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时代精神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康有为、梁启超诗词作品中的士不遇主题既沿革了传统士不遇主题的基本审美特征,呈现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又接受了近代思潮的影响,发生新的变化并表现典型的近代特性,展现了为己而歌、顽强抗争及张扬人文意识、启蒙精神等独特的审美追求与意境创造,代表了士不遇主题之审美特征由传统向近代的递嬗.  相似文献   

2.
中西自然审美长期处于不自觉状态,有审美而无批评。当代自然审美需要通过自觉建立自然审美批评话语体系而实现自觉,提倡与引导恰当的自然审美,避免传统自然审美诸多弊端。自然审美批评话语体系当包括以下内容:客观性之自然审美原则,物相、物性、物史与物功之自然美内涵系统,从观物到格物之自然审美方法,以及自然探究与自然德性之自然审美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3.
作为近代著名音乐教育家的曾志忞,本该十分注重音乐自身的审美功能及其审美本质,但他却格外强调音乐教育的社会功用,而将作为音乐艺术审美性质中要素之一的娱乐性视为“治身之末”,甚至有时还流露出些微否定倾向,在音乐审美属性与社会功用关系问题上,明显表现出了一种矛盾性。其音乐教育思想的这一矛盾性,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思想精粹主要包括: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和善之美、和合之美等和谐思维。“中和之美”是中华民族最高审美标准;“协调之美”是贯穿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始终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善之美”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思维方式;“和合之美”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观。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电影艺术初创期上海影像美学内涵视听化为上海的政治影像、都市形象、女性形象等,都充分体现出上海影像与海派文化随社会历史的变迁,不断实现着有机的审美“耦合”。中国电影初创期上海影像的政治影像美学内涵萌芽视听实现为上海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地和中国近代民族独立思想策源地。其近代都市形象美学内涵视听实现为上海影像中“罪恶”之都的符号化表达——帮会和现代都市景观显现。其女性形象美学内涵视听实现为电影中的都市娼妓和都市新女性。  相似文献   

6.
晚清民初小说作为当时的文学主流形态,强化着读者的情感愉悦程度,近代文化语境的变迁和小说报人面向读者的种种办刊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小说审美功能的作用天地。晚清民初小说家对玉陨珠沉悲情的当场刻画,改写了传统的审美习惯,强化了国人正视社会悲凉之雾、真面惨淡人生的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当代文学批评的语境入手,提出审美批评的缺乏与东方诗学的缺席问题,认为必须从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中寻求“审美之维”,建立一种审美的比较诗学新话语。通过对中国传统批评的“兴方式”的分析和对现代审美批评的重新发掘,结合对西方诗学的重新观照,论述了审美的比较诗学话语建设的可能性、现实性和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艺精神里有"沉郁"的文学艺术风格,近代画家黄宾虹在山水画中发展了这一艺术风格,创造出"浑厚华滋"的新的"浓郁美"美感,李可染、贾又福继续拓展着山水画"浓郁美"的内涵.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审美风尚开始转向金戈铁马式的雄浑悲壮的阳刚之美.  相似文献   

9.
当代大学校园充斥了大众文化的种种审美现象,传统的通过书面文字进入审美之境的情形,已经被各种媒体的"界面互动"所代替。在这种时代特色的大众文化审美氛围中,教育工作者需要以时代的风格、马克思主义的审美文化特色、人文品味的审美价值追求,使大学生逐渐自觉到审美追求与人的成长的同一性内涵,即二者最终都具有实现人的自由性和创造性的超越价值。  相似文献   

