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我国历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都是围绕“保障粮食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及保护粮农利益”这一基本目标进行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在市场化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 ,粮食流通体制运行效率低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因此 ,近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政策取向应该是 ,全面放开粮食市场 ,促进粮食流通。粮食补贴方式的改革必须有利于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 ,并以此为契机 ,推进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农产品国际贸易自由化趋势下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未来的 30年里 ,保证粮食供给、确保粮食安全 ,是我们始终需要重视的战略问题。国际粮食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形成和强化将对中国的粮食生产结构调整、粮食进口、政府对粮食流通的调控等产生影响。我们必须从提高粮食生产和利用效率、加快粮食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强化政府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适时适量增加进口等方面做好工作 ,以实现长期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3.
中国粮食市场的国门打开 ,粮食流通体制将难以应对入世挑战。而中国特殊的国情又决定了中国的粮食问题必须立足于基本自给。因此 ,如何在WTO规则下 ,重构中国粮食流通新体制 ,营造一个有序的开放型市场格局环境就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本文认为组建粮食银行 ,通过行政性管理、商业化经营 ,来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是上上之选。  相似文献   

4.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方向与要求,国务院发布了《粮食部门深化改革实行两条线运行的通知})(即国发1995第15号文件),并且在全国组织实施。“两条线运行”既是对粮食部门采取的一次重大改革,也是对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实践进行经验总结的一项重要成果,它对规范粮食流通秩序、推动粮食企业改革、促进粮食生产、稳定粮食市场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粮食部门“两条线运行”牵涉到很多方面的问题。为了确保“两条线运行”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既需要在理论层面上对“两条线运行’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中国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进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已经经历了数轮改革。1979-1993年是 粮食流通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期,1993年所实施的粮食价格与经营的全面放开是迄今为止 力度最大的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而1994-1999年则是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的调整期,1998 年开始以“四分开一完善”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改革实际上是在国民经济 市场化程度已有很大提高的背景下,政府对粮食流通系统实行的严格管制。在21世纪初的开 放经济条件下,需要建立规范化的粮食市场体系、多元化的粮食流通体系、专业化的农业保险 体系、高效率的粮食供求调控体系,从而形成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的良性循环机制,以促进粮 食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徐畅 《东岳论丛》2011,32(11):60-69
近代中国粮食流通格局的多层级性、长距离性和量大值低性,决定了粮食市场具有重叠性、寄生性和不成熟性;粮食运输方式的缺乏系统性、新旧并呈性和线路曲折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粮食流通成本高昂;粮食流通的高成本,又导致了流通的低效率,限制了国内粮食自我调剂的能力,从而为外国粮食进口创造有利条件;粮食流通只是近代中国经济的一环,在整个经济和社会没有得到改造之前,单纯的粮食流通不可能得到根本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民以食为天,商以粮为先。在旧中国·粮食流通在整个流通领域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江苏是我国近代粮食生产大省,也是粮食消费大省。沿江靠海的区位优势,京杭运河、沪宁铁路穿越腹地,陇海、津浦、沪宁、沪杭铁路相继接轨的交通优势,使江苏人民生活所必需的稻米、面粉,榨油工业所需要的大豆等原料,可以通过水路、铁路从皖、鲁、冀及东北等地源源不断进入江苏市场,面粉、豆饼等可以顺畅地运往华东、华北、华南各地。到抗战前,江苏粮食市场.特别是苏南粮食市场已从以稻米交易为主转变为以稻米、小麦、大豆、杂粮交易并重,年成交量…  相似文献   

8.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粮食收储企业全面走向市场已成必然,作为承担粮食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职能部门的农业发展银行如何应对粮食市场化改革给农发行业务经营、资金管理、职能转变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是摆在各级农发行面前亟需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本文仅就粮食市场化改革后农发行面临的一些难点及应对措施,谈点个人意见。 一、粮食市场化改革给农发行带来的冲击及影响 (一)企业由政策保护下的特殊法人走向市场经济中主体地位平等的法人,银企思想难转变。随着国家粮食储备体系的建立,粮食市场经营机制的完善,目前这种粮食流通格局已经给各级财政造成了巨大压力,粮食收购由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一家包的格局已经或正在被打破,多元化的粮食购销体制正在形成。所以,放开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粮食主产区的三大主粮价格下跌幅度大、范围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粮价下跌带来了诸多新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和种粮积极性,影响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给粮食生产带来了隐患,也暴露出我国粮食市场和粮食流通体制存在的弊端。必须未雨绸缪,通过划定基本农田和高标准良田建设、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粮食价补分离改革、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措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0.
流通体制是粮食生产和消费诸矛盾的焦点,研究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对促进粮食生产,引导合理的消费,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改革粮食流通体制的三种方案设想,并进行比较分析。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是有利于发展粮食生产的原则。目前,粮食经济的运行,主要是依靠行政指令来维持;这表明现行的粮食经济政策不利生产和流通,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形成有利于粮食生产的动力机制,为粮食产区和粮农带来经济利益。 其二是和粮食生产水平相适应的原则。流通体制是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因此,实行何种体制将取决于粮食生产力水平。我国人口多,粮食生产水平低,人均占有量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现在不可能实行完全商品化的流通体制。然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粮食生  相似文献   

