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侵占我国领土西藏而激烈争夺的英俄两国,在1907年国际大背景下,出于各自的政治需要和目的,背着中国,就西藏问题达成了妥协,签订了《西藏协定》,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英俄通过签订《西藏协定》,还确认了彼此在西藏的侵略权益,规定了此后对西藏的基本政策,并以“西藏问题”为筹码,在波斯问题和阿富汗问题上进行了交易.此外,英俄还合谋在《西藏协定》中首次提出了所谓“中国对西藏之宗主权”,以否定中国在西藏的主权,不仅为1912年英国政府提出“西藏在中国宗主权之下自治”,妄图将西藏从分裂出去,提供了所谓依据,而且为俄国把“中国在外蒙古之宗主权”,“外蒙古自治”载入1913年中俄《声明文件》和1915年《中俄蒙协约》,妄图将外蒙古从中国分裂出去提供了先例,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英俄《西藏协定》的签订充分可以反应了英、俄帝国主义为了各自的利益,既相互争夺,又彼此妥协让步和相互勾结的本性.文章选译的10件俄国外交文书记述了英俄两国签订《西藏协定》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
该文为《俄国与西藏——俄国档案汇编(1900—1914)》的序言。首先简要介绍了20世纪初以来俄国(沙俄、苏联、当今的俄罗斯)和英国等西方国家,以及中国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对西藏问题的研究情况;继而介绍了本档案汇编所收文件,以及文件所反映的事件,诸如,沙俄同中国西藏地方当局非法来往;英军入侵西藏;达赖喇嘛出逃外蒙古,俄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达赖喇嘛是移居俄国,还是返回中国做出的安排;英、俄背着中国签订侵犯中国主权的《西藏协定》;俄国干涉中国清政府废黜达赖喇嘛名号;达赖喇嘛出逃印度;辛亥革命爆发后的西藏局势;中华民国大总统颁令蒙藏回疆各地方同为中国领土;阿旺德尔智策动西藏独立并与英、俄建立外交关系;华侨团体通电要求向西藏和外蒙古派兵保卫边疆,以及英、藏、中三方西姆拉会议等。  相似文献   

3.
1888~1911年英俄围绕西藏展开了角逐.从过程来看,英国在与俄国的角逐中处于强势地位,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似乎俄国更占优势.英国政府致力于确立西藏的"中立化"自治地位,然而,由于清政府的坚决反对,英国在英俄协定中所确认的"宗主权"就不具备合法性,随之而来的某些条款更不具备实际操作性.相反,俄国人利用英俄协定,限制了英国对藏政策,并为其随时过问英国对藏政策提供了条约保障.  相似文献   

4.
1914—1917年英国政府向西藏地方当局供应武器的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政府对西藏地方当局供应武器的政策,是辛亥革命后英国分裂中国西藏总政策的一部分,是服务于这一战略目标的措施之一。自1914年西姆拉会议破产后至1947年英国撤离南亚次大陆之前,英国政府为实现分裂中国西藏的目的,曾大量地向西藏供应武器弹药。但在1914年末至1917年前期,英国政府由于种种原因而暂时未向西藏地方政府供应武器弹药。当西藏地方政府于1917年下半年调遣大批藏军,使用  相似文献   

5.
1907年8月31日,英俄两国签订了有关西藏、波斯、阿富汗的《协约》,它是两国在中亚争斗中彼此力量相对均势条件下暂时妥协和相互制约的产物。但随着中国政局和世界形势的迅速发展变化,英俄出于各自帝国主义利益的需要,都欲修订《协约》,以攫取新的侵略权益。为此,两国政府以修订《协约》中的《西藏协定》为中心,在1912年  相似文献   

