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里,作者是要吐露他二十几年对于一个不合理制度的“积愤”,替一代人伸冤,是要控诉那吃人的封建制度。这种强烈的情感像激流一样,在全部作品中奔流着。巴金先生抒发这种情感时,使用的是独具特色的巴金式的语言,而巴金式的语言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就是比拟手法的娴熟运用。  相似文献   

2.
巴金:凡人悲剧三重奏吕汉东具有强烈现代忧患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巴金,把他从黑暗社会和痛苦人生中所感受到的忧郁性情感对象化,为我们贡献了一系列悲剧作品。在他的凡人悲剧系列作品中,从反封建的总主题出发,塑造了周如水、高觉新、汪文宣等好到无用者的悲剧形象;...  相似文献   

3.
血风腥雨的年代,走出了一代呼风唤雨的时代巨人;苦难深重的民族,孕育出璀灿夺目的文学明珠。巴金就是带着赤诚与执着,从30年代走到今天。他蘸着自己的血和泪写作,把切骨的痛苦溶进自已的作品中,向不平的世界叫出灵魂的呼号。 在巴金的每一部作品中,我们都会感到那血的奔腾、泪的流淌、心的颤动。巴金在《灵魂的呼号》中写道,“我的生活是一个苦痛的挣扎,我的作品也是的。” 多少年来,巴金一直被痛苦所围困,这痛苦是时代的苦难,是民族的悲哀,巴金的创作深深  相似文献   

4.
文章立足于巴金的整个创作历程,从众多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特征和情感基调等方面,论述了巴金代表作《家》在其一生创作中的重要地位。文章认为,《家》是巴金文学创作的总纲,其他作品是在不同层次和方面扩展和深化着《家》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5.
巴金与《英雄儿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金在1949年后的心态和创作有很大的变化,他开始感到自己和解放区作家之间的差距,于是努力向主流意识形态靠拢,但因此带来了他大部分作品的概念化倾向.<团圆>被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之后,从人物设计到主题意蕴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虽说王成的塑造是成功的,但与小说相比显得更加概念化,同时也大大压抑了小说中开拓的情感和伦理空间.  相似文献   

6.
唐宋元 《社区》2008,(23):4-5
一个人一生读什么书,往往是他生命轨迹和思想轨迹的反映。作家巴金的读书生活更是如此。巴金一生著书,一生读书,著与读,几乎融为一体。而读先于著,大致可以从他读书的过程看出他思想演变的过程,著作则是其丰硕的结果。对于巴金来说,读书的过程就是思索的过程,思索生活和认识生活的过程。读与思,让巴金的思想得以发展,情感得以升华。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读书成就了巴金。  相似文献   

7.
一九三一年四月上旬,巴金从朋友火雪明处得知上海《时报》文艺版编辑吴灵园约他写连载小说,每天发表一千字。这时恰值巴金有一部已构思三年的长篇腹稿,就即刻答应了编者的要求。这部已被“孕育了三年”①的作品,是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各类成员在时代激流的奔腾之中,或被冲昏——无所事事地活着,或被冲垮——势不可阻地朽去,或被冲醒——勇往直前地奋进,因此便将作品定名为《激流》。巴金首先写了《引  相似文献   

8.
巴金曾说他解放前创作的全部作品里,唯一的英雄人物就是高觉慧。这段话表明了高觉慧在巴金解放前全部作品中的地位以及他对这个人物的态度。巴金在《家》的创作过程中,是满怀着希望和理想的。“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作自己的道路。”这种理想和希望的寄托就是作品里以高觉慧为代表的新生的民主主义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文学到十九世纪,达到高度的繁荣,但是对于俄罗斯文学,同时代的中国文学的反应却十分冷淡,到本世纪,才出现中俄文学之交.正如鲁迅所说:“那时就知道了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因为从那里面,看见了被压迫者的善良的灵魂、的酸辛、的挣扎;还和四十年代的作品一同烧起希望,和六十年代的作品一同感到悲哀.我们岂不知道那时的大俄罗斯帝国也正在侵略中国,然而从文学里明白了一件大事,是世界上有两种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祝中俄文字之交》)以批判现实主义为主流的俄罗斯文学,它是上世纪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家们虽然大多数不具备阶级意识,但  相似文献   

10.
巴金的根本价值何在? 本文首先以此为前提——巴金的人格力量比他的文学成就本身更伟大。这一结论也许有些莽撞。但我们相信自己长期读解巴金的共同感悟。我们也是由偏爱巴金的文学而走近巴金的。但随着与巴金距离的缩短,亦随着将巴金与其他现代著名文学家的横向比较,我们愈来愈发现,在衡量新文学作品价值的许多重要方面(如作品的社会历史容量、文体形式的创造、艺术精神的现代性程  相似文献   

11.
巴金自三十年代初开始创作,接连发表了《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等十多部作品,显示了卓越的才华。他的作品受到广大青年读者的喜爱,起了积极的作用,这使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但“四人帮”的走卒们竟以巴金早年曾受过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为借口,生拉硬扯,无限上纲,诬指巴金为“无产阶级专政的死敌”,进行残酷斗争,妄图否定巴金及其作品。这当然属于别有用心。对他们所妄加的一切不实之词,都应彻底予以推倒。但从学术范围来说,巴金早年的创作的积极作用与无政  相似文献   

