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1 祭祀谷神     
《中文信息》2007,(12):73-73
福建长汀县路湖村湖洋背的村民们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举行传统的祭祀谷神迎三神活动,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祀活动中还有“颠轿”“九连环”等项目。颠轿是民间悠久的民俗活动,在颠轿比赛中胜利的。队来年能多福,湖洋背颠轿轿子里坐的是请来的谷神。九连环,表演形式多是且歌且舞,曲调大都是本地区的民歌,内容多为表现男女爱情。  相似文献   

2.
徽人小柯:歙县大谷运村特色民俗活动有不少,我知道的有社公祭、土地祭。每年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举行,俗称春社、秋社。明嘉靖五年(1526)规定,里社祭祀要备办猪羊祭品,依式书写祭文,由里约正副“率领一里人户致祭”。举祭仪式,须冠带礼生若干人,“五行五献”,“并读抑强扶弱之词”。祭毕举行会饮。村(族)社祭,轮推社首若干人,以族(祠)田、社田之租举行祭祀,或将社属支丁分成若干“分”轮值举祭,负担所费。届时全族(村)男丁齐集社屋焚香燃烛拜祭,  相似文献   

3.
妈祖信仰在辽南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三方面:海上漕运、海上贸易、闯关东移民。妈祖信仰因明朝平定边疆、海上漕运的需求在辽南的港口、码头传播,成为水师的精神支持;因辽南沿海开放与商人海上贸易活动在沿海市镇得以繁盛,成为海商人凝聚的力量;因辽南的全面开放与闯关东的山东移民得以在地化,成为沿海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构成。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妈祖信仰和妈祖文化研究相关文献的回顾和梳理,旨在结合妈祖文化旅游实际,总结归纳其发展特征与存在问题;同时针对妈祖文化旅游的未来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观与信仰观发生了很大转变,非科学信仰出现了升温现象。莆田作为地处福建沿海的妈祖故里,民间的妈祖信仰氛围十分浓厚,信仰妈祖的莆田大学生人数也十分众多。文章在莆田大学生妈祖信仰调查的基础上,从现实社会的强烈催化、家庭环境的深厚影响、身心需求的激烈冲击等方面,揭示和分析大学生民间信仰的成因,从而得到启示,要客观评价和处理当前大学生的非科学信仰现象,要加强当前大学生科学的信仰观教育,要加强科学真理在大学生中的宣传和普及教育,要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增进大学生身心和谐等教育。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社会的心灵史,真实地再现地域精神、民众生活.妈祖意象重复出现于台湾文学,既有日常生活的再现,更有精神价值的追寻与探问.当代台湾小说中的妈祖文化经历了从民俗描摹到历史认同、国族建构的书写变迁.  相似文献   

7.
一直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近年来黄山市的经济和建设上去了,文化的东西都淡下来了。  相似文献   

8.
《中文信息》2007,(12):4-7
中国的民俗旅游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进入了它的辉煌时期。各地民俗旅游项目如同雨后暮笋不断涌现,民俗旅游的项目大致可分为几种类型t品牌经营模式。社区一历史(传统)街区模式,乡村模式。生态博物馆模式,主题公园模式,民俗节庆活动模式。对于旅游摄影爱好者来说,民俗节庆活动是最值得一去的。它是以传统的民俗节日活动为主题。以举办大型节庆活动为形式而进行的一种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分为民俗节日和民俗活动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9.
南宋文人乐府诗继承了新乐府反映现实、针砭时弊的传统,宋代文人乐府诗呈现出徒诗化倾向。范成大乐府诗揭露统治者的剥削,体恤民生艰难。范成大乐府诗继承了乐府精神,更重要的是赋予了乐府诗记风俗的新功能,对民俗如实记录是范成大乐府诗的新特点。范成大创作的《夔州竹枝歌》等民歌体乐府,实现民俗内容与民歌体裁的完美融合,为研究江南农村生活提供了多元视角,保存了珍贵资料。范成大乐府组诗影响到后世组诗的创作,提升了诗歌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0.
敖包祭祀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锁  王磊 《西域研究》2006,9(2):76-82
本文利用有关历史文献和民族志资料,分析了敖包的基本形制和祭祀方式的起源,可以看出在其作为蒙古族的一种传统信仰方式出现之前,具有相似性的一种“灵石”信仰的早期形式则在北方草原地区已经出现,可以认为,无论从形制上还是从祭祀的形式上,敖包都是这种草原文化传统的延续。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青海多民族神话与民俗中有关土地信仰和禁忌的事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在青海多民族神话与民俗中,由于受宗教信仰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对土地的尊奉发生了历史演变,与国家认同、祖先历史记忆、家乡思念等意识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当今,我们更应继承青海各民族尊崇土地、热爱土地、珍惜土地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12.
“民俗宗教”是群体内对精神存在信仰模式化生活方式的集体表现,具有“信仰”与“仪式”两大体系,包含“民俗”与“宗教”两层内容,体现了宗教的核心要素。“民俗宗教”虽然与制度性宗教具有本质上和功能上的相同意义,但其未被建构在制度化的体制内,而是被排斥在国家认可的五大合法性宗教之外。实际上,“民俗宗教”是一种宗教体系,是乡村社会治理的良好模式,其应与制度性宗教具有相同地位,应该而且有必要将其纳入制度化宗教系统。  相似文献   

