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朱芊 《南方论刊》2021,(3):77-80
在抗击新冠疫情中铸就的伟大抗疫精神不仅是中国精神的丰富和延续,更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抗疫精神源起于国家大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生成于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生动地体现为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和命运与共.对于新时代青年而言,要通过抗疫事迹厚植爱国之情、抗疫成...  相似文献   

2.
在新冠病毒仍然肆虐全球之际,我国群防群控,抗击新冠疫情取得了重大的战略成果,并形成了伟大的抗疫精神。抗疫精神作为新时代的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与中华传统美德息息相关。生命至上的精神彰显了仁爱的传统美德,举国同心的精神彰显了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舍生忘死的精神彰显了舍生取义的传统美德,尊重科学的精神彰显了求真务实的传统美德,命运与共的精神体现了天下一家、以义为先的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抗疫精神的深厚资源和价值支撑,从中华传统美德角度研究抗疫精神,将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对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沉寂已久的人道主义思潮再次复萌并且持续升温,并逐渐演化为西方国家转嫁疫情风险、推卸防控责任、向中国进行普世价值渗透、消解中国抗疫效能的意识形态工具。能否遵循人道主义伦理逻辑,坚守人道主义底线,肩负人道主义责任,通过人道主义实践凝聚全球抗疫力量,就成为中国抗击疫情所面临的严峻考验。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担当,有力回应了西方人道主义思潮的挑战,重新定义与诠释了人道主义精神的内涵,并赋予人道主义以更具国际公信力的时代意义,同时也为后疫情时代世界政党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治理风险,锚定全球化合作共赢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可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4.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是一场持久战,我们应当为常态化的疫情防控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疫情的长期性、复杂性,坚定战疫必胜的信心和决心,从抗击疫情的长期实践中感悟“四个伟大”、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因此,要加强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的四重认识: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指导常态化疫情防控,提升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的科学性;借鉴重大疫情防控的历史经验,提升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的有效性;在中外对比中充分认识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宣传抗击疫情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中持续凝聚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5.
抗疫人民力量,本质上是遵规守纪、服从大局的政治力量,是负重逆行、勇赴国难的道义力量,更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力量。抗疫人民力量,源于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榜样的诚心感动,对中国社会制度的政治自信,对中国社会治理能力的高度信任,对中华道义传统的纯朴坚守,在抗疫过程中具有助力抗疫决策的成功落实、抗疫物资的有效供给、全民抗疫的团结协作、抗疫战争的全面胜利等重要作用。抗疫人民力量既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凭借,也是疫后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民力量。  相似文献   

6.
薛秀娟  苏子童 《南方论刊》2021,(5):35-37,100
新冠肺炎是近一个世纪以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这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于中国而言是危机亦是大考.在疫情防控中,中华民族体现的伟大抗疫精神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唯物史观;尊重规律、科学实践的唯物主义原则;举国同心、转危为机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命运与共、共克时艰的人类命...  相似文献   

7.
赵洁 《南方论刊》2022,(2):68-69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在全球爆发,中国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之后,积极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的抗疫故事。面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抗疫故事,可以提高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传播中国的抗疫智慧,从而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世界各国抗疫自信心。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在抗疫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抗疫精神与民族精神、讲述中华儿女的英雄事迹、讲述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可以通过全体中华儿女、国内主流媒体、驻外使馆等不同的主体用多种方式来讲述。  相似文献   

8.
实践表明,作为群众接触最多社会治理层级的基层社区,已经成为城市切断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传播的关键单位.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抗击疫情已经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后疫情阶段,我们需做好如何进一步促进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深入研究,对抗疫期间部分社区居民参与度较低问题进行反思.以A社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分析了居民参与度较低的原因,并提出要加强党的领导,组建居民理事会,成立志愿者组织,完善居民公约等路径以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把新冠肺炎疫情给社会带来的灾难转化为优化基层社区治理的拐点.  相似文献   

9.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人民在抗疫斗争中展现出了伟大的抗疫精神,这种精神归根结底孕育于文化自信,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生动展现,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要素.科学把握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抗疫精神所蕴含的文化自信主要包含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四个维度,一是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的"大爱"精神,二是革命文化孕育的"大无畏"精神,三是社会主义文化蕴含的新时代价值导向,四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孕育的"命运与共"精神.  相似文献   

10.
人类发展史是一部与危机、病毒斗争的历史,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对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构成了严峻挑战.中国抗疫工作始终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秉承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充分发挥团结精神与世界担当精神,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群众取得了抗疫的巨大成功,也为全球抗疫作出了巨大贡献,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了更好地应对全球公共危机事件的挑战,要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中国制度所体现的整体观,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疾控人员奔赴一线,英勇抗疫。疾控人员通过重述“我的战疫故事”,明确和调整疾控职业的角色、行为和规范,重申和强调疾控职业的理念、情感和价值。近两年出现了一些疾控人员职业认同的调查分析研究,但未关注到新冠肺炎疫情语境下疾控人员的话语实践。本文选取了浙江疾控系统内“我的战疫故事”征文为话语文本,进行甘姆森建构式话语分析,研究新冠肺炎疫情语境下,疾控人员如何通过重述抗疫经历建构职业认同。研究发现,疾控人员通过明晰职业角色、专业规范和职业素质,强调职业使命、群体认同和自我实现,以及从群众认可、团结协作、未来展望中,在职业、自我、社会等三个面向建构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职业认同。  相似文献   

