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相互依赖而又相互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纵深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树立以人的发展为原则的科学发展观。在世界观上从“人类中心主义”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在价值观上摆脱“GDP中心主义”的惯性运作,向“以人的发展”为导向的理念转变。  相似文献   

2.
财产性收入的增加,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为从"按劳分配"观向"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观的转变,肯定了财产性收入的合理性;从"以物为本"财富观向"以人为本"财富观转变,肯定财富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积极意义;从重义轻利向义利并重转变,肯定时物质利益追求的正当合理性.这些变化正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若对此进行积极引导,就能防止其负向变化的消极影响,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经济社会的发展比以往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知识经济正改变着人类社会产业结构和社会经济增长方式。与社会经济建设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知识经济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必须进行改革,实现五个转变:一是把“专才”教育转变为“通才”教育;二是实现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要把传授知识的模式转变为一种创新教育的模式;四是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新体制;五是把教学模式转变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模式,把教育过程变为一个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模式”在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中国式失衡”,因而需要研究其完善问题。笔者主张从三方面进行完善:一是发展战略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二是发展理念从“利益独占”转向“利益分享”;三是发展方式从以GDP为中心转向“分享型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摘要]资源开发利用连接起了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自然灾害,资源开发方式的选择必须兼顾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平衡。对于欠发达地区开发来说,资源利用是必行且几乎唯一可行的发展路径。在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不同发展程度的地区之间应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和实现途径,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本质上是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作为我国重要的资源富集区、十二五规划中的能源基地和资源深加工基地,西部地区加快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必须实施综合化开发、产业化开发、有偿化开发,实现在认识上从传统的资源价值观向资源财富观转变,指导理论上从输出基础理论向资源基础理论转变,产业导向上从资源开发向“资源有偿服务”转变。  相似文献   

6.
建设生态文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关系。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具有多重的视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必须要按着生态文明的原则和方向发展。把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命题,不仅可以弥补过去“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单项研究之不足,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从理论、实践和对策三个方面展开,其研究成果对理论的构建和实践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突破作用。  相似文献   

7.
当前的“六新大宁德”建设、“海洋强市”建设、“生态市”建设和闽东海洋资源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加快闽东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而加快转变是必要的;同时,与闽东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关的政策规章的陆续出台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初步形成、科技条件的基本具备、资金支持的增加和其他相关保障条件的初步具备,都体现出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一定阶段后面临的重大挑战和机遇。围绕“经济发展方式为什么转变、怎样转变、转变的难点在哪里”3个核心问题,对学术界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综述,得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研究框架,并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未来理论研究进行展望,提出几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以“解释世界”为目的的本体论哲学和认识论哲学,而是以“改变世界”、缔造新社会为宗旨的社会论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以“物”为本的唯“物”主义哲学,而是继承了近代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传统的人民主义哲学。和谐哲学是适应社会生活变化和时代主题转换,自觉转变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的产物。构建和谐社会须扬弃斗争哲学,倡导和谐哲学。  相似文献   

10.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对以前那些不利于或不适应科学发展的思维方式进行变革,确立正确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即实现由片面思维向整体思维的转变;由线性思维向非线性思维的转变;由静态思维向动态思维的转变;由孤立思维向关联思维的转变;‘由物本思维向人本思维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充分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的中国共产党在财富发展上先后经历了从强调“先富”逻辑—倡导“市场财富”——尝试践行“共富”的演进历程.本文认为,这些带有阶段性特色的财富观的演进历程,客观上顺应了中国经济体制内在矛盾发展:即从计划经济体制——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并历史地促进了改革开放以来“具有国富特质的财富动力机制的开启——-从国富导向民富——开启贯通国富民富的历史甬道”这一财富发展进程,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自觉把握现代社会财富发展进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品质.  相似文献   

