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价值虚无主义直接关涉人的生存根基。中国日益严重的价值虚无主义精神状况使马克思的批判显示出极为重要的当代意义。对于马克思哲学与价值虚无主义课题之间的关系,一种意见认为,马克思本身就是一位虚无主义者,另一种意见认为马克思致力于批判和克服虚无主义。国内学者认为,马克思哲学对于克服价值虚无主义不仅提供了思想资源,而且提出了克服和批判的方法和路径,但学者们对于马克思如何致力于批判和克服,却见仁见智。近十年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展示出丰富的有创见的理论成果、新的研究维度及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以及究竟以何种方式批判甚至颠倒了德国观念论?回顾西方观念论的发展历程可见,柏拉图的观念论源于苏格拉底之死所带来的政治现实,其并非仅是哲学形而上学,同时也是规范性的实践哲学。近代观念论以主体为轴心所实现的表象哲学的建构,凸显了观念论作为哲学形而上学的一维。这一维度在康德批判哲学对同一性原则的质疑中趋于瓦解,却在黑格尔包含着差异性的思辨逻辑体系中重新被建立起来,使得黑格尔的"现实"在其"合乎理性"的意义上最终不过就是一种"观念"。在将黑格尔思辨观念论做主观主义误读的基础上,马克思对其进行了彻底批判,去除了西方观念论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形而上学色彩,让哲学再次成为直面现实社会政治体制的一种思想建构,被理性所吞噬的"现实"由此获得拯救。因此,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并非对德国观念论的颠倒,而是对这一哲学形而上学之同一性原则的拆解。  相似文献   

3.
论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是一个牵涉到对这一哲学之基本性质及当代意义有以理解的重要问题。然而长期以来,对这一问题的解说在很大程度上被局限于近代形而上学的框架之内。论文力图表明的观点是:马克思哲学关于主体性问题之论域的开展,不仅以对黑格尔观念论的“翻转”为前提,而且以瓦解近代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为前提;这一基本建制的核心是“意识的内在性”,在此内在性中意识的存在特性通过主体性被规定。马克思哲学唯经由“对象性的活动”以洞穿意识的内在性,方始开启出主体性问题的全新境域———在这一境域中,才有可能来谈论“不是主体”的“主体性”,亦即完全不从属于意识之内在性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4.
哲学意义上的虚无主义主要指价值论和存在论上的虚无主义,尼采和海德格尔都将虚无主义的根源归结为传统形而上学.尼采从价值论视角理解虚无主义,认为虚无主义源于传统形而上学的虚构及其坍塌带来的最高价值的自行贬斥.海德格尔从存在论角度批判尼采以及传统形而上学,认为对存在的遗忘是虚无主义的根源.尼采主张以权力意志走出价值虚无主义的泥沼.同样从价值论理解虚无主义的列奥·施特劳斯主张回归古典政治哲学自然正当的形而上学作为克服价值虚无主义的方式.现代人精神生活面临的根本困境是价值虚无主义,随之而来的价值多元和价值相对主义表征社会价值失序境况,在以权力意志、自然正当等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价值原则和自由主义价值中立原则作为走出价值虚无主义的方案失败后,回归共同体、回归言说的公共生活是重建价值秩序根基、走出价值虚无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哲学与"绝对的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是当代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与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联系起来思考。我们认为,一种形而上学话语的哲学性质就在于它拘执于它所反对的东西的本质之中,所谓形而上学的命题反过来仍然是形而上学的命题。人们依循着形而上学的"颠倒"来制订其解释马克思哲学的方向,这是现代性之巨大镜像,它集中体现了作为形而上学之不变本质的部分结果。只有立足于"历史科学",突破形而上学或现代性视界,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之要义,也才能正确阐发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质。  相似文献   

