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夏完淳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天才诗人,集才士与英雄于一身.他不仅是明末云间派后进之领袖,就是在整个明末诗坛,他都是一颗闪亮的巨星.明清易代之际,夏完淳参加了抗清斗争,在残酷的现实中,他长歌当哭,渐渐摆脱了拟古习气,而呈现崇高一路的美学品格,诗格老成,得盛唐之伟丽.夏完淳少年英锐之气与老成之诗格相反而相成.夏完淳是有人气的英雄,并具有多元的情感世界.夏完淳是中国文学史上天才序列中的特例.  相似文献   

2.
夏完淳是明末著名抗清将领,又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天才少年诗人,他儿时便能诗能文,且在政治和军事上具有独到的见解。他十四岁束发从军,投入反抗清军的斗争中,在年仅十七岁时壮烈牺牲。夏完淳在十几年的生命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风格悲壮豪迈,苍凉蕴藉,尤其是在其被捕之后所作《别云间》和《狱中上母书》,感情充沛真挚,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作。通过这两篇作品,可以使我们了解作为诗人的夏完淳,并把握其诗文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从出生到死亡,一直处于血雨腥风、刀光剑影的环境当中,谁还能够在这样的条件下不屈不挠的成长呢?答案就是抗清少年英雄夏完淳,至少也是其中之一。天资聪颖、出类拔萃的他,9岁就写下诗集《代乳集》,14岁便从父、师起兵抗清,走南闯北,可谓“自古英雄出少年”。  相似文献   

4.
<正> 一明末的天才诗人夏完淳,虽然只活了十七岁,但却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究其因,不得不从他的身世与创作中去探求。明崇祯四年(1631年),夏完淳诞生在松江府华亭县一个书香世家。父亲夏允彝万历四十五年中举,崇祯十年中进士,虽然只做过一任福建长乐知县,但学问知名全国,很得海内人望。夏允彝是一位很重节操,爱国心极强的士大夫,他与明末的许多开明士大夫过从甚密,都是誓死抗清的志士。他的政治观点是属于东林党阵营的,但是在《幸存录》一书中,却不以门户之见来衡量是非曲直,对明末的一些重大政治纷争,持论极公。他为南宋抗元烈士杨梦斗传所赋的颂诗,其中“危败不辱臣所当,长江涛怒忠魂  相似文献   

5.
梅花岭是明代知州吴秀用疏浚运河的泥土堆成的一座小山岭,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广储门外。岭上种有梅树,花发时“梅花如雪,芳香不染”,故名梅花岭。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殉国后,因尸骨不存,便把他的衣冠安葬在梅花岭上,故至今岭上还有史可法的衣冠塚。英雄与梅花争艳,梅花因英雄更香。从那以后,梅花岭和史可法的名字便连在一起了。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浙江鄞县(今宁波市)人,是清初著名的史学家。他出生于一个明末遗民的家庭里,加上他又受了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的学术思想的影响,因而他虽生于清初,却具有比较强烈的民族意识,对明末那些抗清志士爱国家爱民族的精神非常敬仰。三十二岁中进士以后,他曾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不料次年便“左  相似文献   

6.
“湘真集行玉樊出,点点碧血流余芳。”(何其伟“书夏节愍集后”) 公元一六三一年至公元一六四七年,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少年民族英雄夏完淳所生活的年月。短短的十七年,夏完淳不仅为后人树立了一个“舍人奇才古天偶”的英雄形象 而且以他那“笔如椽胆如斗”的气慨,给我们留下了三百多篇荡魂激魄,感人  相似文献   

