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百年中国宗教文学研究大致涵盖了宗教文学、受宗教影响的文学和文学中的宗教三大领域。其中,备受学者关注的是受宗教影响的文学和文学中的宗教,而宗教文学尤其是宗教徒创作的文学反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严重影响了学界对中国宗教文学的体认。有鉴于此,武汉大学中国宗教文学与宗教文献研究中心在北方文艺出版社的支持下邀请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一批中青年学者撰写12卷24册本《中国宗教文学史》。这部《中国宗教文学史》是国内第一部全面清理包括道教徒、佛教徒、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在内的宗教徒的文学创作通史,也是国内第一部兼含汉语、藏语、维吾尔语、蒙古语、西南少数民族语种在内的大中华宗教文学通史。经过5年的酝酿,在清理文献的基础上,课题组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理念、主要内容、写作体例等展开了认真思考,现发表一组笔谈,恳请各位学界前辈、同道多提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2.
西方文学抒写宗教情怀是多层面、多角度的,而教士艺术形象是西方文学中源远流长的艺术选题.教士形象的塑造与发展丰富和繁荣了欧美文学,认识这一文学现象,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西方文学和宗教的水乳交融关系.  相似文献   

3.
作为文化批评家的诺思洛普·弗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诺思洛普·弗莱历来被当作一位文学理论家或神话一原型批评家来研究,而本文则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出发论证弗莱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是一位重要的文化批评家。他弘扬了西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他的文化意识和将文学置于文化之中的观点是根深蒂固的;他首先将文学作品置于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然后将这二者置于西方文化的大背景中来考察;他将文学本身看成是处于文化之中的一个整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弗莱对当今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将愈益明显。  相似文献   

4.
近几十年来,中外学者对《圣经》文学性的研究,牢固确立了《圣经》的文学经典地位."圣经文学研究"历经研究"圣经中的文学",到解析"作为文学的圣经",内涵渐趋丰富.本文探讨了西方文学、中国文学与《圣经》内在而深刻的联系,揭示了《圣经》基督教对西方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诺思洛普.弗莱是学术界公认的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之一,传统的弗莱研究聚焦于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本文则强调《圣经》研究在弗莱学术生涯中的重要地位,指出促使弗莱横跨《圣经》研究和西方文学批评两个领域辛勤耕耘的内在动力是弗莱对诗性语言的意义追寻。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与西方文学的联姻,一方面是它需要文学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它的“真理”,另一方面是基督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超出了狭隘的宗教意义,形成了一种对西方人的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伦理原则,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现象。自中世纪以来,西方文学在其发展中走过了一条对基督教顶礼膜拜、反思与反叛、回归与超越的变迁之路  相似文献   

7.
西方学者所提出的《真诰》与"启示录"及"启示文学"(Apocalyptic literature)的比较视野,不仅对进一步探讨神仙道教的特质,而且对理解与阐发中西宗教文学的内涵与意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真诰》确实具有"启示"(revelation)的意蕴,但在《真诰》中"启示"所依赖的思想基础"末世论"(Eschatology)和"千年王国主义"(Millennialism)都并不充分;《真诰》的"启示"属于一种宇宙论式的启示,从而具有神秘主义(mysticism)的性质。《真诰》同样具有"启示文学"的文体(literary genres)禀性,但由于在宗教思想和历史渊源上与《启示录》存在显著差异,《真诰》"启示文学"呈现出中国宗教文学的鲜明特性。  相似文献   

8.
莫运平的《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是一部关于西方文学救赎与被救赎的文本。具体而言,该文本提出并回答了两个相关的问题:西方文学的元拯救问题;基督教与西方文学的意义连接问题。在文本中,基督教文化成为了西方文学的本体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西方文学与宗教神话原型崔建军原型批评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流派。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与加拿大文艺批评家弗莱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西方文学中的许多作品在主题、人物、情节、结构等方面,与宗教神话原型存在着某种关系。从一般意义上讲,神话在一...  相似文献   

