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现有的《诗经·国风》"桑意象"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利用文化生态理论来剖析"桑意象"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文化生态学为理论指导,试图揭示《诗经·国风》中"桑意象"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演变的历史动态过程,认为桑意象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轨迹是:桑树—桑女/女子—爱情/母亲—家园.从文化生态理论中关于人、环境和文化的互动交织关系角度,进一步探讨了桑意象演变的文化生态原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桑树崇拜、土地崇拜、生殖崇拜,另外"桑"与周代人口政策、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梧桐"作为常见的植物意象之一,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不仅具有久远的自然生命属性,而且还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属性和丰富的文学审美属性;白朴对"梧桐"意象的独特理解,使其在元杂剧《梧桐雨》中具有特殊而深厚的意蕴和作用,首先是渲染了李杨伤感凄苦的爱情,其次是对李杨不伦之恋的讽刺,最后是对人生世事无常的感叹。  相似文献   

3.
《诗经》婚恋诗涉及了约60种植物意象,以植物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为依据,可将《诗经》婚恋诗中的植物意象分为女性的象征、爱情的信物、婚恋的场所等三类。《诗经》中植物意象的使用并非是随意和偶然的,而是上古时期人们内在精神世界与外在自然世界在特定的文化基因和社会现实环境之上的融合,其基础和前提是植物物象的自然属性审美特质和社会属性审美潜质。  相似文献   

4.
《诗》之桑     
《诗经》中的"桑"具有多种意象,它所蕴含的比喻意义内容非常丰富。对《诗经》所有包含有"桑"这一意象的诗篇,即情爱诗和讽喻诗中"桑"的具体意象进行分析,认为"桑文化"不仅与女性化人文意象有关,还具有它独特的文学意义。《诗经》中这么多与桑有关的诗篇,表明"桑文化"是商周社会文化的一个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5.
西方影片《魂断蓝桥》是一部爱情经典剧作,但故事的最初发生地却是在东方。文章以"蓝桥"为考察对象,探讨了东方与西方之间,对应的不同文化意象、能指与所指。为此,对《魂断蓝桥》进行三重解读:(1)中国古代《魂断蓝桥》有两个版本,分别是春秋战国版本《蓝桥相会》和唐传奇版本《蓝桥记》。(2)从东方看西方,作为一种能指的翻译影片名,它的爱情悲剧主题和贞操观念、门第观念、为情殉身、才子佳人定式等却天然地指代了东方文化传统中爱的所指。(3)从西方到东方,两次改编成中国化的同名沪剧,是爱情母题在全面抗战和改革开放等语境下进一步的深入"所指"。最后总结认为:不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的蓝桥能指,蓝桥作为一个爱情的代名词和文化符号,如同一种文化定格,永久驻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它的"所指"就是不同语境下的同样的爱情悲剧和对应爱情的相同的价值观。这启示我们,对于爱情要坚守诺言和不离不弃。  相似文献   

6.
何其芳的散文集《画梦录》获得了国际国内的广泛赞誉,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画梦录》成功的原因:一是作者的散文观念决定了他的作品最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基本面貌;二是童话般的梦幻世界的制造,其所受西方童话和中国神话与传说的影响巨大;三是艺术制作手段高超,尤其是"意象经营"的"诗的营构"的手段,它迎合了中国人特有的品味细节、幽回曲折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7.
《四个四重奏》:"玫瑰园"多层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玫瑰园"是《四个四重奏》中的主体意象,它链接四个四重奏,又把每一个四重奏的各个乐章连为一体,给《四个四重奏》构成了一个以它为中心的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框架结构和整体意象;同时又体现了T.S.艾略特精神世界的最高境界,实现了宗教信仰的圆满宿愿,构建了多元宗教文化作支柱的"伊甸园"式的"天人合一"的完美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8.
何其芳取西方象征派诗歌精髓,融晚唐五代柔美凄艳诗风,追求真实,崇尚理想,执着"纯诗"理念。《预言》一诗借用传统爱情题材,运用独语对话方式,吟唱了一曲古老而又永恒的爱情母题。爱情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多具不可描述、不确定和不可穷尽及意象创造等特点。生活与青春、感伤与甜蜜、批判与揭露是其主旋律。诗作迥异之处是,爱无语而来,又无言而去,仅留下独语存在。爱情、青春、生命,在何其芳诗里意味无穷。  相似文献   

9.
杨洋 《南都学坛》2004,24(4):72-75
刘勰的《文心雕龙》处于中国古代意象说到意境说的转变过渡时期。《文心雕龙》是意象说的集大成者,《文心雕龙》意象说是中国古代文论第一个系统的理论学说。在《文心雕龙》中"意象"首次被运用于文艺美学领域,《文心雕龙》围绕着"意象"展开了一系列文艺美学上的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了大量相关的学术范畴,形成了自身的体系,如何营构融合审美意象,并完美地传达审美意象,是《文心雕龙》意象说的中心内容。  相似文献   

10.
边寿民《芦雁图》意象母题来源于张直躬的"芦雁图"和苏轼题张直躬"芦雁图"的诗,边寿民一枚"无人态"闲章便是出自苏轼《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中的"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这是分析边寿民《芦雁图》意象母题的依据,也是边寿民"无人态"意象母题的表达。边寿民《芦雁图》意象母题不同于"移民"画家朱耷"鱼鸟图"的有人态的意象母题。边寿民《芦雁图》和《芦雁诗》的整体意象母体,属于"无我之境"的意象主题,这也是中国人文绘画艺术的基本追求。  相似文献   