12.
我们应该意识到,写作是什么。它是一种艺术创作,它含着虚构性乃至作家的臆想。以巴金的作品对比现实生活,我们发现他的写作中存在着对理想自我的乌托邦幻念。巴金早期和晚年靠坚强意志支撑着的写作生活和作品中的宏大誓愿,多多少少都会在现实中趋于瓦解。首先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觉慧精神与党新性格所代表的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如我们在《家》中所感受的那样,巴金体现在作品中的认识既有时代的深刻处,又是以其年轻难以真正体察现实人生的全部含义作为代价的。巴金在1957年7月《谈〈家〉》中说:“然而幼稚和大胆救了我。在这一…  相似文献   

13.
忧郁美是巴金小说的主要审美格调。这种具有巴金特色的忧郁美,是他从社会人生中所体验到的忧郁性情感的对象化。巴金通过创造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悲剧典型来体现忧郁美。忧郁美的艺术魅力在于它既有着深厚的社会心理和审美心理基础,又与巴金的青春热血型情感个性相对应,因此具有撼人心弦的审美力量  相似文献   

14.
巴金的《寒夜》与曹禺的《北京人》都较多地出现了老鼠的意象,它们在这两部同时期的作品中出现,却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分别表现为作用、情感和象征等方面,亦可从中探讨出巴金与曹禺这两位作家创作风格的差异及原因。  相似文献   

15.
赵树理的作品一直被当做现实主义的重大收获 ,但是由于作者本身情感与理性的矛盾 ,使他的某些作品在情节发展与人物塑造上失真 ,这是他无法克服的矛盾 ,尽管他尽力在这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但最终他还是不可避免地失败了 ,创作生命也由此结束。  相似文献   

16.
巴金非常重视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认为艺术就是表现情感;他还认为典型是小说美的核心,“比较象活人”即典型、即美;他前期崇尚崇高美,后期一变而为对素朴美的执着追求。我们就遵照如上的思路来考察一下巴金的小说审美观。 一、情感是艺术美的生命,艺术就是表现情感  相似文献   

17.
有的评论家曾指出巴金的作品“没有一本是平静的、和悦的,他不曾有过灵魂的宁静,他的拿手文章是悲哀,“他是人类苦难的歌人”。事实上,巴金几乎所有的小说都包含有悲剧性的故事,笔下人物也大都有悲剧性的命运。他给自己那些心爱的人物常常安排了不幸的结局,即使杨木华大夫,作品最后也暗示了她的死亡。在这些悲剧人物中,作家尤其喜欢写优美的女性,写各方面都超过男性的女性。李静淑与杜大心、张文珠与李冷、李佩珠与吴仁民、鸣凤与觉意、瑞江与觉新……直至《纪念萧册》一文中的萧珊与巴金,他们都生活在痛苦之中,生活在毁灭和希望…  相似文献   

18.
在夏衍同志改编的电影《林家舖子》里,林老板是全剧的中心。在这个人物身上,交织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充分表现了改编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如何评价这个人物也就成了评价整个作品的关鍵。对于林老板,夏衍同志有他自己的看法,那就是:“一方面是被压迫者、被剝削者,另一方面又是一个还可以压迫人的剝削者”;“他对豺狼是绵羊,但是他对绵羊则是野狗”。在我们看来,狠和羊,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剝削者和被剝削者,是本质完全不同、阶级地位根本对立的两个方面,不可能统一在一个人物身上。夏衍同志用这种观点来处理人物,不是实事求是的,而是別有用心的。我们打算对这个人物进行必要的分析,看看夏衍同志究竟通过影片宣扬些什么?  相似文献   

19.
<正> 《憩园》是巴金一九四四年写成的一部中篇小说。几十年来,尽管评论界对它毁誉不一,事实上它仍是巴金作品中读者最喜爱的作品之一,巴金也说,在他所有的作品中,他最喜爱《家》、《寒夜》、《憩园》。《憩园》能够为广大读者喜爱,原因是多方面的:作品主题有了开拓和深化,艺术上也更臻成熟,不论是在情节设置,语言的运用上,还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都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感情含蓄而又强烈,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法,塑造了杨老三(杨梦痴)等性格复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这些形象上,尤其是在杨老三身上寄寓了作者的哲理思索和对世人的热切忠告。对《憩园》的主题内容和艺术成就论者颇多,不再赘述,本文仅试对杨老三形象的典型意义略作分析,不当之处,教请赐教。  相似文献   

20.
真实是巴金艺术观的基础和生命,是他的小说美学观的核心。半个多世纪以来巴金一再重伸艺术要“说真话”。所谓“说真话”,就是作家真情实感的艺术化,包含两层意思:从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层面上说,必须具备客观的实在性,真实性;从艺术家主观情感的层面上说,必须是真挚的,从艺术家的心灵中倾吐出来的真情实感,而绝不能是虚情假意。也就是说,在巴金看来所谓艺术真实,应该是艺术内容的客观实在性和艺术情感的主观真挚性的有机结合。下面我们结合巴金一生创作和言论,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课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