13.
对妈祖的形象进行深入分析归纳,概括出妈祖勇敢和善的凡俗形象、扶危济困的海神形象、慈悲庄重的神祇形象这三大特点,并通过分析妈祖形象在现代视觉设计中的表现,发现妈祖形象愈加呈现出年轻化、多元化的特点.由此探讨如何将现代设计与妈祖文化相结合,总结归纳出妈祖形象新表现的原则和思考,希望搭建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为妈祖的现代视觉形象设计寻出一条可供考虑的途径,找出吸引年轻族群的新创意.  相似文献   

14.
自清代前期以来,台湾妈祖信众组团返回福建莆田湄洲妈祖祖庙进香,以及湄洲祖庙妈祖神像赴台巡游的活动,构成了海峡两岸之间独特的妈祖朝圣现象.通过这种朝圣行为,原有的妈祖信仰领域突破了传统的祭祀圈和信仰圈而扩大至文化圈.妈祖文化圈的形成,对于建构两岸在中华文化版图中的主体地位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杜鹃 《兰州学刊》2006,(3):60-62
较之于西汉,东汉的祭祀乐舞体系更系统化、规范化。东汉建立乐舞伊始就以复古为总的指导方针,但它是以王莽元始改制时所建立的制度为蓝本。单就体制而言,东汉祭祀乐舞分为郊祀乐舞、祭祖乐舞和其他祭祀乐舞三大类。郊祀乐舞大体与西汉元始时期相同。祭祖乐舞,东汉历代帝王有所兴作。由于东汉提倡节俭,故东汉各皇帝的庙乐制度与西汉大不相同。关于其他祭祀乐舞的记载并不很多,我们只知其有乐舞,不确知为何。从总体来看,东汉祭祀乐舞的建设分为光武帝草创时期和明帝之后的完善期,其中,汉明帝时期是东汉礼乐制度建立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6.
白马藏族繁衍生息于藏彝走廊东部北段地区。由于地貌形态复杂,地势高昂偏僻,解放前与外界族群间的走动较少之故,其文化中积淀有较多与斯巴苯教相关的民俗事项。这些习俗深深根植于远古苯教文化,遗存在当地的文化生活及民众记忆中。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就白马藏区的一些与宗教信仰相关的主要民俗事象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考释。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6,(7):122-130
元代拓展利用海洋的重要举措就是实行粮食海运,而为祈求海道安全,蒙古人寻求神灵世界的帮助,天妃作为汉地传统的航海保护神为元朝所继承。官方的天妃祭祀服务于帝国海运的安全,不仅元朝皇帝时时遣使致祭,司职海运的官员亦积极建庙祭祀天妃以确保帝国生命线的畅通,其天妃祭祀仪式在继承传统礼制的基础上,力求凸显元代皇帝受命于天的权威以及族群和谐的政治秩序。天妃信仰对于沿海承担海运任务的民众起到一定安抚人心的作用,不过吏治腐败和始终奉行的族群分离政策使得海运秩序最终崩溃,元官方奉行的天妃信仰在两浙沿海航海民众中影响有限,留给世人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感慨。  相似文献   

18.
《中文信息》2007,(12):49-49
涠洲的三婆庙建于1732年(干隆三年)。她有三姐妹,老大在福建,老二在澳门,老三(她)即在岛上,三婆名叫林莫娘,她活着的时候经常帮助海上一些遇难的渔民,她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她,便给她修了一座庙。岛上供奉“三婆”是在每年春节、二月初二、三月二十三(诞生目)、八月初二,届时的祭祀活动非常热闹。  相似文献   

19.
《蜃楼志》一书对广东民俗进行了大量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广东地区的社会风貌。民俗信仰是一种精神民俗,反映了民众对于神灵的崇拜。在《蜃楼志》中出现了许多关于民俗信仰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关于祖先崇拜、神灵崇拜和占卦看相的描写上。从叙事功能来看,《蜃楼志》中关于民俗信仰的描写,更好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凸显出了人物的形象特点。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蜃楼志》中的民俗信仰描写反映出了广东文化的特色。通过《蜃楼志》中的民俗信仰描写,广东地区重祭祀、崇鬼神的信仰文化被生动地反映了出来。  相似文献   

20.
马念珍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3(9):166-168
华夏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祭祀行为可谓源远流长,由祭祀活动产生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法律内容之一.古代祭祀活动不仅对中国法的起源,而且对中国法的精神及原则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