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福柯关于凝视权力机制的论述为出发点,解读小说《帕梅拉》中的凝视现象,认为B先生和帕梅拉之间存在看与被看的关系,帕梅拉始终处于B先生的凝视之下。帕梅拉的身体是B先生的欲望对象,帕梅拉被物化;通过窃读帕梅拉的书信,B先生在身体与信件之间建立起隐喻关系,信件成为帕梅拉身体的象征;随后帕梅拉又在林肯郡庄园遭到监禁;婚后的帕梅拉依然要满足以B先生为代表的上层社会挑剔的审美眼光,帕梅拉始终处于被展示的状态,造成她的身份危机和双重人格。  相似文献   

2.
服饰的作用在《帕梅拉》里不容小觑。帕梅拉和B先生先后策略性地进行服饰展示,使得博弈之势明朗。三个衣服包裹的对峙将博弈推向高潮。围绕着服饰实质上进行着美德之爱和情欲之爱的交锋。  相似文献   

3.
欧茨小说《他们》以暴力虐待下的身体意象展现美国社会权力运作机制对个体的规训和管制,以及多重压迫下女性意识的身体表征.命运枷锁下的"他们"并没有屈从于"全景式"规训机制,而是在反抗中努力重构身体的主体性.我们能够通过小说文本、话语去解读身体所蕴含的历史构建和文化认知,解读身体的社会表征、身体的生产性和身体隐喻.  相似文献   

4.
有关《帕梅拉》的矛盾解读是多重张力汇合的结果。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能认同到两种帕梅拉形象,一种为理查逊在小说中建构起来的作为道德楷模的帕梅拉形象,另一种则为帕梅拉在信件中建构起来的有着微妙心理的自我形象。这两种帕梅拉形象间的张力导致了《帕梅拉》的矛盾解读。  相似文献   

5.
塞缪尔·理查逊通过《帕梅拉》将新兴中产阶级进取向上的自我形象投射到帕梅拉身上,解构了血统、出身与"绅士"精神的所谓天然联系,用理性、自制等话语对传统"绅士"观念进行了改写。帕梅拉所隐喻的是理查逊等中产阶级道德改良者倡导的新绅士形象,及中产阶级通过道德改革实现社会权力结构重组的愿望。  相似文献   

6.
《帕梅拉》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小说,在世界文坛上具有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也就是"本我","自我"与"超我"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来阐释帕梅拉和B先生各自的内心矛盾纠葛及其各自自我追寻的历程,深入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沙米拉》按照《帕梅拉》故事的发展,对主要情节进行了戏仿,调侃并揭露了理查森创作的疏漏和不真实。《沙米拉》的失败之处从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和主题三个方面分析可见:在情节设计上不够严谨、故事发展略显松弛;在人物塑造上刻画单一、缺少多样性;而在主题上,不仅没能反对和嘲讽理查森的美德观,反而在无意中表达了与前者相似,甚至一致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花腰傣服饰具有御寒保暖、方便生活和装饰美化的功能,其整体效果最能凸显花腰傣服饰的视觉魅力。就局部特征而言,其左短右长的裙子、斜戴的帽子、小巧的秧罗、精美的腰带,具有方便行走、防雨遮阳、盛装物品、保暖装饰的功能。花腰傣服饰在长期发展中因融入了民间传说和爱情故事而逐步演化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成为民族区分、爱情象征、年龄标识的外在表征,表达了花腰傣人民对本民族的热爱、对爱情的忠贞和对生活的祝福。  相似文献   

9.
以香港的身份政治为背景,探讨香港国际学校是如何在一种奇特的身份政治中运作,以摆脱民族国家认同焦虑。  相似文献   

10.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封建政权,它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实现了空前的大一统局面。作为表征元代身份制度重要因素之一的服饰,显示出了不同以往的特质,它既体现了不同民族间的差异,亦显现出南北地区的差异,同时还烙印了标志不同社会身份等级的特征。它与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身份观念一起,丰富了中国古代身份制度体系的内容,使中国古代的身份制度表现得更为具体。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上古社会政治文化经由夏商周三代以神权与王权合一为特征的神权政治到周秦时期以仁政礼制、王霸杂陈为治国圭臬的伦理政治,呈现出由多元走向一元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12.
按照墨菲的理解,政治应该有独立的实践空间和场域。政治实践不能还原为党派和集团之间的阶级经济利益之争,政治领域是独立的抗争性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不同话语都在进行领导权的争夺,这些话语都在争夺一个并不存在的政治主体位置。在这种不同话语的抗争中,每种话语都在与其他话语发生竞争性对抗,并把对手作为“构成性外在”构造自己的认同和身份,获得自我的偶然同一性和暂时的稳定性。这种不同话语之间的对抗性竞争活动就是墨菲所说的“政治性”和政治存在本身。这种政治存在是正在发生的抗争活动,是政治现象学的、活生生的 “生活世界”。它需要墨菲所说的解构主义的“再激活”和由“政治回到政治性”现象学还原才能获得,它们打破了现有的政治哲学体系和政治理论所形成的概念“沉积”,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传统政治理论、新自由主义传统政治哲学对“政治性”和“抗争性”的生活世界即“政治本身”的遗忘。  相似文献   

13.
解放政治与生活政治是吉登斯建构其政治哲学的两个基本范畴。解放政治是要消除剥削、不平等和压迫,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因而是宏观政治;而生活政治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搁置一边的道德和生存问题,因而是微观政治。在后传统社会,生活政治逐渐取代解放政治而占据主流政治的地位,因而出现从解放政治到生活政治的转型。生活政治关注生态、身体和性等问题,因而是一种新型政治。  相似文献   

14.
从臣民政治到公民政治——政治文明的一个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政治是与臣民政治相对而言的,它反映了政治文明的发展程度。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公民政治。当前应当大力培育市场经济,为公民政治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同时在构建社会主义公民政治的过程中,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充分挖掘政府资源,逐步完善公民政治的制度和法律。此外,构建适宜的公民政治文化,大胆借鉴西方有益的公民政治形式,也可以促进社会主义公民政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社会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有力的支撑,同时,更需要政治合法性这个有力基石作为支撑。  相似文献   

16.
政治,是社会产生分裂、多种文化并存条件下的特有社会现象。伴随着这一历史进程,人类社会充满着政治斗争,阶级斗争是其突出表现。政治斗争的过程,是寻求和确立符合生产力发展方向和要求的文化过程;正确文化的最高社会表现形式,是体现为社会公共意志的法,并由代表社会的公共权力机关——国家这一工具,将其贯彻于社会之中,从而最终实现正确文化对社会的治理——即政治。  相似文献   

17.
政治文明的入宪将政治文明提升到法律的层面,使期待有了法律的意义具有了规范的性质。首先表现为要求政治规范化,这种要求不仅仅来自于政治文明自身的特征也来自于宪法的规范性。它必将在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意识三个方面加以体现  相似文献   

18.
基于政治发展的维度,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协商政治传统和当前的政治协商制度,既为中国发展协商民主提供了本土资源,同时也更容易形成路径依赖。指出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更可能走协商民主先于选举民主,前者带动后者,从而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的道路。事实上,从协商民主的视角看,当前中国还处在从协商政治向协商民主的过渡阶段。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推动这一转变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应当提升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作用对象,它具有社会性、能动性、层次性、可变性等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能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某些规律,能为完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创造一定条件。把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提升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政治主要是一种知识形态,而非经验形态。人类对政治的认知水平是与其知识的演进同步的,知识是科学政治生活的基因。把政治生活解读为知识的运动,推动政治知识化,有利于开启政治平民化、摆脱政治神秘化,是实现科学执政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