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生育产假制度是保护生育妇女的重要制度之一.基于生育产假制度国外创建的新生儿父亲陪护假和父母育儿假制度,极大地推动了男女两性在有偿工作中的机会平等和无偿家务劳动中的责任分担,显著提高了生育保护水平.目前我国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采取的措施之一是在全国统一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以鼓励生育.这在客观上要求建立新生儿父亲陪护假和父母育儿假等配套制度,促进对生育妇女的保护.研究国外相关制度安排,将为我国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加拿大妇女劳工生育与育儿两性共同责任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性共同责任”的内涵远大于劳资关系下两性共同责任议题的范围.加拿大劳资关系下两性共同责任政策主要包括:各省产假与育婴假制度、就业保险法下全国性育婴津贴、联邦与各省育儿家庭财务支持制度、托育场所创造方案等.该政策使女性不会因为国家社会生产新生劳动力而受惩罚,有益于妇女劳工的生育与育儿.在此政策下建立法律制度使妇女在怀孕、分娩与育婴期间的工作维持与两性平等权获得保护.  相似文献   

3.
传统宗教观认为,女性处于附属的地位。《圣经》从人类社会的起源上就把女性放在了第二性的位置。在基督教的宗教仪式上,《圣经》把女性放在比男人低下的地位。《圣经》对于妇女的言行作了规范,把女性放在了服从、顺从男性的地位。基督教在律法上把妇女放在了从属的地位,使女性成为男性及其家族的附属品和传宗接代的工具。但女性主义者认为,圣经中上帝对女性与男性是一视同仁的。女性与男性有平等的地位,上帝赋予他们在管理世界中担负共同的责任。在家庭生活中,妇女所承担的责任非常重要。在家庭之外,女性在她们所处的民族社会中,同样巾帼不让须眉。我们认为,无论男女,都是上帝的子民,各有各的优点。尤其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的各种优势更多地在社会中体现出来,“妇女能顶半边天”。女性应挖掘自身的潜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拥有自己的幸福之路。  相似文献   

4.
保持家庭与事业间的平衡,几乎是现代社会每个人对职业妇女的共同期望.能否做到,或者如何做到是一个方面的问题,但另一个方面,实际上涉及到这样一个更深层面的问题,那就是:家庭责任究竟是谁的?从1975年在墨西哥城召开的第一次世界妇女大会(以下简称世妇会)开始,经过哥本哈根的"联合国妇女十年中期会议"(第二次世妇会),内罗毕的"审查和评价联合国妇女十年成就世界会议"(第三次世妇会),直到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妇会,对两性共同分担家庭责任问题都十分关注.  相似文献   

5.
人口再生产是社会生产的必要前提,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为雇主/社会提供了充足劳动力,满足了家庭情感需求和家族延续的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需要共担责任。我国经历了从国家和家庭共担到雇主和家庭分担主要生育责任的过程,目前政府分担生育责任依然不足,雇主服务支持不够,家庭中男性未充分发挥作用。要确立生育的社会价值,增强政府责任,建立全面覆盖的生育保障制度,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平衡工作—家庭的支持体系,男性分担更多责任。  相似文献   

6.
无忧信箱     
老怪:我感到很担心。我负责的大客户部高级助理林达准备结婚了,用她的话来说:“我已经34岁了,再不要孩子可能就晚了!”由于我的部门目前有3个人在休产假,我非常担心又有人怀孕。幸运的话,她们中的一些人,会在下一批人休产假之前回来工作。可是,如果她们不能“遵从”我心中早已经盘算多遍的“女员工轮换休产假  相似文献   

7.
经济独立被普遍认为是妇女获取与男性平等地位的先决条件之一,在职妇女人数的不断增加也经常被当作妇女社会经济地位提升的有力证据。然而单纯的量的增加并不一定代表着质的飞跃。本文从妇女就业表面繁荣背后存在的职场偏见和不公正待遇,以及妇女的家庭和社区工作价值被长期而习惯性地漠视等几方面入手,探讨了妇女就业规模扩大的实质和背后存在的问题,并试图客观地评估这一发展对于最终取得两性平权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文化与教育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男女两性社会地位不平等的现象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在争取成功的道路上妇女往往比男性遇到更多的障碍,比过去体验到更多的困扰。影响妇女取得成功的诸因素,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女性的心理倾向及人格特征是其对周围社会文化环境适应的结果,因此传统的性别概念及其对妇女心理发展的影响是导致两性不平等的根源。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我们文化和教育中存在的对妇女的偏见和歧视,给妇女提供教育和就业的均等机会。  相似文献   

9.
在男女平等尚未实现,推进男女平等依然任重道远的社会现实中,关于男女平等理论问题的追问与思索仍是非常重要、必要和迫切的.其中,“男女平等,到底是什么样的平等”是明晰男女平等现状、分析男女不平等根源与探究推动男女平等实现路径的一个理论前提.当前,学界给予“男女平等的理论内涵”这一问题极大的理论关注,但话语众多,尚无统一界定.须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澄清和把握男女平等的理论内涵:男女平等是在正视、承认和尊重男女两性生理差异基础上,男女两性作为人的人格、尊严、价值的平等,以及在家庭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中的权利、机会、结果与责任的平等.  相似文献   

