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浅谈汉宣帝的吏治整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吏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宣帝中兴”正是得益于其大刀阔斧的吏治整顿。惩前世之失,安定民心;削弱权臣势力,固汉万世之业;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经济是其整顿的原因.以选拔培养良二千石为主.点带动县及中央吏治的整顿,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是其整顿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吏治整顿,优化了官吏队伍的结构,促进了官吏整体素质的提高.大批良吏在治国安邦,发展社会经济文化中作出了较大贡献,保征了封建国家机器正常高效运转,成就了中兴大业.  相似文献   

2.
太平天国干王的反腐治吏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在<资政新篇>、<立法制喧谕>等著作中提出了一整套整顿吏治、反对官员腐败的措施,形成了对官员事前预防、事中监督和事后惩治的全程式监督和控制.洪仁玕的整顿吏治、反对官员腐败的思想虽未能挽救太平天国的衰亡之运,但如果我们剔除其封建主义的成分,却能为我们今天的反腐败工作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北朝各国统治者在自然灾害发生时采取多种方式的经济救助的同时,也采取了政治性的救灾措施,主要包括:检讨为政过失,调整统治策略;整顿吏治,实行国家救灾政策;安抚灾民,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问民疾苦,稳定民心.这些救灾措施的实施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辅助救灾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魏源在外敌入侵、国家危难之际,针对吏治腐败、财政困难等时弊,提出:"开源节流,增加财政收入"、"整顿吏治,培养人才"的改革主张,特别是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开放思想对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近代倡导改革开放、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新风尚。尊重实际、因地制宜的科学态度及"以夷攻夷"、"以夷款夷"等外交政策的构思,对今天的改革,不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广东民风强悍,偷盗、械斗盛行。地方吏治腐败,官员勇弁无视法纪。同治初年清军与太平军余部作战不断,加之当时自然灾害频发最终导致多匪成患。郭嵩焘抚粤时采取一系列治理匪患的措施,通过整顿吏治,严肃纲纪杜绝乱源;采用重典,严厉捕杀重兵进剿多年积匪;竭力筹饷,保障剿匪军需;并且通过疏通民气,整顿民风来改变社会风貌,最终取得了较大成果。  相似文献   

6.
赵翼论吏治——读《廿二史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翼是清乾嘉时期的著名史学家.在他的史学名著<廿二史札记>中,他对"历代治乱兴衰之故"进行了深入而精到的研究,于历代吏治尤为关注.赵翼分析了影响吏治的几大因素,指出君主、官吏素质低下及不受监督的权力是造成吏治败坏的主要原因.有鉴于此,赵翼提出了整顿吏治的措施,其中,对制度的论述最为引人注目,颇具近代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7.
190 1— 190 7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期间,针对当时直隶吏治极端混乱和腐败的现状,采取过一系列措施进行治理与整顿。这些措施主要包括派遣官员出国学习和考察,设立官员培训机构,精简机构,裁汰冗员,惩治腐败等内容。袁世凯对吏治的治理整顿,是清末直隶新政举办成功的重要保障和条件。   相似文献   

8.
雍正朝蠲逋欠政策是清代蠲免政策中极具特色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其特点就在于雍正把蠲免逋欠与整顿吏治巧妙地结合起来,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清代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拟就雍正朝蠲逋欠政策出台的背景、吏治整顿中的蠲逋欠政策及蠲免逋欠与吏治整顿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旨在阐述蠲逋欠政策对财政整顿和吏治建设两方面产生的影响,并为康乾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9.
丁日昌的吏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清王朝在殖民主义者和农民起义军的夹击下,面临其建国二百年来最严重的挑战。如何拯救清王朝免遭灭顶之灾,有的洋务派人物提出以练兵、制器为首要的“自强”的口号。与此不同,曾国藩则认为:“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炸炮、造火轮舟等具为下手工夫。”丁日昌认为:“欲消弭外患,必先固结民心;欲固结民心,必先整顿吏治。”其实,无论洋务或吏治,都不可能挽救清王朝免于败灭的命运。但在当时,自强口号的提出,无疑在思想上是一个突破。它促使中国朝着近代化的方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丁日昌正是处在这样一个历史的转折时期,他在洋务和吏治这两个方面“精能罕匹”,均有突出的表现。本文仅就其“吏治”,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肃顺在道光时就是一个闲散的宗室成员,没有什么实职。但是,咸丰登基不久,他就得到重用,由内阁学士、护军统领一路升到礼部、户部尚书。虽然没入军机,却是咸丰身边经常出现的人,咸丰怎么就看上肃顺了呢?显然,肃顺是个有见识也有胆识的人。在一堆养尊处优、百无一能的满人中,能出这样一个人,心高气傲是免不了的。看不起身边的酒囊饭袋,是有才之人的共性。皇帝喜欢肃顺,多少是因为太平天国军兴,派出的满人大臣一个个都不顶用,肃顺"满人没用"的说法,也就进了咸丰的心里。作为一个满人,看不起满人,  相似文献   