10.
日本中世纪发展起来的独具特色的艺道文化代表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日本深刻的文化精神和独特的审美内涵,兼备文武之道的日本围棋就是其中最具代表的文化之一。日本作为围棋的第二故乡,从中国接受围棋,又将其发扬光大,使其带有日本文化的鲜明特色及美学内涵。日本的棋道文化将传统与现代加以融合形成的家元之制,对佛禅的吸收纳入显示出的禅意禅趣之境,精神与审美的提炼彰显的风雅之美,充分显示了日本艺道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1.
"味"是中华传统艺术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审美范畴,然其并非一开始就直指人的精神审美之思,它基于"饮食之味"的感官体验以及"哲学之味"的形而上学转变,最终走向美学的"审美之味"。"味"的艺术美学内涵既体现为丰富多义、绵延不绝的诸种滋味,又体现为静心忘我的咀嚼过程,并通过余味、淡味、体味等"家族相似"之语,凸显了其通向无限、平淡的审美旨趣和静悟的审美践行,表现为以有限达无限、化浓烈为平淡、虚心以悟道等审美特征。"味"这一艺术美学范畴,对当代中国以及全球社会精神生活依然富有积极的阐释力和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12.
崇高是近代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范畴,康德在他的哲学美学体系中完善了崇高的内涵.康德认为崇高在于主体内心的道德情感,把崇高的审美判断建立在一个"人之为人"的尺度,为审美超越和审美自由的实现奠定了哲学基础.崇高体验中痛感到快感的转化过程,也是人生境界提升的过程.我们只有理解了"痛感"的实质,才能寻找到超越痛苦的力量,体会到真正的审美快感.康德的崇高论对于现代美学的发展和超越现代文明的困境都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审美中心主义在西方传统审美文化中长期占据主流地位,至19世纪中后期审丑文化在西方才开始真正崛起。审丑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则一直具有重要地位。崛起于中国当代的审丑文化更自具独特价值内涵,因其关涉现实的基本审美态度和行为,对之进行价值学分析便很有必要。审丑文化的积极价值有:情感解放功能、严肃的政治学内涵、对传统审美文化专制性的反抗和对当代资本美学运作方式的凸显。审丑文化消极价值一是它会严重消解丑自身所蕴含的悲剧特质,二是过于强调审丑会阻碍人精神境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古代文论诗性与功利性的契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态的诗性化与内涵的功利主义相结合是中国古代文论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以人类原始思维和中国传统哲学建构为切入点,从自然审美与伦理判断的先天亲和性、人类早期艺术的功利主义本质、轴心时代诗性传统在中国文化中的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用事与审美的统一等层次来寻找古代文论诗性与功利性相契合之民族特色的心理和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的美学转向使得"艺术审美经验"一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当前国内学术界热烈展开的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的边界"等问题的讨论也无不涉及到对"艺术审美经验"这一概念的理解.因此总结历史的经验、综合各派的观点,从理论上澄清"艺术审美经验"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应该是很有现实针对性."艺术审美经验"这一概念包括外延和内涵两方面的意义.从外延方面看,艺术审美经验的能指范围是不断拓展的,但不能突破"艺术"和"审美"所界定的底线.从内涵方面看,艺术审美经验的所指意义不只是它固有的美学内涵,还应该包括哲学内涵、心理内涵和人文内涵等多重内容.  相似文献   

16.
试论近代农民的审美情绪康大寿近代农民的审美情绪,是指近代农民这一社会群体在对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进行审美观照时所具有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所反映的是近代农民所普遍带有的一种社会审美心理。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交融,中国几千年来传统农业...  相似文献   

17.
史德观作为传统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出现较早,自春秋战国至清代中期历代史家围绕这一问题都曾进行过讨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明确提出"史德"这一概念并将其赋予"心术""敬恕"等内涵。近代以来,梁启超、刘咸炘、柳诒徵等学者对于章学诚的史德观各有阐说,展现了在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这一大背景下,受治学取向差异之影响的学人对于传统史学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18.
邳州农民画的语言样式具有中华民族深厚的民间传统文化内涵,可贵地为我们展示和阐释了民间的造型艺术及其象征审美空间,把传统民情风俗和内涵以图形的方式凝固为视觉形态.既有美化生活、传递信息的实用功能,又有表现精神需要、情感需要的审美意义.以“审美”为核心,论述了邳州农民画的象征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9.
钱锺书依托西方近代以来文学本位的观念,构建起其有异于中国传统诗学精神的诗歌评价标准。藉此标准,钱锺书对以宋诗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诗歌的评价呈现出与传统不同的阐释路径,但现代诗学观念给他提供新的评判可能的同时,却也因此观念无视诗之"背境"、固守文本而不及历史,而有损其阐释实践的有效性。钱锺书诗学观念的反历史气质,使之重构了传统诗、史关系,他将历史置诸文学视域内进行观察,历史因之被赋予审美的特质而失其所是。这种近乎审美本质主义的做法,使得钱锺书对围绕在诗、史关系周边的传统诗学观念发生了误解、无视乃至反动。  相似文献   

20.
"重商"是研讨晚清社会转型的一个关键词,它不应放在现代语境中来理解,以传统之"商"来"格义"近代经济社会的新事物赋予晚清"重商"思想以丰富的"政治经济学"内涵,其中包含着重商—重工、观念—制度、单维—系统的演进逻辑,尝试从结构性制约探寻富强之道开出了中国经济思想的近代面向。重商思想试图推动晚清经济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但封建体制的顽固性未使清政府适时通过主动的制度转换来协调社会转型,近代工商业社会的发育和转变,未能跨出划时代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