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道”思想是佛教的重要理论,它虽然是在中观派出现后才在佛教中占有更为显要的地位的,但其最初思想的形成却很早。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它的发展贯穿整个佛教史。此外,佛教“中道”思想的产生与印度其他思想流派(先于佛教或与佛教同时出现的派别)也有不少关系。大乘佛教的“中道”思想是在佛教早期“中道”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因此,搞清楚佛教早期的“中道”思想,对理解中观派等大乘佛教的核心理论,从总体上把握佛教的基本学说,有重要意义。一、与婆罗门教哲学的关联佛教在印度不是最古老的宗教派别。在它之…  相似文献   

2.
从魏晋南北朝佛学的中国化看外来宗教与传统思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土后就逐步被中国化,这在学术界几无异议,但是,对于佛教为什么会中国化,是如何中国化等问题,以往学术界谈得不多,至于从外来宗教与传统思想相互关系的角度去探讨佛教中国化问题,前人尤少涉及。本文拟从魏晋南北朝中国佛学的某些特点入手,对这个问题做一些探讨,并借此就教于学术界。一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实际上自佛教传入中土之后就开始了。东汉人之看佛教,多视之为神仙方术。本来与“羽化升仙”格格不入的“涅槃”,被理解成“炼精神而不已,以至于无为,而得为佛”(袁彦伯《后汉纪》);以“空”、“无我”等思想为理论基石而创立佛教的释迦自身,被描绘成“项中佩日月光、变化无方、无所不入”(《牟子理惑论》)、“蹈火不烧、履刃不伤”(《牟子理惑论》)的“神人”“至人”;本义为“无生”的阿罗汉,也成为“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四  相似文献   

3.
世界性的文化交融,“西学东渐”是一面,另一面则是“东学”也正在“西渐”。由此有必要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玄学“贵无”理论作进一步的探讨。文章认为引人注目的魏晋玄学“贵无”理论的产生乃是人类抽象思维的必然结果,是魏晋名士思想深邃的表现。文章认为这种深奥的玄学“贵无”理论并非凭空产生,它根植于魏晋社会之中,唯有用这种没有规定性的“贵无”思想武器才能应付动乱的社会现象;所以当时的名士们都持有“贵无”思想。文章还认为玄学“贵无”理论之所以盛极,还在于它渗透于当时名士养生保命、服药治病、人物鉴识乃至文学批评等方面,由此构成富有特色的魏晋风度,使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滕玉秀  陆岩军 《社科纵横》2005,20(3):127-128
魏晋名士放达之风的渊源可概括为三东汉后期以至曹魏以来用人思想的通达魏晋“反儒慕道”之风与儒学的衰微;少数民族开放通脱文化的影响。这三源在玄学的支撑之下,随着政治压力等外部因素的出现,推动了魏晋名士走上“放达”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张良在汉兴后"隐居静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其政治、个人等诸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还是张良深受秦汉之际道家思想的影响:秦汉之际的道家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庄思想有所不同,道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深受法家及神仙方术等思想的影响,呈现出多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在政治、社会、策略、修身养性等各方面均有所侧重。所以,在张良身上存在着入世之"道"和出世之"道"两种看似矛盾而实际上并不矛盾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往岁读王摩诘辋川绝句:“独坐幽重里,弹琴复长啸。”以为“啸”可能是幽人逸士兴致勃发之际的狂呼大叫。及读岳武穆《满江红》词:“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又以为“啸”无非是抒发英雄豪气的长叹之声。近年稍窥魏晋之学,干“啸”之问题方略有解会,始知畴昔所想谬误之极。所谓“啸”,乃是古人的一种特殊习尚,而在中古土林尤为风行。它与被时之中国文人生活契合无间,犹如丹葩之耀于芳林,白云之村于青天,别有风致。自魏晋之后,“啸”又升华为中国古典诗文的固定意象之一,尤其应受到治诗者的注意。而幽追深透的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7.
孙晶 《日本研究》2009,(2):10-17
日本的“批判佛教”是肇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曹洞宗的思潮。其代表人物是曹洞宗宗门大学、驹泽大学教授衿谷宪昭、松本史郎和伊藤隆寿等。“批判佛教”的内容涵盖了宗学批判、佛教学批判、哲学批判和社会问题批判等诸多方面,而其核心仍然是佛教学批判。正如松本史朗在其宣言式的论文《如来藏思想不是佛教》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他们认为作为中国佛教和日本佛教的重要思想基础的如来藏思想,是一种实体论或“基体说”(dhAtu—vAda)。其实质是肯定现象世界背后有一种永恒不变的实体,而这是与原始佛教建立在缘起论基础上的“无我”或“空”的思想相矛盾、相对立的,在这个意义上,如来藏思想不是佛教。如来藏概念与佛性、本觉观念密切相联,“批判佛教”的倡导者对如来藏的批判,也扩展到了对中国佛教和日本佛教阿的佛性与本觉思想的批判。批判佛教因为其立论的挑战性和研究方法的争议性而在日本佛学界、中国佛学界乃至欧美佛学界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围绕这一问题的争论至今仍在持续。本文拟以末木文美士教授、花野充道教授、桂绍隆教授、织田显祜教授等的研究为中心,就最近日本学术界对“批判佛教”的回应做一概观,并就其中涉及的理论问题的意义做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曹彦 《南亚研究》2007,2(1):65-68
本文通过对《大林间奥义书》中三种转生方式的解读,得出佛教所反对的轮回转生中的“我”是指具有独立实体的“我”,而非作为事物和生命之“大全”的“梵”。因此,如来藏的思想是有其合理根据的。  相似文献   

