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世纪初,尽管存在着在哲学意向、哲学目标与风格、哲学论题与方法之间的一致性,在石里克、维特根斯坦与胡塞尔之间仍然发生过一场争论、甚至可以说是直接的冲突:问题主要涉及对本质直观的理解。它首先通过石里克和胡塞尔之间的相互批评而表露出来,此后又在石里克与维特根斯坦的谈话中得到继续。本文首先是对此冲突的一个回顾,但本文的基本意图并不仅仅在于对这个至此为止一直被忽略的历史事实的发掘和再现———这只构成本文第一节的主题,而主要在于对争论问题的重申与分析:什么是观念存在?什么是对它的观念直观?———这是本文第二、三节的讨论内容。尽管在第三节的结尾处已经给出了一个对胡塞尔与维特根斯坦各自立场的小结,第四节仍然保持总结的形式,但眼光有所放开,一直扩展到对两种时代精神的观察上:观念主义的和语言主义的。  相似文献   

2.
吴秀明 《浙江学刊》2005,(2):103-108
中国当代文学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缺乏语言自觉意识的,往往将"语言"与"言语"相混淆.从20世纪80年代伊始,在新的审美观、语言观的影响推动下,经过反复不断的艺术实践,才逐步确立起符合文学本体特征的语言表现体系.从横向共时态角度观照,大致可归纳为雅、俗、奇、杂四种类型.而就内在叙述语言特别是就深层叙述语境来看,则明显呈现由审美向审丑置换的发展趋向.这从一个则面反映了转型期美丑语境的深刻嬗变.  相似文献   

3.
张晚林 《阅江学刊》2010,(5):129-137
胡塞尔对科学的理念化模式的批判是希望哲学回到曾被科学所遗忘的主体性中,他的现象学就是一种主体性哲学。这样,他的现象学本质地蕴涵着一种实践维度的开启。但基于现象学的意识的境域性的立场,这种实践维度有其难以克服的困境。依据儒家哲学的义理,可以探讨与解决这一困境。  相似文献   

4.
西方哲学一百年:人类自身认识方式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体现了人类自身认识方式的变迁.在本世纪开端上,这门哲学还处在近代(现代)思维的知识学和先验论传统中,即以个体自身意识为基本问题.但在随后的进程中,思维范式的转换迅速启动.这种转换主要表现为一种由个体自我的基点向交互主体的互动关系、由意识哲学范式向语言哲学范式的过渡.当然,这个过渡从一个更宽泛的角度来看仍然处在西方哲学自身意识理论的传统范围以内,只是自身意识一方面开始从理论的转换为实践的,另一方面则开始从个体的转换为群体的、社会的、乃至整个人类的自身意识.因此,在这个转换中,被扬弃的是近代知识学认识模式,而不是自身规定的主体性哲学总体取向.  相似文献   

5.
在逻辑实证主义看来,真理只是相对确定的,真理的源泉在语句之中。而在胡塞尔看来,真理是绝对确定的,真理的源泉并不在语句之中,而是在前语言活动里。因此,要想找到真理之源泉,就不能把目光仅仅锁定在语言活动上,而是要突破语言活动这一层面,进入到前语言活动层面。对前语言活动无法进行语言分析,但前语言活动毕竟还是意识活动,所以可以对之进行意识分析。这样一来就意味着:要想找到真理的源泉,就要从语言分析转向意识分析。通过这种意识分析,胡塞尔说明了绝对确定性是如何产生的,从而说明了真理是绝对确定的。  相似文献   

6.
于茀 《求是学刊》2003,30(3):100-104
文学是用语言写成的 ,文学的物质媒介是语言 ,但是 ,这并不等于说“文学是语言艺术”。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语言 ,同时又是超语言的。最终 ,语言要被消解 ,展示给读者的是作家审美经验所编织的世界。这是一个终点 ,作家和读者在走向她时又都必须沿着言语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在研究兴趣上,西方哲学已经历了从"观念哲学"到"语言哲学"的转变,而受制于科技发展倾向的21世纪哲学,人类理解世界的方式,将从"语言图象"的时代向"图象语言"时代转变.语言在交流中的媒介作用越来越被形形色色的、广义上的虚拟数字图象形式所取代,这样的趋势清晰表明语言的局限,即习惯心理所认为的语言再现视觉的能力,是相当有限的.在这个意义上,随着"印刷术文明"的衰落,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媒介"不使用语言"却能传达更丰富的、"言不尽意"的意义.语言的作用并非消失了,而是人们突然意识到,语言的本质,是一幅并不能实现指向外部事物功能的元图象,语言成为图象或者一种图象的语言.也许人类将培养起对图象的抽象能力,或许人性将因之彻底改变,人类的道德、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也将随之天翻地覆.  相似文献   

8.
倪逸偲 《浙江学刊》2023,(2):171-178
早期谢林的先验哲学构想在1797年前后发生了重大转折。谢林以理智直观概念为基础,建构出了一套完全不同于近代独断论传统与批判哲学传统的全新先验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本原是一个始终处于生成流变中的、不断以展开自身的方式建构自身的精神,而理智直观意味着作为先验主体的精神在完成内向自我建构的同时也必然完成了原初质料的外向建构。精神的这种二重化行动塑造了谢林的“绝对同一体”,精神与世界在体系中同步觉醒、同步展开、同步完满。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思想作为俄罗斯民族意识的表达存在多个维度。潜藏于俄罗斯文学之中的俄罗斯思想为人们提供了认识生活秘密的视角;而对于历史文本而言,俄罗斯思想隐藏于"莫斯科-第三罗马"的话语之中。但构成上述维度的源文本是语言,所以语言维度是打开俄罗斯思想作为哲学思维之门的一把钥匙。文章通过对俄语"思想"一词的词源和意义的深度探索来分析俄罗斯思想的哲学叙事和日常生活叙事两种功能。  相似文献   

