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评《哀希腊》的音韵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昕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22(1):40-42
拜伦最优秀的作品———长篇叙事诗《唐璜》的第三章《哀希腊》的主题和音步不同于诗中其余各章 ,可独立成篇。在这一章里 ,诗人精心选择音素 ,恰当地使用音韵方面的修辞格 ,在语音形式上与诗人哀叹现实、回忆过去、号召国人起来斗争的思想变化轨迹和谐一致 ,使《哀希腊》成为脍炙人口的杰作。 相似文献
2.
范德一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3)
<正> 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出版的杨德豫译《拜伦抒情诗七十首》,包含有这位十九世纪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名篇《哀希腊》。《哀希腊》本是拜伦长篇叙事诗《唐璜》中的一支歌曲,拜伦在这支歌曲中,借一希腊诗人之口哀叹具有光荣历史的希腊古国如今受异族欺凌宰割,激励希腊人民为争取独立自由而斗争。由于情感沉痛真挚,内容结构上又可独立成篇,历来引起人们翻译的兴趣。据笔者所知,早在清末就有马君武、苏曼殊的旧体诗译本;其后又有胡适的古诗歌体译本;一九八○年,暨南大学《世界文艺》杂志第二期又刊载了周流溪、李继声二同志的七言旧体诗译本。另外,梁启超在其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中用曲牌《沉醉东风》和《如梦亿桃源》分别译了本诗的第一节和第三节。白话译本,据笔者所见,有解放后卞之琳、朱维基和查良铮的三个译本。卞译本为专译,朱、查译本则见于所译《唐璜》中。在文言译本中,马、苏译本文字之 相似文献
3.
《哀希腊》在中国的百年接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拜伦及其经典诗篇<哀希腊>在中国已经走过了百年的接受历程,特别是<哀希腊>的接受史已成为拜伦研究成就在中国的标志性象征.风云变幻的社会历史背景及随历史潮流而动的大众文化观念和审美趣味是<哀希腊>受到如此礼遇的基本原因.但目前<哀希腊>的研究有存在一些需要澄清的问题和有待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刘小刚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4):113-118
创造性叛逆是翻译者在特定的历史视域中,从自身前理解出发,与本文进行对话所产生的对本文作者原意的背离。梁启超、马君武和苏曼殊分别以不同的前理解参与了同拜伦《哀希腊》的对话,在翻译中,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导致了各异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第一个将拜伦的诗歌<哀希腊>引入中国,他的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在当时都有特殊的历史原因.利用操纵论,对梁译<哀希腊>进行分析,指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为了宣扬爱国精神和反抗意识,梁启超有意识有目的地超越当时主流封建意识形态,充分利用中华民族的文化潜能,对<哀希腊>进行改写、操纵,说明了文学翻译是对原文有目的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第一个将拜伦的诗歌《哀希腊》引入中国,他的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在当时都有特殊的历史原因。利用操纵论,对梁译《哀希腊》进行分析,指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为了宣扬爱国精神和反抗意识,梁启超有意识有目的地超越当时主流封建意识形态,充分利用中华民族的文化潜能,对《哀希腊》进行改写、操纵,说明了文学翻译是对原文有目的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7.
高嘉正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
<正>乔治·戈登·拜伦(GeorgeGordenByron1788——1824)是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短短的一生中,以饱蘸感情的笔锋,写下了很多长短佳作,与雪莱、济慈等诗人一起,将英国的积极浪漫主义推向一个高潮.他的诗歌博大精深,光艳照人,影响西欧一整代作家,甚至泽及音乐和美术.尽管英国国内的反动文人竭力贬低他,进步的文学家和评论家总是对他推崇备至,评价很高.普希金称这位英国诗人是自己一代抒情诗的巨匠,别林斯基认为他是“高不可及的雄伟诗人”. 相似文献
8.
周红民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2):116-120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绝不会被动地充当语言转换者的角色,而是在呼应集体语言审美定势的同时,渗入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出强烈的个体差异,以此推动翻译语言的发展和演进。通过对《哀希腊》五四前后不同译本及其语言背景的分析,揭示出翻译语言由译入语范式向原作语风格的转化,反映出整个翻译语言的变化发展,折射出语言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张春艾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5):86-88
图里提出文学翻译是一种受规范制约的活动,他将翻译规范大致分为预备规范、操作规范和起始规范,等等。《哀希腊》是拜伦的众多诗歌中在中国被译介最多的一首。文章对比了该诗在不同时期的六个译本,力图从中发现一些翻译规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5)
评《希腊哲学史》(第二卷)余纪元继《希腊哲学史》第一卷之后,汪子嵩、范明生、陈春富和姚介厚四位先生经过五年多的辛勤劳作,又推出了第二卷,介绍公元前五至四世纪的希腊哲学,主要论述智者、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本书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11.