10.
《圣经》对西方近代作家作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圣经》不仅是基督教教义,还是西方文学创作最重要的源泉。许多西方名著都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章从莎士比亚、但丁、约翰.弥尔顿、约翰.班扬和歌德等的代表作入手,探讨《圣经》与近代西方文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对悲剧的描写一直都在西方文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不同作家的悲剧模式却各不相同。本文以《俄狄浦斯王》和《德伯家的苔丝》两部作品为视角点,分析宿命论下的悲剧模式以及西方文学对人和命运较量这一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诺思洛普.弗莱是英语国家最杰出的文学批评家,他的理论著作《批评的剖析》被誉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圣经》。弗莱的文学循环论将文学的发展视为一个以神话——原型为基础的循环运动过程,对整个二十世纪后半叶文学批评从语言研究转向文化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神话与意识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力的语言--"圣经与文学"研究续编》是加拿大的诺斯洛普·弗莱的力作。在此书中弗莱一再重申他坚持毕生的批评理念--即从神话与文学一致性的原理出发,寻找文学与神话共同的形式上的结构规则,从神话入手去把握作为整体的文学之结构规则,并将对神话与文学关系的认识,扩展到了意识形态与文学关系的再认识,弗莱对《圣经》与文学传统内在联系的深度洞察,既体现了其对西方文化的精神源头的格外珍视,也丰富了我们对古老经典文化内涵的深层理解。  相似文献   

14.
弗莱在《批评的解剖》中区隔出独立循环的文学世界,但外在语境的缺失让文学整体循环的可能性受到质疑。弗莱起初通过建构文学的关怀功能来连接它与社会的断裂,但循环的动力何在依然悬而未决。因此在《圣经》研究中他引入意识形态概念,意识形态被限定为语言的一种功能特性,能根据社会的变迁来调整语言能指与所指的关系。由此文学整体循环的动力以及文学与社会的互动问题得以解决,同时还不违背文学的本体地位。但神话与意识形态的这种对接也让弗莱的原型批评逐渐走向更加宽泛的文化批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中国文学是在东西方文化文学影响下努力走向世界的文学,它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西方文化与文学影响,在借鉴接受西方文化文学的影响中,在传承中国文化文学的传统里,努力走向世界。它是努力走向大众雅俗流变互动的文学,在走向大众化的路途上,将求雅与随俗努力结合起来,构成其独有的面貌和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圣杯意象作为西方文学中追求某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的原型,见证了西方人不同时期的精神追求,体现了西方文学与文化追求向上飞升的超越精神。圣杯意象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其文化内涵不仅体现了西方的价值体系,而且具有全球性的影响力。道德理性的规约、超越精神的外化及生命意识的焦虑是圣杯意象的三大文化内涵,而圣杯意象的传播性、故事性和世俗化是其产生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的中国文学是在东西方文化文学影响下努力走向世界的文学,它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西方文化与文学影响,在借鉴接受西方文化文学的影响中,在传承中国文化文学的传统里,努力走向世界.它是努力走向大众雅俗流变互动的文学,在走向大众化的路途上,将求雅与随俗努力结合起来,构成其独有的面貌和特点.  相似文献   

18.
百年中国宗教文学研究大致涵盖了宗教文学、受宗教影响的文学和文学中的宗教三大领域。其中,备受学者关注的是受宗教影响的文学和文学中的宗教,而宗教文学尤其是宗教徒创作的文学反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严重影响了学界对中国宗教文学的体认。有鉴于此,武汉大学中国宗教文学与宗教文献研究中心在北方文艺出版社的支持下邀请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一批中青年学者撰写12卷24册本《中国宗教文学史》。这部《中国宗教文学史》是国内第一部全面清理包括道教徒、佛教徒、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在内的宗教徒的文学创作通史,也是国内第一部兼含汉语、藏语、维吾尔语、蒙古语、西南少数民族语种在内的大中华宗教文学通史。经过5年的酝酿,在清理文献的基础上,课题组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理念、主要内容、写作体例等展开了认真思考,现发表一组笔谈,恳请各位学界前辈、同道多提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19.
引来的浪漫主义:重读郁达夫《沉沦》中的三篇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是引来的浪漫主义作品。其中的小说《沉沦》、《南迁》、《银灰色的死》包含大量的对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作家作品的引用。与一般五四作家引用西方文学不同,郁达夫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引证上,或认同西方作家并以此为榜样,而是把他喜爱的西方文学作品注入自己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中。虽然郁达夫没能把西方文学的文本放进他的小说后作进一步的创造性转化,从而为中国现代文学开出另一个现代主义写作传统,但是,他的这种史无前例的西方文学的文本引用,至今看来依然可圈可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通过对于弗莱《文学的疗效》、黄子平《病的隐喻与文学生产》及比彻等《医学院中理想主义命题》三篇文章的解读,找出其中有所关联的“文学与医学”的部分,并以“闯入者”的命题贯穿这一话题。本文试图说明:以文学治疗社会的现代性乌托邦进步理性,如何内倾为个人的信念并规范其行为,从而使理想化的个人成为秩序的闯入者,因之与社会现实环境形成尖锐对立。而个人的必然失败命运,亦即被视为个人的社会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