12.
经济发展意味着财富增多,所以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必须确立适合科学发展的财富概念。适合科学发展观的财富定义,要为研究如何为我国最广大人民带来发展和富裕服务。因此,需要用“人力财富”的概念取代西方经济学的“人力资本”概念;需要突破西方经济学仅从个人主观评价和市场交易角度说明财富的各种物质财富概念;需要破除西方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永恒不变、最有效率的制度财富概念。  相似文献   

13.
西部大开发是由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所规定的,是党和政府执政的责任。西部的落后是全国经济格局大变动的结果,西部开发并不以牺牲东部利益为前提,而是基于缩小东西部差距,促进全社会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要坚持走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创新道路。  相似文献   

14.
改革以前中国社会的资源配置呈现低质均等的平均主义特点。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市场机制的导入、社会结构的分化都逐步改变了以前的资源配置方式,刺激了中国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而社会转型的急剧性则对其产生了更为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向核心城市极化的趋势,在全国形成了三大经济核心,而各省级区域也围绕着“首位城市”极化。经济极化在中西部民族省区,体现得更明显。但中西部民族省区因为远离国家经济核心,无法有效分享国家经济核心发展红利,而在本区域经济极化的过程中,人口、资源、财富向核心城市集聚的步伐不一,导致本来就比较大的民族间发展差距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为此,各地应在顺应经济极化趋势的情况下,改变发展思路,加大引导少数民族劳动者向核心城市转移,探寻跨区域土地、人口、财政等协同分配,避免核心城市在虹吸周边地区资源、财富的同时,却排斥周边人口,以人均的发展均衡代替片面的区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6.
简要阐释现代公共财政为实现和谐社会伟大目标而应该发挥的基本作用。文章指出,和谐社会的标志就是人们能够在资源高效配置、财富公平分配和最佳宏观经济规模这三个相对独立且又相互联系的社会目标间找到长期平衡。对此,经济社会只有要求政府在现代公共财政框架下,针对传统经济增长、财富分配模式的主要弊端,转而推行体现“天人合一”理念的,兼顾“平等”、“效率”原则的长期公共政策,才能实现这种平衡。文章还指出,西方国家曾经经历的“倒U曲线型”发展模式并不适合于现在的我国。该模式典型特征是“先发展,再治理”,以及在该发展模式影响下,政府总是倾向于以倒U曲线的下降部分来辩解现行政策选择的正确性。考虑到“倒U曲线型”发展模式给社会经济生活造成的巨大成本,古老东方国家信奉的“天人合一”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再次表现出不朽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从“人本”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以生活价值论为基础的新财富观。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出发,以生活价值论的观点对财富、价值等经济学核心概念进行了解读。认为:生活即是存在本身,生活是理解经济现象的原点,虚拟价值是生活对象化产物的命题体现了“本质、现象、过程”和“体、相、用”的统一;广义虚拟经济的出现不是人的异化,而是人类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树立新的生产、消费、生活观,改变“先生产、后生活”的观念,寓财富创造于生活过程,实现和谐的经济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提升福建农产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在于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创造相同的财富甚至更多的财富,最大限度地利用回收各种废弃物。这要求彻底转变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即由"直线形"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循环经济增长模式。论文针对福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循环经济模式促进福建农产品加工业价值增值的作用,最后提出采用发展循环经济提升福建农产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加强农村财富伦理建设是农村稳定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农民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由于没有经历过启蒙运动和比较完整的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等原因,中国农村还没有形成能够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财富伦理。加强农村财富伦理建设必须认清农村财富伦理建设的认知、情感、信仰、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等特殊环境,消除认识上的误区;必须从理论宣传、制度架构、社会生活引导三个层次上构建新型财富伦理的着力点,培育新型财富伦理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正向我们迫近,并将影响河南省经济的发展。针对河南省的经济发展趋势,讨论了知识经济的内涵及演绎进程,分析了知识经济将对河南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最后,确定了相应的战略取向,提出了发展知识经济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