7.
陆游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长命高产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活了八十五岁,生有六子,兼有孙子多人。在他坎坷的一生中,除了任官供职,积极从事爱国抗战,努力创作诗歌外,他还十分注意对子孙的教育,“父子更兼师友分”(《示子聿》卷26),既是严父,又是师长。在他留存至今的九千三百余首诗作中,示儿诗就有一百八十首之多,约占全诗的五十分之一,这在文学史上是少有的现象。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对于今人如何鞭策自己,如何教育后代都将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寿宁待志》收录了冯梦龙在寿宁期间创作的8首诗.冯梦龙有诗集《七乐斋稿》未见,今仅《冬日湖村即事》一首编入朱彝尊《明诗综》.早年与韵社社友唱和诗收入《郁陶集》,内有冯的《乱离诗》30首,今仅见其最末一首.宦寿期间,有《游闽咏草》一卷,曾请闽中文学家、藏书家徐(火勃)作序,亦未见,仅余4个“摘句”.清兵入关,冯曾刊印几种宣传抗清的小册子,郑振铎说:梦龙也是一位爱国的热情诗人,今所见抗清小册子,有2种,  相似文献   

9.
吴芳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诗人,一般被认为界乎新旧诗人之间。探究其价值,应在形式之外,他是一位以生命热血书写诗歌的现代人,是一位“愤怒”诗人,其才情来自飘零的身世,论者认为这种“飘零感”正是20世纪20年代文学家比较共通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史册载:甘罗十二岁使赵,智令赵王割城给秦,被始皇封为上卿;霍去病十八岁从征,前后六击匈奴,解除了汉初匈患;王勃六岁能文,终寿不到三十,却早已为初唐四杰之一;夏完淳不仅幼有奇才,而且气节早熟,十五参加抗清斗争,十七坚贞殉国;……这些烁古耀今的历史人物,都是青少成名,说明了自古英雄常是出于少年! 史书与方志同时也载:吕尚七十岁辅周灭纣;崔林“少无名望”,后来官至鼎辅;苏淘“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结果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宋应星年过半百才发其震世之作——《天工开物》。  相似文献   

11.
宋代文人自苏轼以来,和陶、拟陶,蔚成风气。苏轼不仅有多达百首的和陶诗,而且以词隐括、化用陶诗,这直接影响了南宋词坛。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闲居江西上饶和铅山期间,也酷爱晋末诗人陶渊明。他曾经“读渊明诗,不能去手”(《鹧鸪天》序);还常常“细和陶诗”,聊以解怀。辛弃疾拉杂引用陶涛的词,有五十首左右,这远远胜过他驱遣其他任何一个诗人,如庄、屈、李、杜的典故。辛弃疾是一位“金戈铁马”的英雄,他的词以“悲壮激烈”(《宋史·本传》)著称。辛弃疾学陶、引陶有什么特色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杰弗雷·乔叟(Geofrey chaucer 1340?—1400)是一位对英国文学作出了特殊贡献的杰出作家。在英国文学史上,他是莎士比亚以前最伟大的诗人,是第一位赢得世界声誉的英国作家。在他以前的英国文学,其主要成就在于英雄史诗(heroic epic),而当时的英雄史诗基本上是一种口头文学,由于作者的名字在口头流传中已失传,现存英雄史诗已成为伕名作品。其中除了那首反映日耳曼民族生活的“贝沃尔夫”(Beowulf)是完整的以外,其余仅是少数残篇。因此有人主张,真正的英国文学史应当从乔叟算起。乔叟是在诗歌创作中第一个成功地应用“英雄双韻偶句诗体”(heroic coup(?)et)和“皇韻诗体”(rhyme royal)的诗人,他使这两种诗体  相似文献   

13.
从爱国走向维新:刘光第思想发展轨迹宋兴华刘光第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他作为一个正直清廉的土大夫,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步入中国近代改革的历程,最后为维新变法献出了生命,年仅三十九岁。对于这位爱国维新人物,史学界的评价并不一致。以往有一种有...  相似文献   

14.
<正> 国内出版的“外国文学史”书及《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里,在谈到英国诗人拜仑的创作时,都提到过“拜仑式英雄”这一名词术语。一些高校在招收外国文学研究生时,考卷上也出现过“拜会式英雄”的名词解释。然而,为什么同指《东方叙事诗》里的一系列主人公形象,而另外一些文学史译本则称其为“拜仑式主人公”呢? 所谓“拜仑式英雄”大概是从英文“Byronic hero”翻译而来的。关于  相似文献   

