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港回归是1997年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本文从地理、人口、历史三个角度阐述香港自古就是中国领土,论述英国通过1842年《南京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和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三个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和“租借”香港地区的史实,以及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和新中国政府为收复香港而进行的努力和斗争,说明只有共产党才能完成收复香港、统一祖国的历史重任,“一国两制”是实现香港回归、统一祖国的最现实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香港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香港问题的产生,是19世纪中英三个不平等条约引起的。本世纪70年代末,香港问题解决的条件日趋成熟。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方针和构想,成为解决香港回归问题的基本国策。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的历程,是邓小平解决香港问题构想在实践中的完善和胜利。1997年7月1日即将来临,香港的新时代即将开始。  相似文献   

3.
1997年7月1日,庄严醒目的五星红旗将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高高升起。香港,这颗摧现的“东方明珠”将回到祖国的怀抱。香港回归祖国,这是香港历史的盛事,也是中华民族的盛事,对世界同样也是盛事,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彻底洗雪自鸦片战争以来一个半世纪遭受外国侵略的耻辱。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理论的成功实践,是“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胜利。自从在英国大炮的胁迫下,1842年、1863年和1898年,英国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三个不平等条约并强行割占香港一个…  相似文献   

4.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三个部分,十九世纪中、后叶,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北京条约》、《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3个不平等条约割占、强租而去。收回香港一直是中国人民的神圣愿望。抗战胜利前后,重庆国民政府曾就香港问题与英、美进行交涉,本文试予论析。一  相似文献   

5.
我们现在所说的香港,实际上是由三个地方组成的:即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这三个地方起英国通过三个不平等条约以武力霸占去的。1840年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于1842年签定卖国的“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面积为75.6平方公里。1860年,英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强迫清  相似文献   

6.
香港百年历史的反顾●何锡毅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败,清王朝统治腐朽,而此时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并对外进行侵略。英国资本主义用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了三个关于香港的不平等条约,侵占了中国的领土——东方之珠香港。此后中国人民为反对英国...  相似文献   

7.
十九世纪中后叶,英国逼迫清政府签订三个不平等条约,先后强行割走香港、九龙半岛南端等地,租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及附近235个岛屿,租借期99年,到1997年期满。这是中国历史上耻辱的一笔。 从那时起,亿万炎黄子孙就盼着“1997”的到来。 中国历史于1949年翻开新的一页,于70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翻开更加辉煌的一页。共和国的强盛迫使历史结束这长达百年的不平等条约。 国务院港澳办建在北京的倒计时电子钟的声响激荡着国人的心潮,1997年7月1日在向我们快步走来。这是一个神圣的日子,这个日子意味着历史性的转折: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人们瞩目、关心着香港的前途与发展,瞩目、关心着香港怎样走向1997,希望探索这块土地上的奥秘。“香港——1997”已成为世人关注的一个焦点。所有的中国人,不,应当是全世界所有龙的传人,都应张开双臂迎接这个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 为此,我们《江海侨声》杂志与金陵之声广播电台联合推出“走向1997”专栏,展现“东方明珠”回归过程中在祖国大陆、在港澳台、在世界造成的挑战、机遇与反响。 这个专栏将报道:贯彻落实中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方针政策、《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各界人士尤其政协香港委员、港事顾问、实业家、名流学者的思考、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150年前,中华文明的古老城墙突然之间被大不列颠的坚船利炮打开了缺口,由此传承了几千年的文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茫然无措的状态。英帝国殖民主义者以肆无忌惮的主人姿态自居,而腐败的晚清政府却沦为俯首贴耳、唯命是从的奴隶角色。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字条》中,英国又租借所谓的“新界”99年。这三个不平等条约是殖民主义者强加给当时中国人民的,从此英国倚仗其武力优势侵占了历来属于中国版图的香港地区。被誉为“东方明珠”的香港,位于我国南海之滨、珠江口东…  相似文献   

9.
一、“香港”得名的由来“香港”这个名字,原为明朝至清嘉庆时一小海湾之名。该海湾在现今香港仔附近之香港村海滨,名为“香港”,以运香木出口著名。香水即现时的檀香、伽楠香、沉香等等,统称“莞香”,届东莞特产,所以叫“香港”,亦有其道理。自明朝以来,香港这个地方还有其他名字,最为人所熟悉的叫“裙带路”。明末时期,当时锦田人邓元勋及堂兄邓圣狱在港岛安葬祖坟三处,第一个位于黄泥涌,第二个在鸡笼环,第三个则靠近黄泥涌的回园。岛上的数顷物业(即建筑物),昏庸这两位堂兄弟所有,而港岛则属东范县所管招。每次纳粮.在…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的国际法思想主要表现在其力图改变中国的“半独立国家”的状况,维护国家在国际上的平等地位;提出了“不平等条约”的法律概念,对不平等条约的合法性提出质疑,并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保护人民的生存权,平等权,财产权和人身、人格权,并第一次在中国提出了民族自决权的人权法概念。由于时代及阶级的局限性,孙中山的国际法思想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政治思想和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11.
1997年7月1日零时,全球目光焦点凝聚香港。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一国两制”宏伟构想由此具体付诸实践。回归后的香港,先后成功举办了三个国际财经盛会,其中在第52届世界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期间,全球181个国家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纷纷应邀来港,体现了国际社会和香港各方对“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认同和信心,也对未来香港继续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投下了信任一票。香港经济自1996年下半年起走出低谷,结束调整,全年本地生产总值(GDP)实质增长5%。进入1997年,整体经济承接上一年逐季上升的势头,持续…  相似文献   

