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天文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四大学科之一。中国在天文天象观测、历法制订推步等方面曾领先于世界。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高度发展 ,是政治、生产需求、人们求知欲交互作用的结果。农业是中国古代的主导产业 ,它对天文的发展形成了强大推动 ;与此同时 ,天文学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农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天象观测和历法的进步 ,伴随和标志着农业及农学理论的重要发展。本文将从日月五星的观测、历法制订推步以及时节的确立等方面来探研中国古代天文对传统农业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宋代的天文事业十分发达。在天象观测、星图的绘制和天象仪器的制造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如以记录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恒星观测而闻名于世的“苏州天文图”,驰誉世界的至和三年(1054)对超新星的观测,北宋苏颂等人所制造的、被国际天文学界推为天文钟祖先的“水运仪象台”,都堪称为世界之冠。这一些,自然是与宋代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天文机构分不开的。然而,我们对宋代“天文院”的设置情况,了解得还不够。比如,反映在有的著作上,单知道宋代有天文院,而不清楚有两个天文院。《梦溪笔谈校证》一书,引用了宋人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五的一段原文,校证者对这段引文标点如下:  相似文献   

3.
在近年文学地理研究、现地研究和空间批评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天文意象开始受到学者的兼顾与重视,而数字人文天象模拟技术独特优势的显现更为其独立探索实践提供了重要契机。论文在学界研究个案基础上首次提出“文学天文”这一概念,认为古典文学天文研究应重点关注两个层面:一是“文学的天文”,具体体现在作家的天文时空观念和时代背景等“外层空间”问题;二是“文学中的天文”,主要是作品的天文意象空间批评所面对的真实与虚构等“内层空间”问题。论文还对文学天文研究的知识“求实”、数据“求广”、技术“求新”等发展方向展开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据5种天象记录(武成历日月相、岁在鹑火、五星聚房、哈雷彗星、文王35年正月丙子月食),从武王伐纣年的45种说法中,用天文综合法求得最优解为公元前1046年。  相似文献   

5.
摄提与孟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摄提是星名,孟陬是指夏历正月,这在古代天文历法上是非常明确的。屈原在《离骚》里提到自己降生时说: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也即本着这个说法,说自己是在天象清吉的正月里、一个庚寅日降生的。“摄提”作为古代天文历法上一个重要的星辰,它与“孟陬”的正常关系,被认为是显示着万象回春的清平吉象;这也是古人所公认的。本文就是打算就这些进一步加以申述。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世界上天文历法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相传远古黄帝时期,已经“考定星历”尧舜时期出现了与农业相关的天象观测。《尚书、尧典》记载:“(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这些记载,虽然有待考古发掘的进一步证实,但我国天文历法学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不容  相似文献   

7.
《今日南国》2008,(6):60-60
细心的公众发现,今年出现了我国传统历法中的“无春”现象。这是为什么呢? 据江苏省天文学会专家严家荣介绍,所谓“无春”年,是指在农历的一年中没有立春之日。从2008年2月7日至2009年1月25日,为农历的戌子年,即“鼠年”。2008年的立春在2月4日,而此时仍然是农历“猪年”,2009年的立春也在2月4日,但那时已经是农历“牛年”了。所以,鼠年没有“立春”这个节气。  相似文献   

8.
从天文到人文——汉唐长安城规划思想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 ,都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文化风貌的体现。汉长安城法天象地 ,焕若星辰 ;唐长安城周易礼制 ,政通人和。其规划思想反映了从天文到人文的转变 ,前者敬“天道” ,后者重“人事”。  相似文献   

9.
传统观点认为,在欧洲天文学革命之后,在天文观测特别是恒星观测方面欧洲的天文学家已经超过了东方。事实上,在17世纪中晚期,在偶发性天象的观测上,中国传统的天文观测机制仍然有其独特的优势。康熙朝,钦天监观测到两次客星现象,并利用西法制造的天文测量仪器,将这两次客星位置以精确的经纬度记录下来。这是基于西方天文仪器的测量技术与基于东方天学星占学的轮候观测传统偶然结合的结果。这两次记录很可能都是新星爆发,而记录中提供的数据亦有可能对现代天文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正>我于1992年在开封召开的“周易与北宋文化研讨会”上曾演示过一个“直观天文仪”,并有一个“中国神秘文化根系表”。认为中国神秘文化的总根是古“天文”,并由此生出三大文化主干:八卦系统、历法系统、五行系统。其中《河图》《洛书》(下简称“河洛”)也在此根系之内。当时学者尚不注意。这里我将揭开它的秘密,以昭示天下。 “河洛”保留在道家经典《周易参同契》里。“参同契”的秘密全在“天文”,而“河洛”则是用数字图形表示天文的符号系统。道家用天体运动比喻炼“丹”内容,即丹精运行轨迹。 《河图》是表示“斗建”与“日缠”的数字图形,亦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天文状态符号(古人以为太阳绕地球公转)。《河图》分内层外层,内层用“生数”,外层用“成  相似文献   

