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能人效应"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农村专业大户、技术能手等农村"能人"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凸显"能人效应".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能人效应"产生的动力因素、专业合作组织中大农户与小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及"能人经济"运行背后存在的问题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以农村"能人"为主导的组织形式具有其阶段合理性,要求得长期发展,还须逐步完成由"能人经济"向"制度经济"的转化.针对现存问题,应采取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化组织选择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发展现状,可以归结出基于农户与企业利益关系的演进规律,分析规模化组织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确立产业化经营的不同发展阶段的规模化组织的选择.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化组织将向农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两种形式转变,这将为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的实现形式和产业配置手段.目前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有市场带动模式、龙头企业牵动模式、生产基地启动模式、合作经济组织推动模式等四种.各种模式均有利弊,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并且要完善各方面制度以保障其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4.
农村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晓辉 《学术交流》2007,3(9):117-120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涉及农村宏观、微观经济基础变革的大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生产资料归属问题,而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则把生产资料转化为经营资本,节约农户的交易费用,可能成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第二次飞跃。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效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入世后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全面接轨的大背景下.如何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农户有效组织起来以应对竞争激烈的大市场.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道必答题.该问题的解决程度,事关我国农业竞争力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经济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通过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降低风险、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的经济有效性,可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发挥乡镇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确保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维护农民主体地位的重要保障.本文在简述国内外学者有关乡村治理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的主导作用与农民的主体地位,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维护农民主体地位的保障作用,进而论述了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与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相关性,提出了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的几点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岳爱娴 《社科纵横》2010,25(9):29-30,45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当前我国农村最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是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最新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既要看到取得的成绩,又要正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针对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市场化、集约化、社会化的特征.农业产业化已成为推进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有公司(企业)+农户;合作社;市场+加工企业+基地(农户);野力模式(公司+基地+农户);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户;专业批发市场+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  相似文献   

9.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所以党中央强调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三种基本类型、五个主要特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六个方面的重要意义;面临着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为了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应从五个方面采取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制约甘肃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甘肃的大多企业中,研发能力薄弱,科研人才严重缺乏,新产品上市速度慢等问题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本文从甘肃企业的现状出发,探讨了企业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建立新产品开发创新机制,加强自主创新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2.
劳动者素质低是制约我国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西部地区劳动者的素质,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最突出、最关键的问题.提高劳动者素质首先是要转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树立与西部大开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的资源观、开发观、发展观、优势观、人才观、市场观;其次是要大力发展各类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最后是要加强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广大劳动者的专业技术素质.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是要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没有现代化的农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甘肃在新农村建设中,始终要把发展农村产业放在优先位置,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通过创新甘肃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把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到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上来,夯实甘肃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推行"绿色GDP"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绿色GDP是由科学发展观所催生的核算体系,它的建立将对我国国民财富的积累产生重大影响,使政府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测度更重视经济流量与经济存量的有机结合。推行"绿色GDP"制度对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三赢"目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然而,鉴于目前推行绿色GDP既存在观念上的障碍,亦存在技术上的困难,应确立以"绿色GDP"为基础的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可持续发展观统领下的绿色GDP核算与数据发布制度,搭建"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公众参与评价平台。  相似文献   

15.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其基础地位仍然薄弱。当前,我国已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必须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相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着更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应加以准确的把握。在科学界定内涵的基础上,从生产力、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三重视角出发,寻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张文山 《创新》2009,3(3):28-32
广西的城市化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可是从总体来看,广西的城市竞争力还不强,缺乏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比较分析南宁与其它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将钦州市和贵港市纳入南宁行政区划,从而扩大南宁的城市竞争力,提高城市带动作用,使南宁成为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发动机”,为泛珠三角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往来搭建一个广阔的交流合作平台。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对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做了新的概括。“政治报告”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政治报告”将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三句话,使党的思想路线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意义极其重大。  相似文献   

18.
世传章悖所言“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一语,并不见于宋人所记的有关原始史料,仅出自元人所修《宋史·徽宗纪》之“赞”语.明人《宋史纪事本末》最早将此语及其关联史事演绎为历史场景,后被清人《续资治通鉴》所沿袭并固化为史料,使得相关观念一直流传至今,体现了史家对史料文本主动改造以适应道德化史观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9.
高现朝 《社科纵横》2009,(9):112-113,118
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在综合考虑了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后所作出的明智选择。它最大可能、最大程度上维护了新中国的国家利益,使新中国在当时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Much of the literature on mothering a child with a disability focuses on grief in the context of diagnosis, with a paucity of longitudinal studies focusing on ongoing grief as the child moves through the life stages. This qualitative study explores the existence of recurrent grief within the lived experience of six women, in mothering their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through to young adulthood. Informed by the differing theories of grief and disability, the study considers mothers' perception of the experience of recurrent grief as influenced by personal and societal factors, with a focus on its triggers, its manifestation and its amelioration. The findings have relevance to social work practice, policy and research in revealing the necessity for ongoing support and advocacy for mothers of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