邓庆周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7(5):23-27
拜伦《哀希腊》先后有梁启超、马君武、苏曼殊、胡适等多种中文译本。诗中反问对比修辞手段的大量运用、韵律的巧妙安排等是其富于诗美感染力而广为传诵的本体原因。同时梁启超等译者的个性化翻译或曰“创造性的叛逆”对开发原诗所蕴含的巨大的革命鼓动力量也不容忽视:《哀希腊》对马君武《华族祖国歌》、胡适所谓“试验的态度更显明”的《自杀篇》及蒋光慈《哀中国》等诗作也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苏曼殊的<哀希腊>译本是其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把异国文化内涵经过本国文化传统因素过滤所得的呕心沥血之作,译本在形式、内容、意象方面都受到了本国民族传统文化精心的过滤,这也是近代翻译家们处理外国作品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使自己的译作更符合自己时代和民族的口味,译作的思想内容更易为国人所接受.这为人们重新审视晚清和近代翻译家们翻译的外国作品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方亚婷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49-151
诗歌作为一种具有表情功能的文本,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传达文字上的信息,还要重视诗体的表情功能,因此,诗歌翻译过程中,诗体的选择尤为重要,不仅要满足对原诗表情功能的传递,还要承载着译者赋予译诗本身的表情功能,文章将以胡适留美期间仿骚体译本《哀希腊》为例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在广泛搜集了158个城邦政制史的基础上写出了一部流传千古的《政治学》。他对城邦政制的研究基本上是实证主义的,许多结论也是靠得住的。《政治学》是剥削阶级的第一部专门的政治学著作,但它还掺杂了不少伦理学的说教 相似文献
15.
朱燕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75-77
《金瓶梅》当年的横空出世引发文坛震撼。对于它的美学思考仍在继续 ,笔者认为它只是一部充满悲剧性因素的末世哀书 ,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悲剧。无论是情节还是人物都是于悲剧的悖逆 相似文献
16.
朱燕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1):39-41
《金瓶梅》当年的横空出世引发文坛震撼,对于它的美学思考仍在继续。笔者认为它只是一部充满悲剧性因素的末世哀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悲剧,无论是情节还是人物都是于悲剧的悖逆。 相似文献
17.
熊任望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3)
《哀郢》这首诗,王逸《章句》以为屈原遭怀王放逐后哀念故都而作。洪兴祖《补注》改怀王为顷襄王。放逐之说仍旧。朱熹《集注》倾向洪兴祖。这是第一种看法。王夫之《通释》从根本上否定逸注,认为屈原因顷襄迁陈而作此篇。这是第二种看法。谭介甫先生《屈赋新编》(中华书局1978年出版)认为《哀郢》与“白起破郢”绝无关系,屈原所哀的是“庄蹻暴郢”。这是第三种看法。(其他看法,或从王逸说衍变,或从王夫之说派生。)以上分歧,远远超出个别词句解释的范围,关系到诗歌的主题,甚至牵涉到作者的立场和政治倾向。 用“迁陈”说解释《哀郢》,局部可通,说明全篇则有困难。“暴郢”说与原作圆凿方枘,格格不入。三说中惟“放逐”说最为正确。惜王逸等的注说过于简略,又存在一些缺点,不能使人完全信服。蒋骥《楚 相似文献
18.
《哀郢》与《耶利米哀歌》在内容、创作背景等方面都极具相似之处。本文通过对两部作品的比较,探讨不同民族文学所表现出的思维情感的共性与个性,探讨其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以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申屠青松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3):41-45
庾信《哀江南赋》的接受在清初掀起高潮,注本的不断涌现是其中一个重要表现。本文对清初九个注本的注者、注释特点、存佚及流传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考察,指出寄托故国之思、创作借鉴、迷恋考据,是当时文人热衷注释《哀江南赋》的基本原因。清初《哀江南赋》注本不但生动反映了文人心理的变迁,也是了解当时文学和学术思潮的一个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20.
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和选择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程度及最终产生译文的结果。作为中国白话新诗的鼻祖,胡适翻译的白话新诗一直以来备受研究者关注。研究胡适翻译的《哀希腊》,描述译者在三个方面适应与选择的过程,从而显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