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佛家认为世间一切无常.用变与常估量世间万物,"变"显而易见,"常"难以指认.要辨析新诗的"变"与"常",不妨将其置于新诗发展史中考量. 诗歌之"常"是诗歌与其他文类相区别的特征,也可视作诗歌写作者的共同倾向,或是在一定时间内具有稳定性的诗歌特性,写作者或接受者普遍遵从的一种写作规则或标准,在此简称诗道."变"则是对常规写作的一种解构,或曰革新性写作.  相似文献   

2.
水、酒、问,是李白离别诗中处理时间的三大主要模式.通过"天际流"之水、"且尽手中杯"之酒和"何时见"的追问,李白以体验现在时间、疏离当下时间和追问未来时间的方式,不仅表现了李白儒家文化观的时间意识,而且以道家对待时间的态度,展现了李白醉忘求生的一面,以及在焦虑追问中对两者时间意识的融合与超越.  相似文献   

3.
语言与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语言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时期,伴随着意大利语作为文学语言登上历史舞台,意大利的文化精英对其价值和标准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其结果是在16世纪确立了以托斯卡纳方言为基础的意大利"标准文学俗语".在很长时间内,这一"标准文学俗语"成为塑造意大利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重要因素,也为现代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此,对这一争论的考察,对我们深入了解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文化生活及理解近代早期欧洲的思想和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孝道观主要由儒家孝道思想和佛教孝道思想以及先秦诸子的孝道思想所构成.儒、佛孝道观在三个方面相互融合儒、佛孝道观虽外在形迹有别,但内在实质一致;儒家的世间之孝道与佛教出世间之孝道相融合;儒家之孝与佛教之戒相融合.在"以德治国"思想的指导下,传统孝道文化的精华,能够为社会主义新道德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5.
佛法概括起来,只有见、行二法."见"犹如人的智慧和眼睛,"行"犹如手足.藏传佛教以缘起性空为究竟见地.以"菩提行"为趋向完美的行为和道路.藏传佛教哲学观的理论基石是缘起理论,藏传佛教的人天善法和解脱法都是以此理论为根本依据的.藏传佛教不仅有出世间的功用,还包含了世间的功用,就世间功用来说,以"菩提行"利益众生;就出世间功用来说,也以菩提智慧断生死流,获平等法,至涅槃界."菩提行"的这种世间功用通过施舍、净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等六波罗蜜多途径,作用于个人和社会.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爱思潮的产生,标志着"五四"前后知识分子的重大觉醒.这一觉醒,是知识者"人"的意识觉醒的合乎逻辑的结果.当时新式知识分子把性道德的改革作为"文明之征信"和思想革命的重要方面,以自由、平等为利器,对传统中国性道德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并力图重新构建以现代性爱所奠基的新型的性道德.但是,处于新旧交替的"五四"时期,受现实条件的制约,传统与现代以及中与西的交锋,使现代性爱在实践中陷入了道德的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7.
莲池大师作为晚明佛教思想领袖,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三教一家"说及"儒佛一致"论进行了评论,主张三教虽本一家而非无差别,佛为最尊,儒佛心性论有世间与出世间的差异.他回应儒、道二家人士对佛教的攻击,对种种错误知见进行了批驳,阐明了佛法的正见.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辩证法作为纯粹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逻辑学,即哲学真理或理性精神自我展开、自我实现的抽象思维过程,不存在马克思所说的"神秘化"和"倒立的"问题.当黑格尔辩证法作为人类自由本质全面实现的历史和社会现实时,才存在"神秘化"和"倒立的"问题,它给现实的人的感性自由及其物质的和世俗的生活内容、关系与实践活动蒙上了一层"神秘外壳".马克思正是在此意义上"剥去"这个"神秘外壳",把它"倒过来",发现与之"截然相反"的世俗的"合理内核",即以物质经济生产和阶级消亡为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关注广大劳动无产者的肉体生存、物质解放、自主劳动,以及对诸多苦难、对立冲突和不合理制度的改造.  相似文献   