12.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构成人类社会自西班牙大流感之后最大的公共卫生危机,拖累全球经济出现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萎缩.面对这一重大危机,国际社会启动现行国际治理体系中的灾难应对机制,展开了多方面合作,以对抗疫情,稳定经济.然而国际社会合作中多方面困境导致合作效果不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相对经济实力变化以及发达国家自身经济发展困境引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关系竞争甚至对抗化调整,抗疫与稳定经济之间的矛盾、美国推卸抗疫不力责任等是造成这一集体非理性局面的经济政治因素.破局则需各国尤其是大国搁置内部矛盾,充分考虑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实际,充分协商和切实推进抗击疫情和恢复经济方面的务实合作.  相似文献   

13.
新冠肺炎是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2020年初疫情爆发后,在中华大地上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中国用3个月左右时间打赢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进入了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的常态化阶段,取得了疫情防控阻击战重大战略成果,与全球日趋严峻的疫情泛滥肆虐形成鲜明对比.中国抗疫为什么能成功,回答好这个问题,就要搞清楚这场抗疫斗争是由谁来领导、如何领导这个根本性问题.由此推开,中国共产党无疑是中国打赢抗疫斗争的“密码”所在,党的领导优势和能力在这场抗疫斗争中得到检验和彰显.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枢纽"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之间的关系具有辩证性。一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性即差异性,不可混为一谈。另一方面,它们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即社会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实践,它决定着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社会实践的关系,它反作用于社会实践。根据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可知,社会关系的恶化或不协调,其背后反映的是社会实践的不当性问题。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在形式上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即人天关系的不协调,在内容上揭示的则是人在社会实践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该疫病的发生及流行可以说是对人类要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尊重自然规律的强烈警示。要应对诸如新冠肺炎等疫灾,在形式上必须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内容上则要对人的实践活动进行约束和改造。根据人天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要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胜利,还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人关系即人际关系的优化协调,则必须通过在全球性抗疫实践中的团结合作来体现或达到。  相似文献   

15.
新冠肺炎疫情危害极大,影响至深。中国经历疫情后,首先进入后疫情时代,抗疫也随之进入常态化。后疫情时代,新冠病毒将与人类长期共存,这是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科学界的基本判断。由于新冠病毒的不确定性,疫情应对上的非对称风险,以及发生"大概率危机"的可能,抗疫将进入持久战阶段,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在抗疫常态化前提下,在坚持生命至上原则的同时兼顾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是中国作出的艰难抉择。在保生命与保生产之间实现均衡,要求中国政府做到通过主动大分流来坚守生命至上,通过坚持科技创新来落实民生为要,通过共担风险来实现大国抗疫责任。  相似文献   

16.
突发公共事件由于发生突然、情势复杂、变化迅猛、后果严重,对传统的政府管理提出严峻挑战。2019岁末中国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即属于突发公共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在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治理系统五个方面表现出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成功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防疫工作提供了"中国经验"。本文基于突发公共事件治理的智能互联策略视角对此次抗疫的"中国经验"做出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7.
新冠疫情带来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清零”还是“共存”,国际社会面临“一病两治”的模式选择。国家能力切中了国际社会抗疫实践的肯綮。中国依靠组织动员体制优势,突出了“强中央政府能力”,坚定奉行“清零模式”,并保持了一定的政策弹性,取得了显著的抗疫成效。本文在总结中国抗疫政策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新冠疫情防控政策供给体系”,即包括8个一级指标和35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并凝练出四大层级排序和四类过程应对机制,阐释了中国抗击疫情的政策逻辑。据此指出,中央领导力供给是中国抗疫实践的保障,中央—地方疫情指挥协调机制发挥了重要功能,而发达国家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高度专业化的应急管理能力是值得中国学习的经验,中国应加强科技支撑和专业知识评估,提升疫情防控精准度和弹性,增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以积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1]573-574面对百年不遇的重大疫情挑战,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思维的聚合力量,以超常规的思维举措,奋力夺取了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全面胜利,形成了集共时性和历时性于一体的抗疫思维谱系,绽放着思维这个“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1]379.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抗疫的思想旗帜,其中马克思主义人学为严防严控的总体布局提供价值依归,为以人民为中心的防控策略调整提供思路方法,并构成评价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尺度,对疫情防控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在中国抗击疫情的过程中,生命至上是贯彻始终的核心理念,以人民为中心是取得胜利的根本动力,集体主义是凝聚力量的核心价值取向,团结合作是应对疫情国际化的基本主张,历史的、实践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得到充分彰显.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及其在全球范围的扩散也反映出当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寻找解决的智慧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刘霞 《阴山学刊》2020,(2):25-28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以及抗疫的全民阻击战给人类带来了太多的思考、启发和感悟。对新型冠状病毒最初宿主的讨论引发了人类对野生动物主题的关注,抗疫中的出行方式、生活方式引发了人类对绿色生活方式的再次呼吁。这些问题都有必要从生态道德的角度进行思考,必须通过生态道德教育提升全民生态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