11.
清末吏治败坏,科举考试更是弊窦丛生,考官收受贿赂、阅卷马虎草率、判文不按规定、大员子弟舞弊、学政出题割裂。清政府曾进行大力整顿,甚至不惜严刑峻法,对一些违法官员处以极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科场腐败,维护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在社会上起到了震慑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古代儒家吏治伦理与现代吏治伦理的差异主要在于:父母官与人民公仆的差异,无限权力与有限权力的差异,保障官吏廉洁品质的制度约束机制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清官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吏治思想以传统的"民本主义"为理论基石.他在给皇帝的多次上书中,坚决主张依法从严从重惩治贪官污吏,希冀以"进用贤俊"的选官标准积极防范贪官出现.包拯的吏治思想及实践,不仅客观上符合当时民众的心愿,而且对当代的反腐倡廉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租界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的形成 ,清政府固然不得辞其咎 ,但在其产生及拓展的过程中 ,清政府也进行了有效的斗争 :不准外人“自行择地” ,限制外人在中国建立租界的特权 ;限制外人居留区域的范围 ;抵制外人增辟租界。清政府的这些斗争 ,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维护了人民利益 ;避免了将重要的战略要地割给外人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租界的扩张 ,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同时 ,也维护了国家的行政、立法、司法等主权。  相似文献   

15.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对于维护存款人利益、公众信心以及银行体系安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银行业面临较大风险,资本充足率不高,资产质量较差,不良资产过多.与此同时,在银行和存款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存款人的利益将受到重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制定存款保险法,建立我国存款保险法律制度,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6.
一个国家司法制度的状况,根本上取决于运行这一制度的人,尤其是法官,法官的专业水准和道德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司法制度是否公正、有效地运作,决定了判决释理的水平。所以切实提高法官自身素养、加快法官制度改革,是我国现行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裁判说服力和公信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庄子有在大自然任性遨游的狂想,但由于利害之欲、是非之知、天命之限及仁义之梏的阻隔,这种随心所欲的意志自由无法实现。于是,庄子便将对自由的追求由向外转为向内。他运用齐物之法,消解人们求富贵的嗜欲、争是非的执著,也使得天命给人设置的种种限制在齐物的心境中化解;他巧借游世之方,从各种束缚人的世俗规矩教条中脱身,庄子由是获得了玄想式的自由。在玄想式的自由中,人的身体虽拘于红尘之内,心灵却游于俗世之外,人在精神上享受着畅游自然的乐趣。  相似文献   

18.
汉代县衙署建筑格局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衙署建筑是政权的象征 ,体现出了官府的威严。县衙又称县寺 ,外有围墙将之围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寺内分成办公区和县舍区 ,正堂是县廷中的重要建筑 ,便坐是平常处理小事之所。县衙建筑物反映了县廷的日常行政状况 ,南衙北狱的格局折射出汉代人的思想观念。县舍的等级及闺的限制 ,也揭著出地方行政运作的中外朝倾向。  相似文献   

19.
威尔逊政行二分理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行分离,二是政行相互依存。前者既指政行功能分离,也指政行领域分离,且领域分离先于功能分离;后者既指功能相互依存,也指领域相互依存,且领域依存先于功能依存。因而,政行二分准确地说是指政行弹性分离。威尔逊之后的行政学家囿于经验,断言政行不分;不仅否定了政行分离的一面,也未深刻领会政行相依的一面。特别是以西蒙为首的决策学派,在该方面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政行弹性分离并非经验事实,而是政治世界的"理性事实";它源于政治与行政各自不同的本性,自在地先于现实的政治与行政。政行弹性分离是公共行政正常运行的规范前提,是公共行政学迅速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现实的政行关系是朝着政行弹性分离运动的。展望公共行政学发展120年后的道路,我们依然朝着威尔逊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20.
太平天国时期,在清廷积极倡办下徽州团练应时而兴。徽州团练的兴办得到了宗族和绅商在组织与经费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形成了"城乡设局"、"绅士统领"、"设防预警"、"相互协助"、"经费自筹"等地方办团特点。徽州团练在守卫乡闾中积极协助官军,甚至独当一面,钳制了太平军在徽州地区的活动,实现了清廷倡办团练之目的。太平军与徽州宗族之间的关系异常紧张和敌对,无疑是导致其在徽州战局不顺且受到致命钳制的一个重要缘故。毋容忽视的是,徽州团练的兴办给徽州地方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