9.
杨简通过"扇讼"之问接受了陆九渊的"本心"思想,强调了"本心"澄然清明、自然静定、自善自明、知是知非、圆融自足的特点.并通过"鉴中象"之喻,回答了"心"与万物的关系,指出"心"作为"镜"乃"虚明不动",而世间万物虽然纵横交错,变化万状,但都不过是自然而然地映现的镜中象.在此基础上,杨简进一步提出了"举天地万物万化万理皆一"的观点,说明了万物、万化、万理的同一性,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一"、"我"、"己"诸范畴与"心"之间的同质异称关系.最后作者辨明杨简之学并不是所谓的"唯我论",而是"心本论".在论述中,作者指出了杨简之学对陆九渊之学的深化与超越之处.  相似文献   

10.
周敦颐在<爱莲说>、<通书>、<太极图说>等著作中对君子人格进行了阐述,区分了人生追求中的 "大"与"小",认为生命中之道德境界的追求高于和重于生活中之物质与地位欲望的满足,能有如此体认并能力行践履,便成就了"君子人格";以之从政,便是"君子之政".这些观念和实践值得今人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1.
"晚唐体"之说是宋末元初出现的.两宋人对晚唐诗的说法不一,所指晚唐诗人是以孟郊、贾岛、姚合为代表的一些有隐逸倾向、写清苦生活、刻意琢磨诗歌艺术技巧的诗人.至宋末元初,"晚唐体"这个诗学概念形成了一体三义特指一些具有隐逸情调的精雕苦吟之诗,包括以"郊寒岛瘦"为代表的"唐之晚年诗",宋初一些僧隐诗人所作类似郊、岛之诗,宋季"四灵"一脉学习贾、姚之诗.该文亦扼要论述了宋初、宋季"晚唐体"之风貌,并对近世流行的贬抑"晚唐体"的文学史观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2.
人间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品性、一种宗教理趣,反映着佛陀之创教本怀,更是汉传佛教之本质特征.祖师禅之标帜慧能揭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打通了人性与佛性、世间与出世间、世俗与神圣、生活与解脱之界隔,开出中土佛教人生化、人间化、生活化的活水源头,树立了后世人间佛教的千年道统.但因了传统社会意识形态结构之约制以及其自身一些修行理念之畸重畸轻,导致后世禅宗重智轻悲的种种流弊;20世纪初叶,太虚应运振起,遥接祖师禅真脉,凸显大乘佛教慈悲精神,揭橥“人成即佛成”的人生佛教,将佛法世间化落实为圆成人格及人间净土建设,构筑了人间佛教的现代形态.然而作为禅宗末流重智轻悲流弊之反拨,后来的人间佛教推展又出现重悲轻智极端世俗化的歧变.当今,净慧力倡生活禅,以禅门探究人间佛教的修行法门,标榜以禅的生活化达成禅化的生活,从而将太虚强调的人格建设更深一步地具体化为以禅的智慧化导普罗大众日常生活的时时刻刻、在在处处;为针治“重智轻悲”和“重悲轻智”两种流弊,净慧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作为生活禅的根本宗旨,力图实现佛教解脱道与菩萨道的完美结合.人间佛教在其嬗变过程中,人间性、现实性和生活化的品质一脉相承,同时在其不同的历史境遇中,又能够与时相谐,契理契机,重释佛法,不断自我调适、自我修正,引出相宜的修行法门,进而不断开出发展之新进境.  相似文献   