11.
铁钢 《社区》2003,(19):48-48
中国男性从今年开始有属于自己的节日了。据消息人士的话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已确定今年的10月28日为全国首个“男性健康日”。有消息说,国务院已原则批准设立一年一度的“男性健康日”,作为中国男性的公益节日。据悉,每年的“男人节”都会有一个主题,今年的主题是:男性参与计划生育和关注男性生殖健康,具体讲就是要消除  相似文献   

12.
毛主席指出:“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古代天文学有着悠久的光辉历史。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很早以前就有相当系统的天文观测记录,许多发现和天象记录在世界上都是最早的,特别在历学方面,我国是世界上最有研究的国家,贡献也最大。但是,我国古代历法发展的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充满着斗争,每前进一步,都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2009,(6):6-6
据CCTV经济半小时5月17日报道,经济学家李稻葵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指出:“预计今年年底,中国GDP的规模就会超过日本。”  相似文献   

14.
史学界和天文史学界对《天官书》不乏溢美之辞,有的评价悖离了西汉的社会背景和《天官书》原文.事实上,《天官书》中的“天人合一说”、“天象谴告说”和“修德修政说”,是“天人感应”学说的产物,是“天人感应”学说指导下的学术总结;《天官书》在促进天文学发展的同时又阻碍了天文学的发展;司马迁没有也不可能走出“天人感应”的怪圈而成为“反天命”论者.  相似文献   

15.
知识长廊     
历年世界 环境日主题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亚太区域办公室公布,今年“6·5”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2000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1972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历年来确定的“世界环境日”主题为:  相似文献   

16.
我是江西省宁都县的下乡知识青年,从小爱好天文。为了努力攀登天文科学的高峰,使天文更好地为三大革命斗争服务,我坚持了十几年的天象观测,在一九七五年发现了天鹅星座的一颗新星,受到了党和人民的关怀和鼓励。我深深体会到,在业余天文科研活动中,只有坚持为三大革命运动服务的正确方向,并且立下雄心壮志,不畏劳苦,敢于登攀,就能在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在科学研究上有所发现。  相似文献   

17.
据中新社报道,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官员今年7月在深圳预测,未来五年,中国将有上亿人口进入“中产阶级”消费群。所谓“中产阶级”指的是拥有稳定的收入,有能力自己买房买车,能够将收入用于旅游、教育等消费的人群。据了解、在西方社会中,“中产阶级”是占社会人数比例较大的那一部分人,属于社会中间层次。在发达国家,这个阶层占了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因此,中产阶级的代名词是“大众”。与此相比,中国的中产阶级即使达到二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仍然很小。改革开放在中国内地走过二十多个年头,这一过程其实就是社会经济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个人之间的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是政策导向的主观结果,也是社会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8.
中国傣族在历史上有发达的天文历法。傣族天文历法推算的基础是三个计算数据,即以傣历历元(公元638年3月22日)为起点的逐日累计数(huarakun,译称“纪元积日数”)、逐月累计数(masaken,译称“纪元积月数”)和逐年累计数(saknat,译称“纪元年数”)。就以这三个数为依据,通过四则运算,只用整数,不用小数,只用正数,不用负数,没有代数式,就能表达复杂的数学概念。 傣历年长度到底是多少,在傣文天文历法文献中从未给过一个明确的数字,它是在一些计算公  相似文献   

19.
资讯     
>综合新闻中国国际公关大会6月在京举办5月23日悉,由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主办的“突破与创新——2006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大会”将于6月22日至24日在北京国宾酒店隆重举行。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大会每两年举办一次,今年是第六届。本届大会将以“突破与创新”为主题,围绕“全球公共关  相似文献   

20.
“法天象地”与“以人为本”哲学和美学设计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设计思想是通过综合分析方法实践的“法天象地”的设计美学哲学,与西方“以人为本”的传统设计哲学与美学有着不同的根源,二者在解决艺术设计问题时也遵循着不同的原则和标准.本文试图探寻两种设计文化体系的主要发展过程和解决艺术设计问题的不同方法,进而分析中、西方艺术设计语言形式的异质特征,总结我国传统设计文化的优势,提出“法天象地”及其美学哲学中“游”的特质是中国特色设计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