10.
论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影响力--语言哲学与日常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点发生了重大转变,他对哲学的重新理解可以说是哲学史上和哲学观点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其核心思想就是“语言游戏”。语言在使用中才有意义,词语的意义就是它的用法。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分析,从语言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来加以论述,对语言哲学,尤其是日常语言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不仅影响了日常语言哲学,而且对语言学也有很深的影响。他后期的语言观直接导致了日常语言学派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胡塞尔的内在时间意识与西方哲学的时间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秉江 《求是学刊》2001,28(6):29-35
时间问题是西方哲学最艰深的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从柏拉图到胡塞尔相继出现了实体论时间观、关系论时间观、个人主观时间观、先验时间观和内在时间意识 ,胡塞尔上承奥古斯丁而持内在时间意识观念 ,既别于牛顿的时间客观实体论 ,又别于心理主义的个人主观时间论。本文把胡塞尔的内在时间意识学说置于西方时间学说发展的历史背景中 ,努力阐明其与各种时间观的理论因承关系及异同点 ,以此来阐述其内在时间意识的内涵及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余红 《求是学刊》2005,32(4):41-45
围绕"是-应当"问题,哲学家们提出了各种思考和分析.该文试图通过对胡塞尔现象学哲学的理解,来简单阐述胡塞尔现象学的思想对"是-应当"问题的分析和解答以及对经验主义伦理学的解构.  相似文献   

13.
刘敏  李永忠 《社科纵横》2011,26(5):153-15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是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的辩证统一体,尤其是引用文献对教材内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经典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知识结构与行事风格等方面的差异使教材的引用文献呈现出文学语言、生活语言、文件语言三种语言风格。文学语言和生活语言类引用文献能够增强教材的可读性与感染力,文件语言类引用文献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点的发散性追问与求实性探究。教师需要在教学准备中将这些文献语言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教学语言,才能充分发挥引用文献对教学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李春光 《学术交流》2007,(8):141-143
从语言的起源上看,副语言是语言的前身,语言是从表达情感的自然发生逐步演变发展而来的。狭义的副语言,如,韵律特征、突发性特征、次要发音以及沉默等。副语言能够加强、辅助、转变语义,同时传递出言语之外的一些其他信息。但是,副语言的语义是变化不定的,而且人们对副语言的理解也存在文化上的差异。因此,交际的有效进行取决于副语言与语言的相互渗透、相互合作。同时,副语言对交际信息传达与感染的制控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6.
《求是学刊》2017,(2):41-48
在超越论现象学中,胡塞尔在深层意识领域内揭示了一种内含无限可变更性的超越论的艾多斯学,并将超越论构造理解为一种本源的格式塔构型对经验关联的先天的发生构造,在此基础上,他试图全面接管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但在几乎同时产生的对无意识的动力学考察中,弗洛伊德将原初压抑、继发压抑以及替代视作无意识、前意识的本质特征,从而实际地构成了对胡塞尔发生现象学的全面挑战和深层解构。在胡塞尔与弗洛伊德之间的这种深层的思想对峙中,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西方哲学在其诞生之际就向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独特的基础主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语言学由于受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影响,很长时间都无法跳出“为语言而研究语言”的藩篱,主要以语言的“结构形式与结构规律”为研究对象,使语言研究陷入公式化、程式化的尴尬境地.语言学崭新的分支——艺术语言学解释了源于说话者内心世界、满载美感信息的非规范化言语形式,从而弥补了传统语言学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杨向荣  姜文君 《探求》2009,(3):72-75,79
在詹姆逊的语境中,“文学性”和“陌生化”使俄国形式主义不但排斥内容,而且将一切内容视为形式的投射,由此造成了俄国形式主义理论表述的混乱。在将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概念与布莱希特“陌生化”概念比较的基础上,詹姆逊认为,布莱希特“陌生化”的起点就是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的终点。  相似文献   

19.
梁秋 《学术交流》2020,(1):55-64
赫勒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与批判是从阐释现代性的三种逻辑及其之间的关系开始的,在赫勒看来,现代性是异质的和多元的,它由技术的逻辑,政治统治(权力)的逻辑,社会地位、功能和财富划分的逻辑构成,这三种不同的逻辑之间有明确的界限,保持平衡不被打破是现代性存在的基础。然而,在当代社会,现代性的三种逻辑之间脆弱的平衡已经被打破,造成了现代人的生存危机。与此同时,历史的宏大叙事已经走向了衰落,出现了后现代政治状况,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赫勒从后现代视角出发,诉诸后现代历史意识的培养和生成,强调在后现代的异质性中重建多元性的统一,从而建立一个令人满意的社会。  相似文献   

20.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的语言,其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新媒体环境下诞生了全新的英语语言教学体系,该体系充分融入了语言应用方案,以解决当前英语语言教学存在的问题为核心,构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并通过跨学科交流丰富教学体系的基本结构.该文根据现有英语语言教学体系的构建路径,从哲学角度、政治学角度、经济学角度、文化角度、对比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