过文献解析与古代文学创作文本考察的方法,认为文学的自觉是文学发生学方面的话语,从先秦文学的创作实际状态来看,当时的文学创作就和魏晋以后的文学创作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不同的是先秦的文艺理论儒家审美思想占据主导,对当时的创作作了一些扭曲性的诠释,对文艺提出政治功利性要求,这种文化取向在宗法社会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对社会文化进行资源整合为人类福祉服务,是社会一种理性的选择,也是统治阶级对文学的期许.但是,社会对文学的期许,或政治家们对文化的理想,与文人们创作心态没有必然的联系,魏晋文学实际也没有完全脱离"寓训勉于诗赋"的政治功利性色彩.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文学的自觉”二三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鲁迅关于"文学的自觉"的提法只是引述铃木虎雄的观点,在对其特征的把握上有点偏差,实难成为经典论述.二、"文学的自觉"这一概念在现代学术规范下需要确定自己的内涵,作为界定文学的自觉时代最基本的标准.三、"人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的产生,有着共同的原因,两者的关系是并行的,而不是因果的.  相似文献   

11.
自我意识是元小说基本特征之一,表明了作者从对外部世界和心理世界的"真实"再现转向对小说自身的虚构性和文本创作的揭示和反思.元小说的自我意识主要集中在框架分析、游戏意识、现实的人为建构性三个层面上.然而,元小说并非全然地追求语言虚构,还有一类"编史元小说",既有自我指涉,又有对现实、历史的向外指涉,从而兼具了自我意识和历史、现实意识.这类元小说是一种根植于历史、社会、现实等外部世界的自反模式,既强调自我意识又悖论地彰显了历史和现实的维度.  相似文献   

12.
自我意识、自我教育是一个思想品德形成的内在根据 ,但是人们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能力有限 ,需要通过系统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对学生群体 ,通过教育和自我实践锻炼 ,使自我调节和自我认识能力不断提高 ,从而尺可能减少自我意识的局限性、矛盾性和自我控制的不彻底性引起的自我矛盾冲突 ,或者使这些矛盾冲突朝着积极的、正确的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13.
自我意识是自我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个体在与周围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近年来呈逐渐增强的趋势,自我意识的内容也更加趋于丰富和深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出现的新特点和新矛盾,引导和培养大学生自觉感悟这一心理活动的过程、特点及其结果,以树立健康向上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4.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是人格调控系统的核心。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和水平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加强自我教育,引导大学生完善自我意识可以有效地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意识是人格结构中的核心部分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是在与当代社会的同步前进和身心发展中而形成和变化发展的 ,并且以其矛盾冲突的形式表现出其自我意识的独特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反对黑格尔以绝对理念吞没个体主体的做法,将自我意识从绝对理念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赋予自我意识以独立和自由,同时马克思的自我意识并没有像黑格尔的绝对理念那样囿于自身,而是超出自身,走向世界,实现"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当然这时的马克思还没有超出黑格尔的论证方式,即理性对现实的统治,但是由于他赋予"感性"以本体论意义,表现了马克思试图从人的感性实践中理解社会历史的运动,正是由于这两个原因马克思打开了黑格尔思维方式的缺口。  相似文献   

17.
在春秋时期人性觉醒和艺术觉醒的滋养下,文学开始自觉。六经对形式技巧和审美意识的自觉追求、六经的文体分类、在经学研究中形成的自觉的文学理论意识、春秋士大夫赋诗言志修饰辞令、孔子对文的重视及《左传》的"有意为文",均可作为春秋文学自觉的明证。"春秋文学自觉"是本是源,"汉代文学自觉"及"魏晋文学自觉"是末是流,是文学发展史上的规律性的"再醒觉"。探讨中国文学自觉应该从本源探讨起,这对弘扬中华民族悠久而优秀的文化传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西方自然诗人以不同的方式面对自然,使自然诗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境界。一是"无我之境",强调自然的愉悦功能,注重反映和再现自然美本身,"无我之境"是西方自然诗中最为普遍的情形;二是"有我之境",突出自然的寄情功能,诗人将自我情感外化于自然,使自然"皆着我之色彩","有我之境"在西方自然诗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三是"忘我之境",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物我关系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夸饰》历来被学者认为主要是谈夸张这种修辞手法,而对其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少有涉及。文章试图从文本及历史两个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夸饰》中所表达的主要思想和它的历史生成过程,说明刘勰在夸饰方面的新发现在于以夸饰为代表的语言所指向的具有积极表达意义的虚拟意向空间,并认为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可能有魏晋文学观念的自觉。  相似文献   

20.
论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引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是改造主观世界的途径,更是促使大学生认识客观外界事物的重要条件。为此,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并促使其健康成长,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表现及误差、形成及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如何引导大学生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