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世界因“魅”而“蒙”,有“祛”才“启”。祛魅与启蒙具有内在的价值统一性,祛魅是为了启蒙。祛魅会带来附魅,附魅后的世界又需要新的启蒙。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价值观的祛魅,因此其思想策略具启蒙性质。文学的祛魅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故其文学叙事也具启蒙的性质,是后现代启蒙的积极参与者和构建者。  相似文献   

2.
站在世纪之交的分水岭上,回眸凝望,中国文学近20年所走过的历程:从“伤痕文学”伊始,到“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现代派文学”、“实验和先锋小说”、“新写实文学”,乃至尚缺乏科学界定的所谓“后现代主义”、“新体验”、“新状态”和“新生...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文学从来就不是只讲破坏不讲建设的文学,只讲解构不讲重构的文学。它是对一种新的真理的寻求,一种试图恢复事物、世界以及人类的适当位置的真正的努力。由于现阶段“社会性的人”向“精神性的人”的历史蜕变还不充分,可以预言后现代主义文学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精神主义”对“物质主义”的顽强对抗和超越,依然是21世纪世界文学的基本主题。  相似文献   

4.
中篇小说《沙家浜》作为对同名样板戏的改写,借解构“经典”之名,以时尚的“包装”来寻求卖点。其写作出发点是后现代主义文化背景下的平民主义写作立场。它通过对样板戏中“英雄人物”的戏谑化解构,给消费时代的大众读者提供了一套后现代商业文化色彩的文学快餐,同时也是当下文学写作精神困境的表征。  相似文献   

5.
论新写实小说的“后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八十年代中期传至中国大陆并对中国文学产生影响 ,“新写实小说”等即是具有强烈“后现代性”的文学品类。与启蒙主义文学相对 ,“新写实小说”实现了从主体建构到自我消解、从深度模式到平面制作、由批判到展示的过渡。后现代主义文学当然不能作为中国文学的全部 ,但它的解构理论、平民视野以及丰富多彩的带有“综合”性质的艺术手法 ,应该成为我们九十年代直至下世纪中国年轻作家借鉴的文学宝库  相似文献   

6.
谈论起战后就在欧美广泛兴起的后现代主义,也许这要比问题本身更问题化了。否则,美国学者伊哈布·哈桑先生怎么会在有关“后现代”在国内外旷日持久的论争中要说,“后现代主义这个问题至今仍复杂又有讨论余地”呢?不过可以明确的是它仍介乎难以界定、而行家们又急于界定的状况中。国内已有诸多学者如王宁、王岳川、盛宁等,对此有专论专述,本文就不赘言。对于中国人为何和如何采用欧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评介本国某些文学现象的过程中,探索在跨文化语境背景评论的基本态势及其相关的文学问题,我想这是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和认识问题。后…  相似文献   

7.
对赛博空间、鲍德里亚的哲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进行了共时的比较研究,认为赛博空间的出现把后现代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所描绘的世界进一步现实化了,在可比性的基点上,探讨了鲍德里亚哲学、后现代主义文学与赛博空间之间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8.
1985年,随着前苏联政治形势的变化,文学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出现了冲破以往禁区的“回归文学”和“暴露文学”.俄罗斯文学近十年的主要流派是以暴露阴暗与反思历史为主要内容的现实主义和以表现生活的荒诞为内容的后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的基本特征是批判和自由创造的精神,可是这种精神在其发展过程中却走向了它自身的反面。“后现代主义”就是“现代性”为要彻底实现自身而进行的自我批判、自我超越,“后现代主义”孕育于“现代性”之内。“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对传统的“主体性”概念、理性至上主义、旧形而上学的批判,而最终归结为人的自由生活——审美生活的彻底实现。因此,美学问题和文艺评论成了“后现代主义”的主要话题。文章专门以著名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德里达对语音中心主义的批判和后现代主义的文艺理论为例,具体说明了“后现代主义”的彻底批判精神和自由创造精神。作者认为,“后现代主义”尽管有些过激之谈和片面性,但其彻底批判和不断自我超越的精神,却是值得赞赏和吸取的。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文化精神可以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价值建构提供一种有效的参照。基督教文化不仅仅是“罪感”文化,更是“爱感”文化,它的“博爱”之情与“谦卑”之心有助于提供一种接近于文学本质的“博爱现实主义”;基督教文化是“普世”性文化,它的“普世观”有助于提供一种走出中西对峙模式、实现文化融合的依据和思路;基督教文化对弥漫全球的“后现代”思潮作出了神学回应,力倡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有助于提供一种后现代主义发展的新向度;基督教文化不是律法性的“审判”文化而是恩典性的“赦罪”文化,它的宽恕与宽容有利于提供一种切实促进文学繁荣发展的宽容性批评原则。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的“荒诞派小说”是一个重要的小说流派 ,前期的作家主要是在借鉴西方文学的一种形式 ,而后期的作者则开始探讨“荒诞”这一主题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有不可低估的贡献 ,时至今日我们应该对此进行总结与回顾  相似文献   

