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世纪初是中国戏曲界发生重大变迁的时期,本文就这种变化的成因和意义进行了探讨。戏曲界的变迁,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戏曲艺人有了国民资格;在经济上,表现为戏曲艺人劳动报酬的分配方式与收入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获取劳动报酬的人格尊严得到承认;在文化上,戏曲表演不再被视作贱业,戏曲艺人开始为世人所接受。这些变化突出体现了戏曲艺人的“国民意识”的确立,促使其由古代人格向现代人格转化。另外,戏曲界的变迁离不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帮助。革命党人是有史以来中国第一个关心戏曲艺人社会地位问题的政治势力,在改变千百年所形成的世俗偏见、培养戏曲艺人近代人文精神等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派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有专长;行家说行话,隔行如隔山。读了田汉的代表作——三幕剧《名优之死》,更使我深切体会到,千百年来,广大群众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反映了事物的真理。 《名优之死》写于一九二九年,反映的是旧社会戏曲艺人的生活,主人公是京剧名优刘振声。这个剧,通过他与流氓绅士杨大爷的矛盾冲突、与其女弟子刘凤仙的矛盾冲突,最后被逼死于舞台上的悲惨故事,强烈控诉了万恶的旧社会对戏曲艺人的迫害和对艺术的摧残,同时,热情歌颂了刘振声在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污浊空气中,忠于戏剧艺术,“讲究戏德、戏味”的可贵精神。  相似文献   

3.
田汉早期剧作深染西方近代新浪漫主义感伤唯美格调,但中国古典戏曲及其理论对田汉的影响更为内在。田汉与传统戏曲及艺人有深厚渊源,其早期剧作深得剧作中国传统戏曲之古典美,用意象营造意境、以淡化情节连缀剧作审美主体的心灵写意性,形成田汉早期剧作浓重的"诗情化"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4.
阮大铖是晚明一位善写喜剧的著名作家,其极富创作特色的《石巢四种》风靡大江南北。他深谙曲律、通晓舞台技艺,在蓄养家班不断演出的基础上,与当时著名艺人(彭天锡等)和戏曲鉴赏家(王思任、张岱等)密切交流合作,研艺赏曲,积极创新,为促进昆剧的普及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元代戏曲理论述评段庸生以戏曲创作高度繁荣为特征的元代文学,把中国叙事性文艺推进到了“于科白中叙事,而曲文全为代言”的“真戏曲”时代。①从此打破了中国文坛长期以抒情性诗歌散文为中心的格局,从大都、杭州等商业城市涌现出一大批戏曲作家和戏曲艺人,戏曲艺术不...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是一位极具忧世情怀的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位自强不息的乐观实干家。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术家,梁启超的思想与实践都在他的著作中得以体现。趣味的革命是梁启超的戏曲美学的核心内容。他从感性生活层面出发对具有古典哲学思想趣味范畴进行了理性尚实的现代化阐释,使得趣味从高雅的戏剧美学殿堂融入到日常的改良新戏及戏剧理论中,肯定戏曲的社会作用,强调戏曲与社会政治环境的联系,对我国近现代戏剧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剧场发展史看,在独立的戏园出现之前,或者与独立的戏园相辅相成,会馆、神庙戏台是戏曲演出的极重要场所。从传播学角度看,移民会馆也是向大众传播戏剧文化的重要场地,除了会馆戏台上艺人唱、做、念、打的动态演出,各种静态的戏曲故事及人物雕刻作为会馆建筑装饰,亦可谓是绝妙传神的"无声戏"。结合田野考察与历史文献,考察移民会馆与戏曲文化的关联,是戏曲学研究不可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晚清私寓是戏曲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它既是一种培养艺人、传承戏曲的组织,同时又具有浓厚的娱乐性,形同歌楼酒馆。私寓弟子演戏之外,亦凭借自身姿色,兼营侑酒等娱乐活动,同时具有倡、优两种身份。因而,与普通的科班、戏班等传承组织相比,私寓在弟子的来源与选择、培养方式、师徒关系等方面,均有鲜明的特色,并对后世戏曲的面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戏曲的现代转型并不仅仅存在于题材内容和舞台表演等层面,同样也存在于行业组织层面,尽管当前学界对此关注甚少。若以汉口的戏曲行业组织为考察中心可以看到,晚清民国戏曲行业组织的变迁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中世纪行会性质阶段;中世纪行会性与现代性兼有的阶段;现代转型阶段。这个现代转型过程不但是戏曲艺人自我价值不断觉醒和重新认定的过程,也是商业资本在戏曲活动中的重要性增强的过程,更是现代民主、平权观念不断强化的过程。因此,从戏曲行业组织现代转型这个缩影可以看到,民主、平权、商业资本是戏曲现代蜕变的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10.
佟晶心是最早使用“话剧”这个词的人,他在《剧学月刊》、《歌谣》等当时知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戏曲及民俗研究论文数十篇,他的专著《新旧戏曲之研究》被誉为“革命式的书”,学术观点曾得到卢前、赵景深、台静农、吴晓铃、叶德均、顾颉刚、罗常培、谭正壁等著名学人及名伶程砚秋等人的关注。佟氏还是一名高产的剧作家,在话剧及传统戏曲方面均有作品问世。令人遗憾的是,佟晶心和杜颖陶、邵茗生等人一样,均是20世纪上半叶古代戏曲研究史上不容忽视却久被忽略的“失踪者”。这种学术史地位与研究史现状之间的悖论,再次说明目前的学术研究史版图还远远称不上丰富和完整。  相似文献   