10.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建构和谐社会首先必须要建构一个和谐的家庭.但在当前中国,许多家庭中男女两性并未达到真正的平等与和谐.男性对女性的家庭暴力及其所引发的女性犯罪就是这种两性冲突的极端表现.制止家庭暴力、预防女性犯罪、建构和谐家庭,是我们成功建构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性的自然属性(差异)并未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性别,女性主义者称之为社会性别则是一个具有心理学和文化属性的概念,为一种社会标签,表现为男尊女卑、男外女内,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因而也是可以改变的。婚姻是以社会性别为基础的社会构建,因婚姻而组成家庭,各女性主义流派创立了不同的理论,中心论题主要是家庭与夫权制的关系。公私领域的划分与性别分工也产生了同样的结果,即当公领域与丈夫联系起来,私领域和妻子联系起来,等级就应运而生。因此,社会性别视野下中国夫妻关系平等的新要求是实现起点平等与结果平等的统一、法律制定的去性别化及家事法公法化。  相似文献   

12.
生殖健康服务作为计划生育管理的新方法,其转变的困难不仅来自行政体制决定的管理模式,也来自管理者深层的社会性别意识和习惯。由于以生理性别为管理基础,生殖健康权利与责任上的两性不平等往往隐形化、合法化。社会性别视角的缺乏,使计生的技术服务往往忽视对妇女健康的影响,在避孕、绝育措施上"重女轻男",导致计生责任事实上的男性免责,在生殖健康宣传上"男女有别",以及"男将女兵"的管理结构导致的权力责任不对称。应对两性生殖健康的权利差距引起重视,并采取措施促进两性的生殖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13.
男女两性生物学上的差异,决定了其分工与合作。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异性婚姻家庭模式,隔绝了女性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未能演化出协调女性之间关系的法律系统;而男性由于其特殊的优势,在获得家庭统治权的同时,也是家庭对外的代表,他们在与其他同性的社会化交往中,演化出了适合于该性别行为特征的自然法体系。从古代自然法的柏拉图,到古典自然法的休谟,再到现代自然法的罗尔斯,他们的理论无不建立在男性的基础之上,女性则被无情地排除在外,暗含了两性之间长期的冲突。  相似文献   

14.
现代婚姻家庭普遍存在夫权占优的婚姻习俗,即丈夫享有比妻子更多的婚姻资源支配权.主要包含:婚姻主导权、优先发展权、家产控制权、家务豁免权、家庭符号权、子女冠姓权.部分丈夫还巧取了优先出轨权、强行施暴权等。妻子群体在婚姻家庭中普遍不平等的地位决定了女性个体在父母家庭、职场与社会领域中的不平等待遏。它的存在有历史、现实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要建立夫妻平权的婚姻家庭文化,应当从“男娶女嫁”的婚礼走向平等结婚,从“子女随父姓”走向夫妻平等分享子女冠姓权,从“男主外,女主内”走向平等承担家务,并营造平等的社会性别语境,完善相关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15.
无酬劳动是居民为自身及其他家庭成员的最终消费而提供的没有货币报酬的劳动,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和溢出效应,但由此会导致劳动性别歧视以及收入差距加大等问题,政府需要通过社会保障对无酬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女性)实现权益的保障和促进男女性别的收入平等。欧盟在无酬劳动者社会保障方面居于世界前列,具有丰富的经验值得借鉴。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分析了欧盟无酬劳动者社会保障对收入平等的作用机理,研究了欧盟无酬劳动者社会保障的运行主体,总结了其实施的经验。最后,提出了加大社区护养扶持力度,增加育儿津贴及日托服务,完善陪产假、育儿假制度等福利政策改革建议,拓宽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维度,促进不同性别之间的收入平等。  相似文献   

16.
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在作品中揭露了黑人妇女所受的双重压迫及其对黑人家庭、黑人社区造成的危害,力图展现黑人妇女寻求自我身份的艰难历程,唤醒包括黑人男性在内的黑人民族意识,实现民族内部的团结和平等,这也正是妇女主义批评理论所倡导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肤色、性别与原生态文化是美国非裔女性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创作的主要关涉点。与白皮肤比较而言,赫斯顿认为黑肤色等族裔特征为一种差异性的美。被界定为非主流草根文化的黑人原生态文化是黑人生存的策略和非裔文化身份的标识,是美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构成元素。黑人与白人、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在保持个性的同时要进行种族间人与人的良性互动和种族间文化与文化的交融。赫斯顿在文本中近距离地审视了黑人男性对黑人女性的性别歧视,倡导族裔内部平等、互补的双性和谐,为非裔美国女性作家开启了一种有效的性别、种族、文化的诉求途径。  相似文献   

18.
社会性别差异与大众传媒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别差异及性别的传统印象 ,是被社会文化所赋予、培养的结果 ,它与大众传媒对性别的理解、性别角色、性别构成的等级以及对不同性别的人的制约有着直接间接的关系。然而近年来 ,在大众传媒特别是一些广告中 ,存在着一种对女性的性别成见、贬抑甚至歧视成分的报道。就此而言 ,我们在审视大众传媒时 ,需要用社会性别的批评眼光 ,对所有被视为自然的东西进行反省 ,只有这样 ,才能减少大众传媒对传统性别成见的建构与影响 ,提高公众的性别敏感 ,以促进社会的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19.
针对女性家庭暴力普遍存在且一直缺乏有效规制这一现象,女权主义认为针对女性的家庭暴力是男女不平等的权力关系的产物,是对妇女人权的侵犯,是公私领域的二元划分以及对妇女利益的忽视导致法律在家庭领域的缺席。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必须重视妇女赋权和社会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