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东洋”、“西洋”的概念变化中 ,来比较中日两国在吸收“西洋文明”中所采取的“中体西用”、“文明开化”的方针和过程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早年游学欧美,于中学亦颇有心得,从而形成独特的文明观。孙中山的进化思想体系并不是单线的,而是多线循环并进的。这是他文明观的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他对物质文明和心性(精神)文明的区分。这种文明的二分法往往与东方和西方的对立联系在一起。近百年来,中国不仅在物质文明方面远远落后于欧洲,而且现实道德水准、政治情形也落后于欧美文明国家。孙中山将中国文明不进步的原因归结于“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学说的错误,为了再造中华文明,就必须打破这一成说,建立“知难行易”说。“知难行易”是孙中山再造中华文明的总方针,在具体方法上,则不外乎恢复旧有的中华文明传统和吸取先进的西洋文明的长处两条途径。  相似文献   

3.
虽然西方音乐史的研究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中国学者并没有走出“中国人如何研究西方人的音乐历史”这一问题的疑扰;尽管被疑扰着,中国学者却在不断的反诘中,继续前进,使得西方音乐史的研究领域逐步细化,研究方法日益多元化,研究视角不断趋向多维化。可是这种趋势的问题又何在呢本文就这种发展趋势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西方人的音乐史在中国称之为“西方音乐史”(西方人的音乐,在传入之初多称之为“西洋音乐”,后改称为“西方音乐”),是为了区别“中国音乐史”而被赋予的特定称谓。其实,早在16世纪西方音乐就已登陆中国大陆(16世纪葡萄牙人定居澳门,带来了西方的音乐和乐器),并通过教会在中国传播开来。然而,中国人对西方音乐的研究则开始于20世纪初期,一些致力于西方音乐的学者编印出版了第一批中国人写作的介绍西方音乐的史书著文,如萧友梅的《近世西洋音乐史纲》(1920-1923)、王光祈的《欧洲音乐进化论》(1924)、俞寄凡的《西洋音乐小史》(1927)、黄自的《西洋音乐进化史鸟瞰》(1930)、王光祈的《西洋音乐史纲要》(1937)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光祈先生(他本人曾留学德国),作为中国音乐学的开山前辈,他对西方音乐史在中国的...  相似文献   

4.
刘尧汉先生在《中国文明源头新探——道家与彝族虎宇宙观》一书(以下简称《新探》)的《引论》中一开头就说:“我这本小册子,旨在……论述中外学术界前所未知、前所未论的中国文明的源头。”《引论》在历述古今中外众多学者如闻一多、周士一、潘启明和莱布尼兹、李约瑟等人均未弄清楚中国文明源头究竟在何处之“谜”后写道:  相似文献   

5.
我自小就是哥哥的“跟屁虫”。哥哥每次考试都能拿第一,而我就像自己拿了第一那样的高兴,见人就说:“我哥哥可厉害了,考试总是第一!”那种喜悦是没有人能够体会的。一次父亲对我说:“又不是你考试第一,你高兴什么?记住,不要拿别人的东西来炫耀自己!”于是我记住了第一句关于“炫耀”的话——不要拿别人的东西来炫耀自己。  相似文献   

6.
英语专业的人文困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改革开放、融入全球化的历程,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当时国人不得不求助于西方的科学技术来挽救和振兴中华文明.随着西方列强的殖民入侵和洋务运动的兴起,英语教育在我国逐渐发展.1917年当时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的前身)开办英语专修科,1921年扩建为西洋文学系.这或许是英语在刚刚崭露头角的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中最早的体制化尝试.随着半殖民化进程的发展和英美影响力的增强,英语逐渐替代了德语和法语,成为学习西方民主思想、政治制度与科学技术的主要媒介.新中国成立后,俄语在50年代取代了英语的主导地位,英语和其他外语在六七十年代几乎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7.
在拉丁语中,用来表示英语“Other”一词的是“alter”。就alter本身而言,它在英语里具有become different or making something other”的涵义。汉语可译为“改变”。例如: Iwant to alter the original plan. (我想改变原计划。) 要改变原计划,就得提出其它的想法(other ideas),其它的意见(other opinions)和其它的建议(other suggestions)等。换句话说就得对原计划作出较大的“更改”(alteration)。 “Alteration”一词是“alter”的名词形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朝鲜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共同开拓了东方文明。北京大学张政烺教授等著《五千年来的中朝友谊关系》一书指出:“我们今日要了解西洋古文明,不能忽略了地中海沿海的任何地方,同样的,我们要了解古代东方的文明,就不能不看重朝鲜古文化。  相似文献   