6.
1898至1921年是英国以“宗主权”为中心的侵藏政策的提出、实施和基本确立的时期.为与俄国争夺中亚细亚,寇松提出中国对西藏只有宗主权,并寻找时机发动侵藏战争,逼签《拉萨条约》,“变西藏为实际上的保护领”.随后,英国声称西藏是“一个外国君主统治的国家”,并与俄国舍谋以中国只有宗主权来否定中国对西藏的主权.继之,英国加快侵藏步伐,企图强迫中国同意西藏“自治”,并要求俄国同意其在西藏“行动自由”.1921年,英国政府采纳贝尔的建议,一方面反对中国政府恢复设置驻藏大臣和派驻军队,一方面企图制造“大西藏”以分裂中国,以这两大内容为核心、以宗主权为幌子的侵藏政策基本确定.  相似文献   

7.
周学军 《西藏研究》2000,(4):116-118
1913年 1月 11日 ,十三世达赖喇嘛的代表、俄籍布里亚特蒙古喇嘛阿旺·德尔智与外蒙古分裂集团签订了相互承认蒙古和西藏“独立”的《蒙藏条约》。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所王远大先生《近代俄国与中国西藏》一书对蒙古方面签字人职衔的译文是 :“1913年 1月 11日 (作者页注 :藏历水鼠年十二月四日 ,蒙历至尊二年十二月四日 ) ,《藏蒙协定》在库伦签字……蒙古方面在协定上签字的有副总理大臣兼外务大臣尼塔比利克图达喇嘛拉布敦、曼赖卡图尔白楚达木定苏伦。”① 据此汉译文 ,达喇嘛拉布敦的职衔是“副总理大臣兼外务大臣”。事实并非如此。 …  相似文献   

8.
何洁 《西藏研究》2002,16(3):84-89
西姆拉会议是民国二年 (1913年 ) 10月至三年 (1914年 ) 7月英国策划的在印度西姆拉 (Simla)召开的所谓“中英藏三方会议” ,是英帝国主义阴谋策划将西藏地方从中国分割出去的会议。参加此次会议的中方代表陈贻范迫于压力在草约上签了字 ,但拒绝在《西姆拉条约》上正式签字 ,会议宣告破裂。英方与中国西藏地方单方面于 7月 3日在《西姆拉条约》上签字 ,是完全无效的。陈贻范作为中方代表 ,一开始就是袁世凯民国政府妥协的产物。而在西姆拉会议的整个谈判过程中 ,英方代表和西藏地方某些代表相互勾结 ,对议案密谋策划 ,并给陈贻范施加压…  相似文献   

9.
西姆拉会议破产后,英国政府曾经多次催逼当时的中国政府与之重开谈判,企图实现其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变为英属印度与中国之间的一个缓冲国的阴谋。但是,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格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英国在帝国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已经动摇,特别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人民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精神空前高涨,迫使北京政府在就西藏问题与英国的交涉中,抗住了英方的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也有所恢复。本文利用近年新整理出版的中英文档案资料,对1914年西姆拉会议破产后至1922年华盛顿会议结束期间中英两国有关西藏问题的交涉进行了论述,并分析了英国分裂我国西藏的阴谋终于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清末,沙俄帝国主义同英帝国主义勾心斗角,争相侵略西藏,中国神圣领土西藏面临着将沦为俄、英殖民地的严重局势。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当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之时,俄、英争夺西藏的斗争一度达到了十分尖锐的程度。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沙俄政府出于它的对外政策的战略需要,终于承认英帝国主义在西藏有“优先利益”,而把西藏问题变成它手中的一块政治筹码,同英国进行政治交易。本文拟从《尼古拉二世致达赖喇嘛书》,对沙俄政府侵藏政策的变化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导言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西姆拉会议是一次极其重要而又异常独特的会议。其重要性在于,英帝阴谋将西藏分为“内藏”和“外藏”两个部分,并玩弄花招,炮制了所谓的麦克马洪线,企图吞并我国一部分神圣领土.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不仅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恶化了西藏和祖国的关系,而且也给日后中国与印度两国关系留下了隐患.其独特性在于,西藏明明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却背着中国中央政府的全权代表,私下与英国代表草签划界协议。围绕西姆拉会议,出现了下列一些问题:英帝自始至终所扮演的角色是它自诩的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我国西藏的活动中,英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帝国主义对西藏的侵略,主要就是英国对西藏的侵略。英属印度政府曾于1888年和1904年两次发动对西藏的侵略战争。1904年,由荣赫鹏率领的侵略军甚至强行侵入拉萨,逼迫西藏地方当局与之签订《拉萨条约》。 辛亥革命爆发后,英国利用我国政权更替、民国初建之机,加紧对我国西藏的侵略。但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它不再采取公开出兵、发动侵略战争的手段。英国以不承认中华民国相要挟,胁迫当时的北洋政府派员参加西姆拉会议,与英国代表和西藏地方当局代表共同讨论所谓“西藏问题”。1913—1914年会议期间,英属印度政府代表麦  相似文献   