12.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澳门和香港的历史和特殊的地位,作出了“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决策,同时又公开表明香港、澳门是中国领土,不承认外国强加给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并将在适当时候通过和平谈判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的严正立场。 澳葡当局逐渐发现,中国领导人确实无意改变澳门的现状,但是对于有涉澳门中国主权的事务却没有放任不管。1950年6月,澳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现代国际法角度阐述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重要意义。历史上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关于香港的三个条约,因违反国际法准则而自始无效,这是我国收回香港的国际法依据;中英通过谈判解决香港问题,是当代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一个范例;“一国两制”作为香港回归的具体方式对全球范围内的和平共处有深远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英国管治香港期间,非法侵占了中国对香港的主权,确立了“主权在英”的殖民统治香港的最高原则:通过英皇颁布的三个敕令,把“主权在英”的最高原则“合法化”;通过三个宪制性文件,把“主权在英”的最高原则宪制化;通过直辖管治,把“主权在英”的最高原则治权化。由此,英国确保了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直到1997年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主权在英”殖民统治香港的最高原则终于寿终正寝,成为历史。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1997,(4)
香港老人节:香港每年11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老人节。老人节创办于1979年。每逢这一天,香港社会上都要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来推动人们关心老人、服顾老人。每年老人节都提出一个中心口号,例如1985年的口号是“积极老年”。这是要鼓励老人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与家人和邻里建立和谐的关照尽量参与社会活动,使晚年过得充实而畅快。在这年的老人节,还举行“全港十大杰出长者选举”,并赠以“金寿银碟”作为“积极老年”的表彰。在老人节,通常还举办各种优待老人的活动,如族乐、购物、交通、服务及饮食等,有的地区举办的“老人护眼运…  相似文献   

16.
试论“香港现象”的成因张兆华当我们以无比兴奋的心情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之时,对于令世人瞩目的“香港现象”,不能不以冷静的态度作深入的研究。所谓“香港现象”主要指以下四个方面:一、香港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50年间...  相似文献   

17.
1982年9月英国首则撒切不夫人访华。整整两个星期里,张幼云深居简出,在斗室之中埋首书案.阅读了大量有关参考资料。此刻一切娱乐活动都停止了。张幼云要使自已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次撒切尔夫人来华,是要与邓小平谈香港问题,张幼云作为我方的译员,深感责任重大。9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见面,短暂寒暄结束后,中英两位强人开始了短兵相接的“‘唇枪舌战”。刚刚打赢了马岛战争、喜气尚未从丰满的脸颊褪去的撒切尔夫人一开始就老调重弹,抛出“三个条约有效论”,“有关香港的三个条约是国际条约,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十月底从香港访问归来,适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在全国发行。联系在香港所见所闻,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我们在内地还要造几个‘香港’”的论述(《要吸收国际的经验》),使我更加深了对“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的认识。何以在内地还要造几个“香港”?我想着重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令世人瞩目的“香港现象”。  相似文献   

19.
1997年7月1日,一段特殊的历史已在香港结束,“香港过渡期”在这一天告一段落,香港主权回归于中国。从1982年秋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来华,揭开关于香港问题的中英谈判的序幕,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这风风雨雨的15年中,香港的前途一直是中国、英国、香港三方面舆论关注的热点,这其中,英国公众是如何看待他们心目中“最后的殖民地”的回归、他们以什么心态来对待这段历史呢?本文从英国报刊杂志上所发表的一些文章追寻英国舆论变化的轨迹,从一个侧面表明:昔日的大英帝国雄风已去,“流水落花春去也!”  相似文献   

20.
“香港过去的繁荣,主要是以中国人为主体的蕾港人干出来的。”─—邓小平—邓小平近三、四十年以来,香港经济腾飞举世瞩目:1947-1987的40年间,香港人均生产总值实际增加10倍。英国花了两个世纪(1750─1950年)才取得同样的成绩;美国在1840-1960年的120年间,人均生产总值也只提高8倍左右。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佛利民曾说:香港只“用三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二百年的路程。”这是符合实际的。60年代后半期以来,香港本地生产总值(GDP)除很少年份外,每年增长率都超过两位数,其中1969年增长17.4%,1979年更增长对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