12.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成名作《等待戈多》是后现代主义流派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运用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从反情节、反人物、反语言、反时间、反场景、反悲喜剧等方面透析了《等待戈多》文本中“反戏剧”的艺术创作特色,揭示了这一全新的表现形式所反映的社会心理现实、文艺思想的影响和贝克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并运用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理论阐述了作品能够给予读者的警示和净化作用,以弥补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不足,从而全面透彻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佛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表明,梦不是没有价值的,也不是荒谬的,它完全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事实上是一种愿望的实现。用《梦的解析》中阐述的理论与方法来对《妞妞》一书中的作者及其妻子的梦境进行分析。通过对两人梦境的详细分析,再现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而借此来诠释梦对文学作品的影响及价值,以及梦的背后所反映的一些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4.
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看做是《新小说》杂志的一部分,以民族主义想像入手,并将它与其他"新小说"作互文对读后,认为在小说结构上渗透了吴趼人的道德关怀,以及在对伦理体系崩溃的叙述中隐含了一定的道德批判;并且指出了小说的遁世倾向,这是因为作者暂时觅寻不到正路。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荒诞派戏剧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戏剧观念。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被视为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它集中体现了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色。回顾了荒诞派戏剧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历史文化背景,通过简要分析《等待戈多》,探讨了荒诞派戏剧在主题、情节、语言、人物方面对传统戏剧表现方式的反叛。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化语境中,“地方性知识”并未泯灭或消失,反而得到复兴和传播。对于电视戏曲栏目《梨园春》,可以从“创造性转化”:电视传播与戏曲联姻,晶体与火焰:《梨园春》的注意力和影响力,文化维度:全球化“认同的力量”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其复兴的原因。并指出“全球性思维,地方性行动”的传播理念,文化的本土性、差异性和独特性、多样性特点正是抗拒全球化及电视同质化、复制化的有效途径。因而民族传统文化借助现代传播媒介走出低谷、走向繁荣不但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同时也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面对后现代艺术的事实,丹托认为,现代主义艺术已经终结,这一历史进程实现了黑格尔关于“艺术终结”的预言。与之相关的,是以“美”为核心的古典关学的退场,转而需要建立一套全新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艺术哲学。它以意义为中心,以阐释为手段,以历史性、多元性和差异性为原则。虽应后现代的历史潮流而生,却以涵盖一切艺术现象为旨归。  相似文献   

18.
先锋文学在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的勃兴 ,不但显示出中国人感性心理由审美到审丑的巨变 ,而且导致了文学美学形态趋向于喜剧性或泛喜剧 ,它包括反讽喜剧和荒诞剧等亚类型。本文试图索解隐藏于先锋文本中的这种形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19.
分析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本质:不确定性和虚构性,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现代主义的持续,有它的独特性,它解构了现代主义的主体性和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后现代小说是一种文本、一种叙事,因此它是虚构的。后现代主义表面上已偃旗息鼓,但它的文学理念、思维方式已溶入我们的血液中,它的某些元素还出现在文学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20.
从文学传播角度看,《画皮》从清代妻妾对比意味,到20世纪善恶斗争主题,再到2008年陈嘉上浪漫传奇式演绎,经历了相对完整的传播流程,其意义也相应发生着转换。那么对《画皮》的主旨以及现代电影改编中所发生的意义转换,应从文学传播角度做动态理解。这样才能避免从本质主义思路对《画皮》的电影形态强加社会批判使命,从而正确处理文学作品与电影改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