13.
英国在藏机构沿革及其活动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英帝国主义觊觎我国西藏地方,逼签不平等条约,强行在我西藏亚东等地设置商务机构,疯狂掠夺我国资源,并以“商务”为由,进行侵略活动。1936年,英人又在拉萨强设“代表团”,加紧侵略扩张,并挑唆西藏地方少数人叫嚷“西藏独立”。1951年,西藏地方和平解放后,帝国主义势力才被最后驱逐出去。本文拟对这一时期英国在藏机构及其活动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4.
1992年9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白皮书——《西藏的主权归属与人权状况》。其中有600余字的一段行文专门追溯了发生在本世纪初的一个重大事件“西姆拉会议”。指言:“1913年,英国政府利用篡夺了中华民国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迫切要求得到各国外交承认和得到国际借款的心理,迫使北京政府参加英国政府提出的中、英、藏三方会议,即‘西姆拉会议’。……经过英国的唆使,西藏代表首次提出了‘西藏独立’的口号,并提出‘西藏疆域包括青海、理塘、巴塘等处并及打箭炉’等要求,当即遭到中国政府代表的拒绝。”会议遂以破裂告终。然而事态的发展演变并未以这次会议破裂而告终,围绕统一和分裂,当时的北洋政府优柔寡断,不谙边政,西藏当局若即若离,受人策动;英国政府插手其间,颐指气使;丧权辱国、领土瓯脱悲剧随时可能重演。却有一位身处中央政府和西藏当局之间的边缘政治人物侧身出扮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发挥了攸关国运的关键性作用,他就是时称“陇上八镇”之一的甘边宁海镇守使兼青海蒙番宣慰使马麒。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既为十三世达赖喇嘛身边三品僧官和全权代表、又是俄国政府驻西藏政治密使的俄籍布里亚特僧人德尔智,无论在西藏僧俗上层,还是在俄藏关系中,都是举足轻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本选译记述了德尔智的出身、经历和1910年以前的主要活动,诸如,1853年德尔智生于俄国外贝加尔省霍林,自幼入寺为僧,1873年(18岁)冒充我国外蒙喀尔喀人前往拉萨学经,1888年(35岁)获佛学最高学位拉让巴格西,随即被举荐为十三世达赖喇嘛的侍读,与达赖朝夕相处;1895年达赖喇嘛亲政后,德尔智成为他所倚重的政治智囊,受到重用,被提升为三品衔僧官大堪布,并在一切政教事务方面拥有发言权;德尔智利用一切机会向达赖喇嘛、摄政等高官,灌输“亲俄”、“联俄”思想;为抵御英国侵略,达赖喇嘛派遣德尔智于1898、1900、1901和1906年秘密出使俄国寻求保护,受到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接见,并与俄国外交大臣等政要举行会晤;1901年德尔智被沙皇政府任命为驻拉萨政治密使以后,完全按照沙皇政府意旨行事;他还力促俄国政府同西藏地方当局建立“正式”关系、建议沙皇政府在西藏设立领事馆,并采取步骤加强对蒙、藏的影响,在文化、经济方面对蒙、藏进行和平征服,等等.此外,本选译还记述了英军入侵西藏和在西藏的暴行、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摇摆等.总之,本选译记述了俄国插足中国西藏,向西藏伸张势力,同英国争夺西藏等情况,为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第一手档案史料.  相似文献   