13.
"十七年"战争小说作品中英雄人物之死亡呈现出"张扬道义"的突出特征.文章从民族危亡关头英雄人物以身殉道、人民和同志处于危急时刻英雄人物舍生践义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4.
"言意之辩"是哲学史上的基本论题之一.先秦时期以儒、墨为主导的"言尽意"论和老子主张的"言不尽意"论相继提出.在二者基础上,庄子对言意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讨论,明确提出了"得意忘言"论.对本源的思索是道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庄子"言意之辩"问题的探析也首先从形而上层面上展开,辨析庄子"言"和"意"的基本概念,由"言"和"意"的基本内涵出发,分析"道不可言"的内在原因.从"道"的高度把握庄子言意观的核心思想——"得意忘言",论述在"道"的本体境界上从存在的分离走向存在的统一的过程.庄子的"得意忘言"论,使言意之辩的讨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为魏晋言意问题的讨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社会始终是由"我"与"你"组成,重建当代社会道德的基本任务,是重建"我"与"你"共同公正的道德理想和实践方向."我"与"你"对公正道德的实践追求,只有在"我→你"和"我→它"之双重结构关系中展开,并必须以世界的普遍利益权利为最高法则,以完全平等为内在价值尺度、标准和原则,以生存自由为价值(追求)目标,以利益权利分配等同为实践规范,以"我"对道德作为为行动指向.  相似文献   

16.
老人传播研究之回顾与展望——以"老人传播研究群"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人传播"研究(research on communication and aging)受到学术界注意虽是最近十年的盛事,其重要性却不言可喻,乃因多数国家和地区多已渐次到达联合国所订之"高龄化社会"标准,迈入"老人国"行列.本文以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于2001年成立之"老人传播研究群"为例,兼采时间与主题并重方式,以过去5年进行之专题研究为例说明研究群之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7.
"儒道互补"既体现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现象,亦体现为一种生活实景.道为宇宙万有之本根、宇宙生命之原质,以及个体以道的践履为通达其生命价值之终极境域的观念,这些均为儒、道两家所共有.儒、道两家之相异的根本点,则在于儒家在将道确认为存在之本体的同时,又将它确认为道德的本体,故生命价值必借道德践履才能充分实现;而道家则将道还原为生命本身,故唯有向自然生命之本真状态的回归才可能是通达于道的真正途径.但亦正因此故,儒、道两家遂开辟出了既具有本质同一性而又具有实践差异性的两种不同的生活世界与价值世界.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揭示柳宗元"统合儒释"命题的内涵,采用文献解读的路径,认为儒佛之所以可以融会、统合,其基本依据就在于佛教与"孔子同道",即表现在以下三个主要方面:在思维方式上儒佛中道思想对把握世间万象具有相似方法论意义,在哲学内涵上儒佛心性论及反对天命的理性精神相通,在政治、经济与伦理生活中展示了对规范性的共同要求.  相似文献   

19.
在对待"道"和"艺"的关系上,庄子主张"道"艺"合一.他认为"道进于艺",或"道在于艺"."技进乎道"是庄子思想的灵魂.同时庄子提出"道通为一"的思想为达其目标必经分解同合之途.其一,"以道观分",庄子的意思是,"分"与"成"是同一过程,不是"分"之外另有"成",也不是"成"之外另有"分",而只不过从一方面看是"分",从另一方面看是"成"."成"与"毁"亦然.庄子有关"分"、"成"、"毁"的论述是对中国古代工程技术设计思想的总结.其二,"不同同之",庄子的意思是以道观人察物,万物虽种类不同,形态万殊,但其根本之道是同一的."合异以为同,散同以为异",就是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以达到创新的目的."道通为一"是将个体的"分"与整体的"合"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有分有合的境界,这是庄子技术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瞿秋白苏俄行旅依时间之维的叙述展开,形成<饿乡纪程><赤都心史>表层叙述结构;此间包含作者心理之维的叙述展开,即:瞿氏精神漂泊-探寻的心灵历程.<饿><赤>两著是中国现代性想象的叙述个例,交汇着启蒙思想与革命意识,前者向后者微妙渐变呈显瞿氏由启蒙走向革命的精神过渡,也是20世纪初中国思想由"启蒙现代性"认同向"革命现代性"认同转化的历史细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