6.
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关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对立的老问题,并且被恩格斯表述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这就是说,它是一个在存在论上的基本立场问题.但是,在西方近代存在论的形而上学方式中,由意识的内在性所建立的人的主体性,在根本上导致了脱离人的感性生存的抽象的意识与抽象的存在之间的对峙,后者实际上是被前者的内在性规定出来的,因此才产生了一个关于"自在之物"的难题.海德格尔认为,马克思是用"物质生产等于人的自身生产"来确立存在对于意识的优先性的,并且由于马克思的生产概念与黑格尔的生产概念没有原则区别,故而马克思仍在意识的内在性原理中.这表明他对马克思的哲学变革缺乏真正的了解.本文从马克思关于意识概念的存在论阐发入手,证明马克思的生产概念并非来自对黑格尔的生产概念的形而上学倒转,而是把物质生产理解为"勾连着"存在本身的人的对象性存在的自我实现.这正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思想的要义所在,它构成了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存在论批判.  相似文献   

7.
施米特在<政治的浪漫派>一书中认为,浪漫主义是对"抽象理性主义"的反叛.而他同时认为,马克思的专政思想分享着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形而上学基础.按照这一理解,似乎浪漫主义既是对理性主义的超越,同时也是对马克思哲学的超越.这种在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二元对立中理解马克思的专政思想,必然导致对马克思专政思想的误解.马克思哲学在"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意义上实现了对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双重超越.  相似文献   

8.
尼采把虚无主义的病根归结为形而上学,并试图通过基于强力意志的"重估一切价值"和"相同者的永恒轮回"来克服形而上学和虚无主义。海德格尔认为,尼采是"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他不仅是一位规定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家,而且建构了一种新的形而上学,即极端的主体性形而上学,所以,在尼采那里,虚无主义和形而上学不但没有被克服,反而得以完成。当然,关于尼采是否是"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还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
思辨哲学是一种文化,属于文明范畴。近两个世纪以来,黑格尔主义始终成为或冷或热的话题。无论当代哲学家是反叛黑格尔、憎恨黑格尔、面对黑格尔,还是回到黑格尔、喜爱黑格尔、走进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在场都不可能等同于解构了的逻各斯元素;黑格尔哲学中的活东西和死东西,绝非因阐释者的视域而变幻不定。黑格尔的幽灵,暗示着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哲学不会永远停留在旧的形而上学,而黑格尔哲学是新的形而上学。形而上学高于本体论。当代哲学拒斥形而上学,但不等于有根基的形而上学的退场。要去发现哲学思考过程的结果,就要揭去哲学思考过程中的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近代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勾勒,探讨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及一般哲学的批判。马克思的这一批判既能体现其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超越性,又能反观整个近代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及其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关联性,因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近代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勾勒,探讨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及一般哲学的批判.马克思的这一批判既能体现其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超越性,又能反观整个近代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及其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关联性,因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理论的分析和历史的追索,探讨了本体论或形而上学的本然意义。认为作为人类自然本性的形而上学乃是解决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追求的矛盾,确切地是说是对人的此在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问。把本体论或形而上学视为把握客观世界的理论是前康德近代哲学的话语,康德对独断论形而上学的批判就是为了拯救本然的形而上学。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马克思都是在这一意义上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但只有马克思在实践基础上才真正解决了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为人的价值和意义找到了现实的归宿,而最终扬弃了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的关系,是理解马克思哲学及其当代意义的重要问题。黑格尔哲学显然是一种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强调两者的连续性即意味着将马克思哲学也同样理解为一种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此种观点遮蔽了马克思在颠覆形而上学、批判现代性过程中所呈现的后现代性意蕴。正是在黑格尔哲学的断裂处,在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处,在现代性哲学的终结地,马克思开启了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它标志着现代性的终结和后现代性的开端。  相似文献   

14.
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扬弃"是"根本改造"而不是简单的"颠倒".阿尔都塞观点的合理性是一定程度上符合马克思思想的本质,启发人们深入思考马克思"扬弃"黑格尔辩证法的真正途径;片面性是完全否定了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联系、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辩证"扬弃".  相似文献   