16.
张世均 《民族学刊》2021,12(4):1-9, 110
自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后,关于中华民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就不断地深入发展。在抗日战争时期,国人对“中华民族”观达成一致的认同。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后期,由于英国政府借中英结盟抗击法西斯之机以及印度政府独立初期的大国梦,加上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人民、反民主的国内战争,使国际影响力下降等因素构成了英国和印度在西藏边疆地区蚕食中国领土、教唆西藏地方民族分裂等危害中国边疆安全的主要原因。国民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针对英国和印度两国政府在西藏边疆地区的侵略行为,从中华民族的利益出发,共同采取了抵抗侵略、外交抗议、回击民族分裂等措施,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领土完整,为当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7.
十九年前的一个夏天,在黄海宾馆大会议室里,中国蒙古史学会会员宋嗣喜先生正在做《策妄阿拉布坦与沙皇俄国》的大会发言。这个发言紧紧地吸引着我,因为宋先生公布许多新史料,偌多新史料均来自《十八世纪俄国炮兵大尉新疆见闻录》一书。温科夫斯基大尉站在沙俄侵略者立场上记载了沙俄早期侵略中国的许多罪行,是研究蒙古史、新疆地方史、俄蒙关系史和西域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书。这部书原稿长期存放在俄国国家档案馆和私人手中。一个半世纪后,由俄学者尼·维谢洛夫斯基收集、整理,以《皇家地理学会丛书》名义,在圣彼得堡出版。黄海宾馆…  相似文献   

18.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中央政府更替,中华民国取代清朝后,西藏的地位为新政府的宪法所确立.民国政府通过任命西藏办事长官等,显示对西藏拥有主权.民国元年,北京政府任命西藏办事长官钟颖.民国2年,驻印华侨陆兴祺继任护理驻藏办事长官,虽然由于英印政府阻拦等原因未能入藏,但他仍然成为民国政府与达赖喇嘛、班禅等西藏地方政教力量联络的中间人,在反对“西姆拉条约”等过程中,积极为政府建言献策.文章利用已公布的档案及相关资料,主要围绕陆兴祺在民国初期涉及的西藏事务,考察北京政府时期设立的西藏办事长官等职官沿革,讨论民国时期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朱明杰 《西藏研究》2023,(6):57-68+154
1919—1921年的中英涉藏交涉,是近代西藏面临外来侵略以来,中国在涉藏问题上为数不多的外交胜利,成功地捍卫了国家主权。我们将英国外交部与印度事务部档案与国内公开档案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中国外交官在此次交涉中展现出了优秀的外交能力,充分利用各方博弈,最终挫败了英国重开谈判以逼迫中国承认“西姆拉条约”的图谋。因此,对这一事件的重新梳理与厘定,无疑能够为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史的学习与研究添加新的内容,其史学价值如何渲染都不会逾越事件本身所能够指涉的范畴。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后英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我国西藏,迫使当时北洋政府同意召开所谓中、英、藏三方会议,是妄图分裂我国西藏领土的影响极为恶劣而深远的会议。柳升祺教授因研究藏族近代史而对西姆拉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认真读了我国李铁铮教授、英国的兰姆、马克斯韦尔和印度的古普塔等学者的有关著作。他认为由于种种原因,国外学者受到限制,使这次会议的事实真相得不到彻底揭露,加之某些国外御用作家故意掩盖事实或制造混乱,更为此问题的澄清增添了困难。柳升祺教授从《艾奇逊条约集》真伪版本入手,在前人基础之上,加以他访英之便查阅有关档案和著述,再结合他自己的研究结果写成此文,本刊乐于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