11.
阮籍《咏怀诗》的意象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阮籍《咏怀诗》“归趣难求”,是古代文学史上的千古难解之谜 ,研究者往往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文化思潮来探求这个“谜底”。而本文则从《咏怀诗》文本出发 ,结合中国古代的意象理论 ,分析《咏怀诗》意象世界的内容种类和意象组接方式 ,并指出阮籍诗歌意象世界的独特审美特征——隐秀之美。本文认为 ,丰富奇幻 ,多姿多彩的意象世界是《咏怀诗》“百代之下 ,难以情测”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弧线》是朦胧诗的代表作之一,其意象具有朦胧诗典型的多义的特征,具有深厚的内涵。作品的主题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作者认为人生应具有"圆通"的处世态度,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作者对人生"懦弱"态度的批判。跳跃性的意象看似没有关联,实际上却是动物、植物、人类社会、物质世界的高度概括。在今天诗歌创作脆弱的时代,《弧线》不朽的艺术张力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比较美学的方法对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的梦幻美作了比较研究。一、情感、性心理的压抑是“两梦”的罗辑起点。情感、性心理的压抑,性格在其自身的命运规定中所遭受的感性世界的压抑感和苦闷感在现实世界中无法排遣,它们就转换到一个替代现实的世界——梦幻。艺术家也被压抑的情感所迫使,转向梦幻境界去表现他的心绪、欲望。被压抑的心理成为他艺术的动力和张力。二、个体意识的觉醒和对传统礼教的抗争是“两梦”的审美追求。汤显祖以写梦的方式描写杜丽娘、柳梦梅生死相恋的爱情过程,展现个体意识的觉醒和对传统礼教的抗争,歌颂追求自由幸福的叛逆精神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意识。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也是以情爱为表现内容,以梦幻的艺术方式描绘青年男女对传统礼教的反抗和他们个体意识觉醒,肯定了他们情感世界的合理性。三、悲喜剧的和谐统一是“两梦”的完善结局。两部作品的开头部分似乎都给人压抑、紧张感,这种开端的故作悲剧的技巧,其意正是为了衬映喜剧的结局,使剧作构成悲喜剧的和谐统一,使喜剧占有主要地位,让有情人终成眷属,给欣赏者以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4.
杜兰朵既是东方意象也是世界意象,众多名家均尝试过自己的艺术阐释和再创造。布莱希特驾轻就熟地游走于东西方文化,魏明伦以民族文化特色回应世界文化。在这同名戏剧《杜兰朵》又相同意象的演绎中,布莱希特和魏明伦趟出迥然不同的艺术和思想的路子,凸现两者之间最本质的戏剧终极理念——魏明伦借《杜兰朵》回溯中国戏剧之源,而布莱希特则从戏剧文本探索人的最深层本能特征。  相似文献   

15.
易卜生后期象征剧《海上夫人》,建构了以"花园""山坡""大海"与"挪威"为中心的四种地理意象群落,是剧作家对亲情、爱情、自由、生命、生态以及人类命运等问题的思考,具有独到而深刻的审美内涵。四者以"花园"作为中心,一圈一圈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广阔,意境也越来越高远,形成一幅完整的圆形地理结构图。《海上夫人》整体艺术特征的"圆形结构",不仅使剧作以某种地理意象为中心而形成了地理意象群落,重重叠加而形成圆形的艺术图式,同时也使剧作家圆润的艺术想象与艺术构思方式由此得到完整体现。以上各方面共同构成《海上夫人》艺术存在的基本内容,让它拥有了圆满而完美的地理艺术之图景。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学中的"火"意象是一个充满了诗意想象的文化意象和生命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生命精神。一方面,它是宇宙元素和生命能量的象征;另一方面,它是爱情的象征。从文化内涵和生命精神的角度研究中国文学中的"火"意象,是为摆脱当今文学研究中技术化和实证化弊端的一个努力。  相似文献   

17.
以佛教、道教为主的宗教,既在思想观念上影响着曹雪芹、高鹗的创作,同时也对《红楼梦》的想象世界及叙事方式产生着深刻影响。《红楼梦》的梦幻叙事方式,与宗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诗富于声"是《诗经》的重要艺术特征.《诗经》音响的形态有自然之声、生活之声、音乐之声;其音响意象由于"比兴"手法而具有怀人、相会、求偶、礼贤、出嫁、归宁等话语蕴藉.《诗经》的繁复音响肇端于西周春秋时代隆盛的礼乐文化和人们表现生命体验时的模仿冲动,其音响赋予了《诗经》绘形绘声的意象美、时空合一的动态美、复沓回环的节奏美.  相似文献   

19.
《沈园》(二首)是南宋诗人陆游最著名的爱情诗之一,是他对自己年轻时爱情岁月的文学回忆,寄托着对妻子唐琬的真挚情意。在《沈园》(二首)中,陆游通过多重的文学意象构建起自己心中的"沈园",将其升华为古典文学中经典的爱情境域。陆游笔下的"沈园"由三种文学意象相互交融而营构,即"时间"的沈园、"空间"的沈园和"诗意"的沈园,而"诗意"的沈园是陆游所建构的"沈园"这一爱情境域的灵魂。  相似文献   

20.
《午夜之子》中有多种殖民文化意象无不与当时印度所处的历史与文化,经济与政治,民族与宗教等境况息息相关。拉什迪在他一生的创作中反对极端的民族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在《午夜之子》中各种殖民文化意象隐喻的运用也体现了他希望世界各个民族和平共处,各种文化之间能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