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汉韩两种语言中有不少与"吃"有关的隐喻,它们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本文以语料为基础,运用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角度对汉韩"吃"动作的隐喻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针对有关英语“吃”事件动词概念隐喻的专门研究缺乏的现状,以语料库语料为基础,运用概念隐喻理论从施事和受事的特点着手分析“吃”事件动词的概念隐喻,结果表明“吃”域提供了施事的“内化”意象和受事的“破坏”意象,并分别被映射到不同的目标域形成概念隐喻。该结果提供了理解“吃”事件动词的隐喻理据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从认知视角分析“吃”的隐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莱考夫等人的当代隐喻理论,然后尝试以概念隐喻理论和体验哲学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分析汉语中与“吃”有关的隐喻。该分析识别了用“吃”的动作和“吃”的内容作为源域的概念隐喻和隐喻表达法。研究发现支持隐喻的体验性观点,并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隐喻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4.
Lakoff和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将隐喻分为结构隐喻、空间隐喻以及实体隐喻。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了汉英吃/eat**结构中的实体隐喻,研究表明:1)汉英吃/eat**结构中的实体隐喻投射有少量相同;2)汉语吃**结构中的实体隐喻投射范围大于英语eat**结构中的实体隐喻投射范围;3)在同一吃/eat**结构中的实体隐喻投射范围内汉语的表现形式更丰富。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和认知角度分析汉语中“吃”的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吃是人类的普遍存在方式;隐喻是我们的普遍思维方式。中国的吃文化源远流长,这使得与"吃"有关的表达法在汉语中十分丰富。回顾了隐喻的认知研究并介绍了莱考夫等人的当代隐喻理论,然后尝试从文化认知角度对汉语中与"吃"有关的隐喻作以分析。"吃",作为中国人普遍的存在方式,反映了我们的朴素的认知方式和广泛的社交方式。  相似文献   

6.
从本质上来说,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隐喻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和重要认知机制。隐喻通过事物间互动“比较”而产生,这种“比较”或以相似性为基础,或以创造相似来进行。探讨翻译思维的互动“比较”本质,意识到翻译过程是译者在原语与译语之间进行的互动“比较”的隐喻性认知过程,无疑会有助于把握翻译实质和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7.
英汉语中“足”有13个隐喻投射,通过这些概念隐喻大致构筑了英汉语中4类抽象范畴域:智力与能力、情感与态度、社会地位与人事关系以及程度。其中,英汉语中共有和差异隐喻投射域分别约为9个和2个。反映了两个民族在思维层面上的共性与个性。同时,“以身喻心”说上位概念隐喻具有跨语言性质。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汉英语中“绿”的隐喻表达进行了具体的对比分析,旨在探讨隐喻是如何根植于思维、语言和中英文化中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当代隐喻研究的发展,并以概念隐喻理论和体验哲学为基础,尝试从认知角度分析比较汉英与味觉有关的隐喻的共性。该分析提炼了汉英以"味觉"作为源域的共同的概念隐喻,并讨论了共性的基础。本文从认知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支持莱考夫等关于隐喻具有体验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隐喻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反映民族思维的镜子。汉语方位词“东”从具体的空间域映射到抽象的社会域、心理域以及时间域,形成了丰富的概念隐喻类型。“东”的概念隐喻体系背后是人、物理世界、文化世界互动的结果。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阴阳八卦传统文化与方位“东”的互动造就了中国人独特的空间认知方式。“东”的概念隐喻不仅反映了概念“东”在人们的方位空间认知中的优先性,也折射出中国人时间空间化、主客一体化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1.
现代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工具,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隐喻同人类的身体体验紧密相关,同时隐喻体验的背后具有文化特殊性。通过概念隐喻理论,从体验认知的视角,归纳比较出汉英语中“山”和“mountain”的隐喻映射的异同, 并讨论了其异同的认知和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2.
从认知角度在跨文化层面上对英汉两种语言中表示“恐惧”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证明情感概念隐喻是建立在人类共同的身体经验和生理反映基础上的,存在认知普遍性;又因为文化模式的影响,呈现出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3.
补语“起来”的隐喻认知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补语"起来"的基本语义是表示"从下到上的位移运动",在隐喻的作用下,该基本意象图式从空间范畴投射到时间范畴与心理范畴,引申出从小变大、从无到有、从消极到积极、从自由到规范、从观察现象到表达本质等多条意义。"起来"表达本质的意义无法从"从下到上的位移运动"直接投射而来,但通过"从自由到规范"的中介作用则可能发生。而与某些表达消极感情色彩的形容词搭配的"起来",如"消沉起来"之类的少数用例常出现在某个时间节点之后,可认为是通过构式的作用表达"起始"意义的新用法。  相似文献   

14.
简洁、醒目是汉英新闻标题的特点,隐喻更是新闻标题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新闻标题中的这一表现手法进行了研究。新闻的作者往往通过隐喻将人们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映射,从而达到让人关注该新闻事件的目的。汉英新闻标题中多用暗喻,喻体出现的频率较高。但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在具体的认知操作上又有所不同。文章从动词隐喻成分的处理、隐喻要素的组成方式和汉英语言特点对隐喻运用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前对一词多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单个语词的汉英对比隐喻分析上,对一类词的多义研究关注较少。将隐喻理论应用于汉英"光线类"词汇语义延伸机制并展开探讨,发现此类词汇在两种语言之间存在隐喻同质性和异质性,印证了隐喻一方面具有体验普适性,另一方面受认知主体文化模式和语言系统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认知倾向性。  相似文献   

16.
汉语中“山”的概念隐喻具有系统性;这些概念隐喻的隐喻映射及其语义扩展是以人们对山的感知体验为基础,在汉民族独有文化的背景下形成的;这类概念隐喻具有象征男人、人体、归隐(之地)、高尚人格等意义的独特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对11部莎剧中"人生"隐喻的研究发现,常规隐喻与新奇隐喻构成规约化程度从高至低的连续体。莎剧对"人生"在精神方面的属性特征进行了显著拓展,而对位移类隐喻的创新较少。莎剧通过扩展、细化、质疑、混合、泛化等方式在常规隐喻的基础上创造新奇隐喻,并在语言层面利用明喻、暗喻等显性修辞手段体现概念隐喻的作用。发掘莎剧中隐喻的创新方式,对深入认识莎剧的语言艺术及思想内涵,探寻概念隐喻在人类认知及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Glucksberg、Haught等认知心理学研究者在实证基础上提出了隐喻质量假说,即隐喻性表达的“合适度”制约着隐喻理解机制的选择和认知的难易程度.依据该假说,将“合适度”分为三个维度,即喻体为明显的隐喻性指称,具极高的合适度;喻体为双重指称,具较高的合适度;喻体为明显的本意指称,具较低的合适度,并进一步验证了该假说在汉语隐喻理解中的有效性,同时提出可通过在喻体前增加合适的形容词和兼顾本喻体搭配的策略来创造高合适度的隐喻.  相似文献   

19.
概念隐喻及其认知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具有普遍性、系统性、认知性,隐喻通过将源域的图示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来理解目标域。概含隐喻分为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和空间隐喻三类。概念隐喻具有帮助人们理解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20.
概念隐喻普遍存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中.英汉“人生”概念隐喻既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和相似性,也具有差异性.它们都呈系统性,都从不同角度构建了“人生”这个抽象概念,从而形成了各自的概念隐喻网络体系.概念隐喻的系统性也体现了语言的系统性.“人生”概念隐喻的跨文化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系统性和文化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隐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