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底线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它是一种从最坏处作打算,努力争取最好结果的思维方法.坚持底线思维,明确底线、守住底线,是防范和驾驭重大风险的基础和前提.底线思维具有度量性、价值性、辩证性、能动性、前瞻性、整体性等特征.运用底线思维防控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风险需要做到:强化忧患意识,主动防范风险;加强理论修养,提升认知水平;狠抓制度执行,筑牢基础防御;敢于善于斗争,奋力攻坚克难.  相似文献   

3.
赵炎才 《晋阳学刊》2013,(6):97-104,127
运用底线思维审视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可谓中国共产党人的主要思维方法.总体而言,其基本特征甚多,其中最主要者有四:外在形态由局部具体到整体抽象交替发展,思维理路勇对过去、直面现实与憧憬未来递进,具体内涵继承、善用与创新密切结合,内在实质具体合理与目标合理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4.
2004年1月1日实施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表明中国经济法制在"一国两制"政治架构下开始了创新性实践.一方面,<安排>的立法目的与我国现有经济法制明显不同,凸显中央政府处理"两岸三地"问题的政治考量;另一方面,<安排>超出现有法律分类,具有鲜明的法律特征.<安排>的实施与发展对我国经济法律实践提出了挑战由于其具有潜在的广泛影响力,内地众多政府部门必须克尽职守,履行好监督管理职能,确保兴利除弊,实现<安排>的立法目标;发展<安排>则需解决社会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5.
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需要注重策略,讲究方法.底线思维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践哲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中的“底线思维”有其特定的涵义,是“底”与“顶”的有机结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坚守底线,强化阵地意识,善于运用底线思维,这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和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在新形势下运用底线思维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立足全局加强制度设计,切实保障个体的生存底线;知微见著强化前瞻意识,牢牢把握学校的育人底线;明确职责找准角色定位,彻底守住教师的职业底线;因材施教树立正确目标,不断唤醒学生的做人底线.  相似文献   

6.
高校安全管理文化建设是高校坚持以人为本、关爱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和保障校园教育、教学、科研等工作正常运转的现实标准和内在要求。本文从底线思维的视角出发,结合高校校园治安管理工作实际,对高校安全管理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以期促进高校安全工作顺利、高效地开展,推动高校安全管理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底线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一种新的中国思维范式和文化范式。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观点与方法而言,“底线思维”是具体方法,它对正确认识、正确处理和解决当前全面深化改革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等,实现向“成绩”方面、向“好”的方面的转化,有具体应用的方法论意蕴。  相似文献   

8.
9.
石纪杨 《天府新论》1997,(4):3-6,14
香港归祖国后,在“一国两制”框架内继续维持并加强香港在世界经济中业已形成的地位,不仅有利于稳定回归后的香港政治经济局势,也有利于正在迅速发展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过过去30年的飞速发展,香港地区已发展成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重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特别是香港的金融市场,无论在系统安全、产品多样化方面,还是在流动性和盈利水平方面,均处在世界前列。1、银行业稳步发展,国际全融中心地位日趋巩固以对外金融交易量计算,香港是世界上第五大银行业中心。到1997年1月底,香港拥有持牌银行182家,资产75378亿港元;…  相似文献   

10.
美国非政府组织在香港通过发表研究报告、为选举提供技术支持和直接支持香港“泛民主派”的反政府活动来介入香港“一国两制”的实施。美国涉港活动的非政府组织与美国政府有密切的人事关系,这些活动背后有着美国政府在资金方面的庞大支持。为了香港2017年开始的民主选举政治顺利开展和“一国两制”的顺利推进,以及为了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中国政府必须从政治上和法律上采取以下措施:继续坚持“爱国者治港”和“高度自治”原则;鼓励香港建制派深耕基层;落实《基本法》23条立法。  相似文献   