9.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第二个高潮,这个高潮的一个表征是佛教宗派的创立。天台宗作为中国最早形成的佛教宗派,在汇融思想、打破隔阂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天台宗的创始人智颉,一生破斥南北、禅义均弘,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更是功不可没。他的“教观并重”思想开启了一代门风,其观心论思想对以后宗派实践观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因缘生法”本是佛教用语,但经过金圣叹的移植和发挥,则变成了一个美学概念。金圣叹以“格物”思想建立起了他的美学思想体系,“因缘生法”是他美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论述“十年格物”与“一朝物格”的同时,指出“因缘生法”是“裁世界之刀尺”,是“格物”的途径之一。他把“因缘生法”说成是“文字之总持”,若“深达因缘”,就与“格物致知”沟通了起来,也就与创作审美原则沟通了起来。那么,“因缘生法”与“格物致知”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它又有着怎样的美学意义呢? “因缘生法”这一用语,在佛教中有重要的地位。佛教是把“缘起…  相似文献   

11.
"君子"一词在嵇康诗文中多次出现,也是嵇康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嵇康的"君子"思想,除继承儒家固有传统之外,还吸收了道家的思想资源,体现了其对正始玄学的继承和对魏晋禅代之际特殊时代背景的思想回应.  相似文献   

12.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第二个高潮,这个高潮的一个表征是佛教宗派的创立。天台宗作为中国最早形成的佛教宗派,在汇融思想、打破隔阂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天台宗的创始人智(岂页),一生破斥南北、禅义均弘,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更是功不可没。他的“教观并重”思想开启了一代门风,其观心论思想对以后宗派实践观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考察谢灵运生平史料记载及其现存作品,对他思想根柢究属奉道还是信佛进行比较深入的剖析,认为谢灵运生于一个受天师道影响极深之家庭,长于一个天师道传奇人物之治中,在青少年时代一直受天师道思想的熏习,而他成人后的言行事迹中有很多道教或者说天师道思想的体现。与佛教相比,道教才是他安身立命的思想根系。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对满清诸帝宗教倾向以及有清一代佛教政策,存在不少主观误判:臆测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独尊理学、厌恶佛教,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是“灭佛”皇帝;断言满清政府对宗教之定位,是“除了儒教的三纲五常之外,甚至包括佛、道教在内的一切宗教都是非法的”;①甚至于将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旨在逐渐沙汰“问律律不守,问禅禅弗会”之“应付僧”与“教团败类”、还佛教以清净本然面目之清厘甄别僧尼举措,诠释成“是要以一种尽可能不引起社会动荡的方式,假以时日,将佛教消灭”,其手段比“三武一宗”之灭佛“更加阴险和毒辣”,如此等等.史学以求真、求实为旨趣与灵魂,不允许凭主观意志过度诠释、过度推衍,更不得以个人好恶杜撰假设、曲笔贬褒.本文以推援校磨浩如烟海之原始史料为基础,稽考钩沉,力争如秋潭夜月或清更胡笳般,再现清代汉传佛教政策流变沿革及其内在实质之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5.
两宋之际名臣李纲与佛教的关系较少为人关注,其实,李纲有很深的佛教信仰和佛学修为,大乘佛教"真心"思想对其个人生活和文艺观均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李纲以"一心"融通三教,主张文道一如,强调发于心性的"养气"说,推重诗文中融通儒释的君子品格,突出心悟、 重视自我等一系列文艺主张,均建立在对"真心"的深刻体察上,其本人可谓大乘佛教心性论影响宋代文人的典型.通过"真心"思想与李纲之间关系的探讨,亦有助于全面考察李纲的哲学和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16.
胡凯伦 《社科纵横》2007,22(5):85-86
阮籍一生徘徊于自然与名教的纷争之中,其作品中隐僻遥深、齐物逍遥的旨趣更是展现了他援道入儒后矛盾而复杂的心路历程。本文从文本赏析的层面考辨了魏晋禅代之际阮籍真实的思想底蕴。  相似文献   

17.
业报理论在印度源远流长。吠陀时代以后,明确、清楚而且有体系地提出业报理论的,是沙门思想家。 沙门,佛教经典从宗教概念出发,说是出家人的总称,实际是公元前6世纪左右开始出现,包括一切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思想相对立的自由思想家。他们代表的思潮名目繁多,佛教说有“四种沙门”、“十沙门僧团”、“六十二见”、“九十六外道”,耆那教说有“三百六十三见”。  相似文献   

18.
业报理论在印度源远流长。吠陀时代以后,明确、清楚而且有体系地提出业报理论的,是沙门思想家。 沙门,佛教经典从宗教概念出发,说是出家人的总称,实际是公元前6世纪左右开始出现,包括一切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思想相对立的自由思想家。他们代表的思潮名目繁多,佛教说有“四种沙门”、“十沙门僧团”、“六十二见”、“九十六外道”,耆那教说有“三百六十三见”。  相似文献   

19.
一 铃木大拙是日本现代著名哲学家、佛教学者,他在国际上享誉甚高,有“日本禅学泰斗”、“世界禅祖”之称。我国近几年也相继翻译、介绍了他的《禅与日本文化》、《禅者的思索》等著作,有关铃木大拙及其思想的研究也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20.
试析冯从吾的佛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美凤 《唐都学刊》2009,25(2):84-87
冯从吾站在理学正统立场上,围绕“道体”、“心性”等问题所展开的“儒佛之辨”,一方面彰显了儒佛根本宗旨的差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晚明关学学者独特的佛学观。其中暴露出的由于自身对佛教理论了解的阙略而导致对佛教思想和内在精神理解把握上的偏差,是一个应当引起注意的思想史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