11.
从《沙家浜》到“沙家浜”,这种“从艺术文本演变为文化资源”的文化现象值得研究。本文从革命叙事角度入手探讨了革命话语体系的演变过程,之中透示出社会主义文化构想的蜕变,这对我们当下的文化建设极为有益。  相似文献   

12.
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把样板戏看做是一种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符号系统。通过神圣的确立、仪式与仪式意义和集体表象的纯粹等三方面的论述,得出样板戏实际上是一种革命叙事象征类宗教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红色歌剧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代表作,以可歌可泣的历史史实、富于地域化的音乐风格和波澜浩瀚的舞台艺术,再现了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军民气动山河的红色精神。红色歌剧兼具马克思主义文艺作品的实践性、人民性和审美性,其精神内涵包含着开拓精神、拼搏精神、鱼水精神等,通过使用壮丽的艺术语言和再现革命年代的民族记忆,不仅使这种民族艺术形式获得了高度赞誉,更再次发挥了红色精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中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周贻白是20世纪开始频繁使用和积极推广"戏剧"话语的第一位戏曲学家,这是他跟前后戏曲学家格外不同的地方。他所以频繁使用和积极推广"戏剧"而非"戏曲",在他看来最根本的原因是,只有以"戏剧"作名称才能准确地表达这种中国特有的舞台表演艺术样式的本质,而"戏曲"则只侧重于剧本,较少涉及舞台表演艺术。他考察、审视和阐释戏曲总是以剧场、剧团、演员、角色、表演、声腔诸因素为对象,把它们作为自己戏曲学著述的认知重心和建构主体,而不是像绝大多数戏曲学家那样始终把剧本当作关键,几乎不考虑剧本以外的其他因素。周贻白的出现使长期囿于戏曲文学文献的戏曲学研究的偏颇状况获得了不同于以往的全新改变。  相似文献   

15.
嵇永仁是清初戏剧舞台上占有重要一席的戏曲家。他多才艺,工诗文,善医学,精通音律,酷爱戏曲,著有杂剧《游戏三昧》《续离骚》,传奇《珊瑚鞭》《布袋禅》《扬州梦》《双报应》,在戏曲创作上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在清初"三藩之乱"中,嵇永仁舍生取义,以气节著称。  相似文献   

16.
在1921年7月到1927年7月的毛泽东思想萌芽时期,瞿秋白提出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斗争--"革命战争"为主要形式;必须建立革命军队、党指挥枪、进行土地革命;必须建立"农民政权"--实际上就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思想的萌芽.瞿秋白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前所未有的探索是开拓性的贡献.瞿秋白是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先驱.  相似文献   

17.
吴禄贞为武昌起义作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参加并参与组织领导了多个革命团体,尤其是他领导了武昌花园山聚会,发展壮大了湖北的革命力量。他采用多种形式宣传革命思想,使革命观念渐入武汉人心。他推动北方军队起义,牵制敌人兵力,呼应了武昌起义。  相似文献   

18.
"样板戏"叙事:"他者"观照下的女性革命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女权主义的角度看,"文革文学"中的"样板戏"无疑是人类文明史上两性话语权力交锋中不可多得的另类版本。"样板戏"大多以女性作为剧中的主人公或主要英雄人物,但她们身上却缺少真实女性应有的性别色彩。这一女性革命神话虽然表面上改变了女性的从属地位,但却并没有改变女性作为"他者"的历史命运。"革命"只是在形式上解放了女性,然后又通过"去性"及"花木兰化"的方式把女性重新约束在以"革命"来命名的男权话语之中。这一"样板戏"叙事模式,在看似抬高女性的革命言说中其实不自觉地潜隐着男性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19.
白话道人主持的《中国白话报》不仅在清末白话文运动和白话报刊发展历史上占据重要位置,而且在20世纪初的白话文写作、小说与戏曲革新乃至诗歌发展史上,均有不可轻视的历史意义。白话道人的白话报活动、白话文写作及白话小说创作既印证了清末白话文运动与小说界革命、戏曲改良运动之间的密切关系,又显示了清末革命派作家的白话文学创作实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