15.
"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奠基性的地位和作用.但在海德格尔看来,马克思的"劳动观"是一种仍然没有摆脱黑格尔哲学的"关于劳动的新时代的形而上学".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劳动观的批评是错误的,其根源在于混淆了马克思劳动观和黑格尔劳动观之间的本质差别.通过详细辨析海氏误解马克思的根源,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马克思发动的哲学革命正蕴含在对黑格尔劳动对象化的批判和改造当中,它可以用"感性-对象性活动"这个概念得到概括的表达,从而正面回应了海德格尔的批评;二是通过辨析马克思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超越,可以看到在哲学的当代性上,马克思哲学和海德格尔哲学之间既相通又有差异,二者都可以参与到现代社会的批判性建构中来.  相似文献   

16.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将哲学批判与政治经济学论证相结合的著作,因此澄清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所处的哲学视域显得尤为重要。马克思在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来源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但从整体上看,马克思已经超越了他们。这有赖于马克思物质第一性原则和实践原则的萌芽。物质第一性原则打破了黑格尔思维内部不停息的旋转,但并不等同于形而上学的旧唯物主义;实践原则摒弃了费尔巴哈的直观,将自然地联系起来的人上升到了社会,将感性对象性理解为活动。在此意义上,不应将《手稿》贬低为“不成熟的作品”,而应当认为《手稿》是“马克思哲学的秘密和诞生地”。  相似文献   

17.
感性确定性是《精神现象学》的开端。马克思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那么黑格尔对“感性确定性”的辩证分析则是黑格尔哲学“开端的开端”和“秘密的秘密”。黑格尔对“感性确定性”的考察,以近代意识哲学的内在性为其隐性立场,用思维的辨证法清洗掉感性丰富性及其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这是黑格尔理性形而上学的根源。黑格尔哲学解体后哲学走向两个不同的发展路向,重新肯定感性在人的存在中的基础地位,是黑格尔哲学以后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尼采和海德格尔对虚无主义的理解都立足于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之上,这是二者的共同点,它首先把人们对虚无主义的流俗之见排除在外。但是,按照海德格的理解,尼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只是一种倒转而不是对柏拉图主义的一种克服。而任何对形而上学的倒转最后又稳稳当当地落到形而上学之中。之所以如此,就因为尼采对虚无主义的思考仍然是一种"价值之思",而任何"价值之思"都是以某种主体性形而上学为前提。由此出发,海氏给出了自己克服形而上学的"道路":"存在之思"。海德格尔以"存在之思"统摄尼采的"价值之思",这构成二者对虚无主义理解上的基本差异。海德格尔在存在之思的道路上作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其结果如何?作者给出了一个不同于国内研究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属于世界观理论的谱系,它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终结了传统的形而上学。把作为超感性世界的意识形态归结为感性世界只是马克思克服形而上学的第一步。回应海德格尔对马克思陷入虚无主义的批评,就要回答马克思和"感性世界与超感性世界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结构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不只是把超感性世界颠倒、归结为感性世界,而且是诉诸具体的作为感性活动的物质生产的二重性来克服虚无主义问题。感性活动作为感性世界和超感性世界的中介,起着"上通下达"的作用,表征着人的生存方式的二重性和矛盾性。因此,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正是通过具体的感性活动在感性世界和超感性世界之间保持了必要的张力,才避免了形而上学与虚无主义的厄运。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19世纪上半叶德国历史的“时序错误”出发,论述了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历史地位、理论贡献及其局限性。作者认为:青年黑格尔派哲学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社会问题赖以解决的理论形式,标志着作为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先导的哲学理论之最后完成;就其思想理论内容而言,它是一种主体性哲学,并代表了马克思哲学形成之前有关主体性研究的最高成就。但是,这一哲学仍然是滞留在抽象的主体性中,从而也就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契机。在此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是对青年黑格尔派主体性哲学所内合的两个极端的直接扬弃和综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