15.
陆游(1125—1210),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抗金志士.他毕生坚持反对民族压迫,为祖国的统一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他留下的九千余首诗作以及词、散文中,都始终贯穿着这样一个鲜明的爱国主题.然而,对于这样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旧史却颇有微词,讥其“不得全其晚节”.《宋史·陆游传》云:“游才气超逸,尤长于诗,晚年再出为韩仛胄撰南园、阅古泉记,见讥清议.朱熹尝言其‘能太高,迹太近,恐为有力者牵挽,不得全其晚节.’盖有先见之明焉.”历代文人的笔记、别集中也屡屡可以看到这种说法,如南宋人叶绍  相似文献   

16.
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诗人,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他的伟大作品。自汉以来,历代文人学士大都推重屈原和《楚辞》。直至现代,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还盛称《楚辞》“卓绝一世”。郭沫若更有题为《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专论,闻一多也有题为《伟大的人民诗人——屈原》的专论,都肯定了屈原和《楚辞》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17.
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南宋贫弱、衰败的环境下,竟能享年85岁高龄,这不但在当时是一大奇迹,就是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陆游是众多诗人中最长寿者之一。他的和毅力。在家时他为民除害,曾独自一人击杀一只伤害了数人的猛虎;元军南侵时,他从容投军,为国立功。2、积极从事家务。他认为,家务劳动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一个重要方面,可收到按摩导引的功效。为传扬此道,他曾写过一首“扫地诗”:“一帚常在旁,有暇即扫地,既省课堂奴,亦以平血气。按摩与导引,虽善亦多事,不如扫地去,延年直差异。”3、科学安排…  相似文献   

18.
最近编纂一部明代文人的书稿,在查阅有关史料时,多次接触到明末的两个“陶庵”。一个陶庵就是抗清志士黄淳耀。黄淳耀字蕴生,号陶庵,人称“黄陶庵”,上海市嘉定县人,出身贫苦。嘉定灾荒时,曾吃过糠,从小发愤苦读,后又在常熟大诗人钱谦益家执掌西席。青年时代,他志向不凡,痛恨言之无物的八股文,组织了“直言社”,与志同道拿文友们论诗谈艺,议论政治抱负。直言社与松江陈子龙组织的几社,太仓张溥组织的复社,同为江南著名的文社,名重一时。崇祯十六年(1643),黄淳耀中进士,因看不惯黑暗腐败的官场,毅然回乡,过读书著述的隐居生活。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渡过长江,挥戈南下,嘉定人民起兵抗清,推举黄淳耀和同县进士侯峒曾为义军首领。嘉定城在坚守十  相似文献   

19.
“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热带情·香港意·中国心’……”香港诗人王一桃登上第八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讲坛说出的第一句话,就攫住了我的心——望着敦厚、敏锐、热情奔放的“花甲少年”,听着他那声情并茂的讲演,激情的风帆被张扬起来,推动岁月的舢板,载着我随之驶向遥远…… 热带情。自古悲愤出诗人。生不逢时,命运多舛——王一桃本身就是一首生命的“诗”!“我童年的摇篮是漂浮水母的丁加奴河,/慢悠悠地,摇我堕入梦乡拥抱人生。”1934年,一桃出生于椰风蕉雨下的马来亚一个华侨家庭。他3岁丧父,7岁遇上日寇南侵,开始了颠沛流离的人生。铅黑色的童年扼杀不了小华侨的中国情  相似文献   

20.
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是文学史上首次集中咏马的组诗.诗人对马情有独钟,马是诗人命运的化身和人格心灵的寄托.组诗生动表现了诗人的用世热情、凄惨遭遇和痛苦的生命体验.与之前文人写马咪马之作相比,他这一组诗中以马自况的意味更为明显,而且由于诗人不幸的人生际遇,使得他的咏马诗也浸染着浓重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