11.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构建粮食流通新体制─—对广东省粮食问题的思考董富胜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粮食流通体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问题,已越来越明显地表露出来。其主要表现,一是对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认识尚有反复;二是掌握粮源缺乏有效手段,国家定购面...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的青海自然灾害频发,灾后粮食短缺,粮价踊贵,民众生计维艰,社会不安。粮食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而灾后市场自由调节的优势急剧下降,地方政府遂以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来调控失序的粮食市场。粮食外运的管制,建设仓储、实施平粜,打击囤积居奇,整顿不法粮商、取缔粮面市场陋规等措施是政府在粮食流通方面采取的必要调控措施。诸项措施对平抑粮价、维持民食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天灾人祸的冲击,尤其是粮食征购量过大、不良的货币政策、仓储中的积弊、官僚企业对粮食贸易的逐渐垄断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地方政府对粮食流通的管理在抑制粮价、调剂民食方面不仅成效甚微,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市场机制的自由培育和民间自救的能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相似文献   

13.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好大胆探索与稳步推进的关系;必须坚持粮食购销市场化,处理好放开市场与加强调控监管的关系;必须坚持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和促进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处理好“主渠道”和“多元化”的关系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粮食购销是粮食流通体制的核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建立放而有应、管放结合、活而不乱、调控有力、适合中国国们的粮食流通体制,国家必须加强对粮食购销的宏观调控,国有粮食部门必须发挥主渠道作用.(-)税定粮食购销价格.我国粮食经济体制改革,是以粮食价格改革为实破口的,而且步伐很快.1991年调整粮价,缩小购销价格倒挂,1992年再次调高销价,实现购销同价,1993年全国绝大部分省、地、市放开市场、放开粮价、放开经营,实现了向市场经济过渡.然而进入1993年10月后,我国东南沿海主要城市的粮价迅速上涨,并向北方内地蔓延…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搞活农村经济,促进粮食生产和流通,必须加快粮价改革步子,本课题报告提出“八五”期间粮价改革的目标、时机、条件及配套改革措施。一、粮价改革的目标和时机1、“八五”末期粮价改革的目标本课题研究报告认为,“八五”末期粮食价格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或形成“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粮食市场价格模式”,即在国家对粮食供求、价格有效调控的基础上,粮食放开经营,粮食价格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粮食市场价格模式,其操作运行可作如下设想:  相似文献   

16.
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实践与启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东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年至1985年,冲破传统的统购统销模式,试图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体制。在这个阶...  相似文献   

17.
杨乙丹 《兰州学刊》2007,(10):76-79
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是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不同体制下粮食生产的效率有很大差别。互助组和初级社符合当时农业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粮食产量的增加;高级社和人民公社束缚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粮食生产长期徘徊在低水平阶段;家庭联产承包制调整了农村的生产关系,粮食产量得到迅速提高,基本解决了粮食短缺。农村微观经济体制和粮食生产波动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粮食流通制度的变迁。合作社体制为粮食统购统销制度提供了组织保障,人民公社体制强化了统购统销制度的持续运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对统购统销起了制度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的粮油统销顺利出台后。粮食市场是稳定的。但在这个稳定的粮食经济平衡状态中,粮食市场悄悄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其显著特点:一是平价供应减少,市场调节扩大;二是计划内的粮食市场由卖方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转化,粮食消费者的购买主动权得到强化;三是粮食买卖场所发生转移,销售全过程的服务向高层次发展。四是粮食消费需求多层次化,粮食市场容量具有可扩充性。由此可见,粮食“价改”推动了粮食经济运行机制向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109-114
国民政府迁渝后,重庆市粮食需求量顿增,粮商组织规模迅速扩大,粮食市场获得进一步发展。然而,重庆粮食市场发育并不完善,粮食交易弊窦丛生,粮食流通渠道不稳,缺乏大型的粮食仓储设施,导致重庆经常发生粮荒,粮价波动巨大。粮食市场机制本身不健全,是抗战时期粮食危机产生的制度性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粮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业经济和商业经济密切相关,主要是由粮食商品生产和粮食商品流通构成的。粮食商品生产,是粮食商品流通的基础;粮食商品流通,是粮食经济运行的实现和发展的动态过程。因此,研究我国粮食经济的发展问题,要侧重在粮食生产和粮食流通这两个领域。主要是解决生产和流通方面,在政策上、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其实质是国家与粮农、粮食产区和销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