11.
心理结构对社会集体认知和价值判断的影响具有长期性。香港回归前,港英政府在香港建立了基于偏见认知的社会心理结构。香港回归后,由于西方势力的介入及反对派的长期错误引导,香港在文化教育层面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中华文化相疏离,港人对内地的了解和融入存在诸多障碍。从后殖民主义和社会心理学视域来看,香港社会需要制定相应的教育、文化和民生保障方案,在集体心理认知层面打破以文化偏见、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偏见以及身份认同偏见为主要要素的“后殖民”心理症候结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中和”思维的精义是“执两”、“用中”、“行权”,三者相互为用,即把握矛盾着的两个极端(“两”),肯定事物与概念相对安定的质(“中”),以达到“和”的目的。为此,必须实行“权”,即所谓“反经合道”。儒家强调“执中”,形成了系统的“经”的理论;兵家强调“行权”,形成了系统的“权”的理论。二者的结合,就是老子的“以正治国,以专用兵”论。中国古代的“中和”思维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古代国家管理中发挥了理论指导的作用。国家管理,说到底,就是对国家生活中一些重大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中国古代的国家统治者用“中和”思维处理中央统权与分权的关系,国家变革与稳定的关系,管理中用严与用宽的关系,对军队御与不御的关系,对边远地区怀柔与威服的关系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天进行国家管理仍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曾俊皓 《南方论刊》2022,(11):13-16
国家认同对于构建公民的自我认知、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具有基础性作用。文章将从历史因素和特区政府治理方式进行分析,探讨港澳青年对国家认同差异化的原因。进而从中央对特区的领导工作、立法工作、社会治理和文化教育的角度提出能提升国家认同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4.
底线思维是以底线为导向,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研判预测已有和潜在风险,主动划设并牢牢坚守底线,同时又立足底线,全力防范化解风险挑战,夺取斗争主动权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在把握新变局下坚持底线思维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底线思维的理论和实践展开论述,并对开展重大外部风险防范化解的各项举措进行探讨。在当前形势下,应不断强化风险意识,做好全面的思想与工作准备,为防范化解重大外部风险做好思想准备、提供战略支撑和力量保障。  相似文献   

15.
冯庆想 《天府新论》2016,(5):114-119
从共时态来看,香港本土主义包含三重逻辑:首先是以文化主体性的觉醒与“自我——他者”二元分化结构的确立为核心的文化认同逻辑;其次是以特定历史时期的巨大经济成就以及其所衍生的社会认同意识为基础的经济社会认同逻辑;最后是以政治主体性的裂变与政治价值的自觉建构为要旨的政治认同逻辑。从历时态来看,香港本土主义包含一种先后的历史演变逻辑,它的三重内在逻辑分别形成和发展于特定的香港社会历史阶段,交汇于“一国两制”下的香港价值观念形态中,呈现出一定的“文化认同——经济社会认同——政治认同”的逻辑序列变化,显示出当代香港本土主义的内在逻辑与历史演变的整体联系。  相似文献   

16.
17.
新闻发现不同于新闻采访。新闻采访的过程是人际沟通的过程,这个沟通的目的就是为了搜集新闻信息,而新闻发现的过程是探询事实的存在价值,这个探询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新闻价值量的最大化。从发散式思维角度切入,运用全新的视角剖析新闻发现的实质及过程,有助于更好地探寻新闻线索,判断新闻价值,挖掘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18.
刘敏 《兰州学刊》2008,(8):73-76
作为不同于市场和政府的第三种力量,NGO在贫困治理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文章拟以香港为例,分析了NGO的发展及其在贫困治理中的作用。经过长期发展,香港NGO已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第三部门,在扶贫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直接参与政府各项扶贫计划,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社会服务,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贫困治理模式,如重视与政府、商界的三方合作,推动社会投资,强调基层居民自下而上的参与。  相似文献   

19.
都市环境的类同、交际范围的局限、家庭组成的单一、学业学习的繁重和课外阅读的匮乏,这些状况都直接影响了学生写作水平 的发挥,以致学生在作文中存在着“字数少、速度慢、质量差”的问题。许多学生望文生畏,文笔枯涩,老师也颇感指导乏术。如何改变 这种局面呢?笔者以为,作文需要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想象。想象能让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一粒砂里看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想象能够使学生“笼天地于形内,措万物于笔端”,从而达到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掘学生创新潜能的目的。在 写作中充分运用想象,有利于学生“看”得更细更远,“感”得更广更深,变平淡为鲜活,化腐朽为神奇。这种新的写作尝试不仅能够改 变学生说假大空话的现象,激发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洞幽察微、见微知著的能力,较大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 平。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常用的想象方法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小说"缀合"结构与传统思维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方的文学观来看,中国古典小说大都显现出一种"拼凑的、缀合性的情节",而缺乏有机、统一的结构.但这只是表面现象.问题的关键在于,叙事结构并非单纯的技巧或形式,它也意味深长地暗示出人对生活和宇宙的观照角度,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及其思维模式.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作家与西方杰出的小说家一样,都充分自觉地赋予其作品良好的秩序和有机性,只是秩序和有机性表现方式不同罢了,或者说,只是其结构形态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