9.
反语,是一种很有表现力的修辞手段。但在中学修辞教学中,反语的界域模糊,误判层出,则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误把讽刺当反语 (1) 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破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友邦惊诧”论》) 《中学语文教学》1988年第3期《<“友邦惊诧”论>教学设计》中说:“‘秩序’和‘文明’用的是反语修辞方法,‘秩序’等于‘反动统治’,‘文明’等于‘野蛮’。”按:反语通常叫作说反话,它应有表里两层完全相反的意思,它要求读者(听者)必须从字面意义的反面去理解。拿这个定义来衡量,可知“秩序”和“文明”均非反语:“秩序”是“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现代汉语词典》),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无法同“反动统治”构成反义关系;“文明”虽与“野蛮”是一对反义词,但我们却不能将“文明”理  相似文献   

10.
通常的语法书对双宾句进行分析时,常常指出能带双宾的动词类型,其中往往包括“拿’之类的词。这似可商榷。例如《现代汉语讲义》(中央电大)中例举“弟弟拿哥哥一支笔”。认为“哥哥”为近宾,“一支笔”为远宾。我以为欠妥。“一支笔”无疑是“拿”的宾语,但哥哥并不是。拿这动词并未涉及“哥哥”,“哥哥”并未被“拿”。若问:“弟弟拿什么?”能回答“一支笔”。若问:“弟弟拿谁”,则此问不成立。可以问“弟弟拿谁的?”回答:“哥哥的。”这个的字词  相似文献   

11.
文化软实力与“中国英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及中国外语学界对“中国英语”的研究现状,从分析语言与文化关系入手,探讨“中国英语”和文化软实力之间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辩证关系。“中国英语”有益于传播中国文化,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国的英语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2.
中国英语是反映了中国人思想、文化以及思维方式,又能为外国人所理解的标准英语的变体。中国领导人贺词格式较为固定,且带有中国特有的文化色彩,难以用地道的英语表达,故常使用中国英语。领导人致辞中的中国英语在对外宣传中发挥着传播中国文化内涵、解释中国术语以增进国际理解、提升软实力,抵制“中国威胁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英语的特征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英语(Ch ina Eng lish)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英语在国际化过程中与中国特有语言文化接触融合的结果。中国英语研究已有20多年历史,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与研究价值。文章介绍了目前中国英语的现状,通过实例分析了中国英语的构成形式和特征,并指出了中国英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调查了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民族认同状况,英语学习对民族认同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调查表明:总体上,中国英语学习者母语认同较高,但比以往下降了很多.同时,中国学生主要是在社会文化层面上对中国文化认同较低,其次才是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这一结果与英语教学内容、学习动机和学习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5.
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我国的国情,探索一条口语教学改革之路,是我国当前口语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英语教学工作者应贯通中西,糅合中西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服务。  相似文献   

16.
中国英语是规范的英语,是国际英语的组成部分.其宗旨是使用规范的英语来描述中华文化和社会,以使之易于国际读者理解,促进东西文化的沟通、理解和合作.而要使中国英语建立自己的地位,就要在英语教学中的中美文化的比例做出调整,走出对文化教学上的误区,遵守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17.
时政术语英语翻译时要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用法,用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来翻译。根据其不同内容、不同用法可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或翻译方法,尽量避免中式英语,让译文更接近“信、达、雅”的境界,从而使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相似文献   

18.
中国英语的表现层面及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中国英语是中国人在其特定环境下进行语言交际所使用的一种英语变体。中国英语在语言各个层面均表现出其独有的特征。本文试就在语音、词汇、句式及语篇层面上对中国英语所表现出的特征进行分析与描述。  相似文献   

19.
中英英语教育制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和测试方法出发对中英英语教育制度 ,特别是中国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公共英语教学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 ,得出结论 :中国英语教学虽适于国情、适于英语学习者 ,然而作者所作之差异比较仍对中国未来英语教学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英语的迅速国际化必然产生各种带有不同地域和文化特征的英语变体,作为在中国的一种变体,中国英语是英语和中国文化接触、融合的产物。中国英语词汇层面特征最为明显,主要体现在汉语借词上。依据从《牛津英语词典》中收集的汉语借词,通过分析这些词语的借入时间、借入途径和构成方式,探讨了中国英语词汇层面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汉语借词所代表的客观事物是中国特有的,这些词汇不但丰富了英语的表达方式,也把我国特有的社会文化带给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